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科学教案 篇5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小精灵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温馨提示: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认识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内部需要,了解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个性特征,才能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适合于幼儿,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科学教案 篇7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