中班科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大蒜。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大蒜。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拣菜
1。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种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葱(有根的)。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取部分韭菜。大蒜。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幼儿种植蔬菜
5。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小蝌蚪变青蛙的操作步骤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成长过程操作卡(人手一份)、胶棒若干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模仿青蛙的叫声。
(3)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青蛙和蝌蚪的ppt,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ppt,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青蛙的特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四条腿。)
(2)师: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出示蝌蚪ppt,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尾巴。)
3.观看PPT课件,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分发小蝌蚪变青蛙的步骤卡片进行操作。
(1)引导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青蛙,在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教师把操作卡分发给每位幼儿。
(2)幼儿分步骤粘贴操作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
4.与幼儿一起观看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青蛙一生》,加深幼儿对小蝌蚪变青蛙成长过程的认识。
5.教育幼儿要爱护青蛙(PPT)。
(1)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青蛙最大的本领就是捉害虫。)
(2)师:那你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虫吗?
(青蛙是捉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只害虫,保护了庄稼。)
6.师:青蛙的本领这么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PPT)
小结:小朋友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我们保护庄稼,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能伤害小青蛙,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若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他们,好吗?
设计意图: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在泥洞里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在这温暖的季节里,青蛙妈妈钻到水里开始繁育她们的后代,全身黑油油长着长尾巴的小蝌蚪就是小青蛙的后代,但小蝌蚪到底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呢,孩子们都感到好奇,为此我设计了本活动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一神奇的变化去探讨小蝌蚪变青蛙的奥妙吧。
教学反思:
幼儿的情绪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短短活动运用了一系列活动方式,使得幼儿无暇分神,乐此不疲。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活动过程前,我还担心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但在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掌握住了幼儿年龄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的都很积极。
小百科: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搭积木,体验造好高楼后的愉快情绪。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
3、探索将积木垒高的方法,积累关于垒高的.具体经验。
活动准备:
中号积木若干,垒高要素卡片,小红旗、条形皱纹纸若干,课件《快快垒起来》。
活动过程:
1、播放PPT观察高楼外并举行盖高楼比赛,引发幼儿垒高的兴趣。
教师:喜欢这些楼房的图片吗?今天我们来当个小小建筑师,进行盖高楼比赛,看谁的楼房盖得最高。
2、回忆已有经验,幼儿自选材料"盖楼房"。
教师:怎样才能将楼房盖得又高又稳呢?
3、幼儿目测出最高的三座房子,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垒得高的原因。
教师:谁的楼房盖得最高?他是怎么盖得这么高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要素卡)
4、再次进行比赛,使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垒高。
(1)教师:这次我们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比赛,看看谁垒得最高!
(2)教师和幼儿一同进行测量,选出高楼的冠亚季军。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孩子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使孩子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这个词的含义。
2、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倾听他人的能力。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绿豆、米、盐、糖、果珍、搅拌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部分
1、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请吧。
2、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轻轻地走回来,坐好,乖。谁愿意举手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大胆猜测材料的溶解性
1、 老师:猜猜,这些东西分别放到水里会怎样?
老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等会再试试。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杯水里有什么东西?
2、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谁愿意来试试。好,你来!
一名幼儿上来尝水的味道。
三、幼儿大胆操作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测
1、教师请幼儿自己尝试探索,让这些材料融解,如果盐暂时溶解不了,我们请小木棒来帮帮忙,帮我们搅拌一下,看看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个别交谈。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桌上的东西都用上,看看哪些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
3、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做完了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
1、老师:这些东西躲到水中了,我们把这个现象叫什么?刚才非非说的是对的,它们都被水溶解了。这些水时间长了会变质,颜色会发生变化?到底会怎样呢,我们把它们放到阳台上去,过几天再去看看有什么变化,好不好?
幼集体:好!
2、带幼儿到阳台上摆放水杯,活动结束 。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4、使幼儿对探索厚薄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小百科:厚度与同时嵌入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果两个或更多个平面图都共享相同的顶点集,则可以将所有这些图形嵌入平面中,其中按照轮廓绘制为曲线,使得每个顶点在所有不同的图形中具有相同的位置。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具有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态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争当“环保小卫士”,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
难点: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课前丰富过有关沙尘暴、洪水等知识。
物质准备:录像机、录象带;情境表演排练。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幼儿观看情境表演:
几棵“树”在对话,一棵“树”说:“为什么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它们去哪儿了?”另一棵“树”说:“你不知道吗?它们都被运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树”说:“说不定我们也会被运走呢。啊!不好,沙尘暴来了!”说着“沙尘暴”就吹了过来,几棵“树”手拉手被吹得东倒西歪:“我们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树”被吹散了,倒下了。“沙尘暴”哈哈大笑。
2、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树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树少了会怎么样?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
1、放录像
镜头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用木材加工筷子。
镜头②在餐厅的桌上摆着很多的一次性筷子,进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满地都是。
2、提问: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么来的?
②你们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③日本为什么不生产一次性筷子?
三、认识一次性筷子对环境的危害
1、讨论: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树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四、争当“环保小卫士”告别一次性筷子
1、讨论:如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动
自己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围的人宣传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劝阻周围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一次性筷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儿很少会主动把一次性筷子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本课题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正确认识到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幼儿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家长及周围的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对大范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幼儿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师运用了直观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录像形式,并通过讨论,强化幼儿的认识,旨在让幼儿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从小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对破坏环境表示愤怒和讨厌。
二、效果分析
此活动一开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了解到树木的重要性,并通过录像了解到树木减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录像,直观形象,比教师口头讲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动穿插了多次讨论,每一个幼儿都热烈地参与了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孩子在讨论中喊出了“坚决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号,说明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幼儿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本次活动就是围绕幼儿的好奇心:果汁到底是多么颜色的?果汁的颜色与果皮是否一样展开的。活动中以帮助别人为导线,激起幼儿想帮助别人、更想知道结果的欲望,调动起幼儿实验的愿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以回信的形式结束,不仅使幼儿巩固了知识技能,而且也能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产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设计理念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秋天是水果分收的季节,每天孩子们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吃水果时总有幼儿不经意的将水果汁滴到衣服上,孩子们对衣服上的果汁颜色常常争论不休,有的幼儿甚至故意将果汁滴到衣服或手帕上,进行比较,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对水果的好奇心和探究水果的热情,同时为了开发幼儿的观察智力、记录智力、细心观察智力、比较智力、与同伴合作智力等。我就这一现象,设计了一次活动,活动中主要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验活动得出问题的结论,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会边实验边记录,并将同类的水果归类,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苹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
2、各种水果图片、颜色标记。
3、人手一份操作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的'图片)、白布、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封信,引起幼儿的实验兴趣。
师:今天,小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给我们中二班小朋友的一封信。信里写的什么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哇!有这么多的水果卡片,还有一张信纸,看看上面写得什么?
1、读信: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中二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小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很想知道各种水果的果汁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想请你们帮帮忙,告诉我们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与果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2、讨论: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与果皮是否一样?
3、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与他们的果皮是一样的吗?王老师也不太明白,今天我们来做次小小实验家,看看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好吗?
二、幼儿实验了解各种水果的果汁颜色,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水果,一些白布、还有一张实验
记录表和一些颜色标记,请小朋友实验的时候一边做实验一边将实验的结果用颜色标记记录到实验表上。
1、幼儿一边实验一边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回辅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实验记录。
2、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表。
3、对有争议的实验结果,教师实验得出正确结果
三、幼儿再次实验,将水果归类。
师:这些水果的果汁颜色有的和果皮颜色一样,有的和果皮颜色不一样,那么,哪些是和果皮颜色一样的呢?哪些和果皮颜色不一样呢?我们再一起来做一次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将水果进行归类,将果汁与果皮颜色一样的水果卡片放到一起,不一样的放到一起。
1、幼儿实验,并将水果卡片归类。
2、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3、送卡片:将水果卡片送到相应的筐中。(果汁与果皮颜色一样的放一个筐中,不一样的放另一个筐中。
4、教师小结幼儿的操作结果,表扬鼓励。
四、给动物幼儿园回信,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我们知道了各种水果的果汁颜色,可小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还不知道呢?我们一起来回封信,告诉他们我们的实验结果好吗?
1、出好的实验记录表,叠好放进信封。
2、将归类好的水果卡片分别包好,写上说明装入信封。
五、延伸活动:
1、师生一起写回信。
2、自己动手榨果汁,一起品尝果汁。
附:
橙汁和橙皮的颜色都是橙色的,橘子和橘皮都是橘黄色的,奇异果果汁和果皮的颜色都是绿色的。苹果果皮是红色的,梨的果皮是黄色的,葡萄的果皮是紫色的,而它们的果汁却都是无色的。西瓜的瓜皮是绿色的而果汁是红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夹起一张纸。
3、教师小结: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提供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绿色是青蛙生存的保护色。
2.了解动物的衣服有保护作用。
3.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青蛙头饰、故事磁带《青蛙的衣服》、彩笔、挂图《动物的衣服》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情景创设:“笃笃笃!”什么声音?(敲门声)你们知道外面来的是谁吗?我这里有一个谜语,看你们能否猜出来,“身穿绿棉袄,唱歌呱呱叫,蹦跳捉害虫,丰收里功劳。”孩子们猜谜(青蛙),师开门因迎客人,一名幼儿戴着青蛙头饰来到活动室。(对话略)
2.观察青蛙的衣服,重点突出绿色和黑斑。
二、听录音故事《青蛙的衣服》。
三、引导幼儿讨论:小青蛙为什么捉不到害虫?
1.小青蛙穿上漂亮的衣服,害虫为什么马上就逃掉了?
2.小青蛙为什么只有穿上绿色衣服,才不会被大灰狼发现?
3.了解绿色是青蛙的保护色。
四、出示挂图《动物的衣服》,请幼儿观察画面。
组织幼儿讨论:动物的衣服是动物的保护伞。
五、请幼儿说说我们生活中穿着的衣服具有的保护作用。
提示幼儿:解放军叔叔穿的迷彩服和防弹衣具有保护作用;医院里医生穿着无菌服装,很有作用;交警叔叔的衣服晚上放光,以免被车撞倒;……
六、游戏“我们都是小青蛙”。播放歌曲,幼儿模仿青蛙舞蹈:唱歌、跳舞、蛀虫。
七、请幼儿给青蛙穿上绿衣服。(播放轻音乐)
1.情景创设:一幼儿扮演一只没穿衣服的`小青蛙,蹲在地上哭。师提问:小青蛙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帮助它)
2.请幼儿给小青蛙穿上绿衣服(添绿颜色)。
八、游戏“青蛙回归大自然”。
1.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爱护青蛙的教育。
2.把画好的青蛙送到事先准备好的“庄稼地”里。
活动反思: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8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