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1 09:55:5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10篇(精华)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动手动脑参加探索电线的活动,对螺旋形有一定的认识。

  2.学习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与现象。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根电线、圆柱体积木、铅笔若干。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电线变变变——了解平面螺旋形。

  1.师:(出示电线)老师这儿有一根电线,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电线,好吗?每人到旁边的桌上找一根电线,玩一玩,看看你的电线能变成什么?

  2.幼儿探索活动:用一根电线大胆造型。

  3.集中交流:

  师:请你告诉大家,刚才你变了什么?

  (可能会出现:数字、爱心等等)

  4.了解平面螺旋形。

  师:(出示螺旋形画)看看老师用电线变了什么?像什么?

  它有个名字叫螺旋形,从中间往外,一圈一圈,越来越大,也叫平面螺旋形。

  5.师:(出示蚊香)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6.幼儿再次探索:用电线变平面螺旋形。

  师:现在,请你再用电线变一变平面螺旋形。

  二、电线变变变——了解立体螺旋形。

  1.师:(再次出示蚊香)蚊香要变魔术啦!(向下拉蚊香)变变变,现在变成什么形状啦?与平面不一样,这叫立体螺旋形,就象螺蛳壳上的纹理一样。

  2.师:(出示电话线)这是什么?上面有没有螺旋形?电话线一圈一圈的,它也是立体螺旋形。

  3.师:(出示电线)电线看见蚊香变魔术,很羡慕,它也想变成立体的螺旋形,小朋友我们来帮助它,好吗?

  4.幼儿探索活动:用电线变立体螺旋形师:立体的螺旋形怎么变?(如幼儿想不出来,师启发在圆柱体的积木上绕)师:除了在积木上变立体螺旋形,还可以在哪里变呢?

  (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变,如手臂、手指或脚上等部位变出立体螺旋形。)

  三、螺旋形物品的大聚会。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螺旋形的?(或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螺旋形?)如果幼儿答不上来,老师可出示一些物品:螺丝玩具、弹簧、灯泡、开酒瓶的起子,请幼儿找出螺旋形在哪儿?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有螺旋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带来与同伴分享。

  四、幼儿尝试如何使电线站起来。

  活动反思:

  1 . 此活动利用日常生活中特殊有趣的材料---电线开展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本次活动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2 . 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

  1、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尝试的任务形象特征。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理解《鲁班造伞》的故事。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三、简介鲁班及其发明,激励幼儿要向鲁班学习。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

  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我觉得鲁班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仔细观察的人;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个爱动手制作、爱尝试的人……

  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

  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及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溶解性。

  2、乐于在操作活动中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得到的结果。

  3、有初步的环保概念,懂得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杯子(一杯内装一彩球,另一杯内有沙,沙内埋一玩具),一玻璃杯清水

  2、 每组一份奶粉、白糖、果汁、咖啡,用碗装好。(溶解实验使用)

  3 、每组一套操作材料: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验证水的流动性实验使用)

  4 、水污染视频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看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装水,一杯装沙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沙,我现在要将两个神奇的宝贝藏在它们里面,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老师藏了什么宝贝在里面

  3、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水和沙里都有什么宝贝

  4、师:为什么我们能很快的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宝贝,却不知道沙里有什么呢?(水是透明的,能一眼看到)

  二、游戏:水宝宝搬家

  1、出示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盆和碗

  师:水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家搬到面前的小碗里,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水宝宝呢?(幼儿自主回答)

  2、师: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几样好玩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介绍提供的工具,分别为:小筐、漏网、塑料袋、有洞塑料袋、小杯子)。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帮助水宝宝,大家动手之前请先卷起袖子,如果桌子上面有积水了,可以用边上的'抹布来擦干净。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试验的过程

  师:我们来请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帮水宝宝搬家的经历。(用的什么工具?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游戏:会变化的神奇水

  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

  师:老师又把水宝宝请来了,这次,要和水宝宝一起变个魔术。

  2、教师将奶粉放入杯中搅拌

  师:谁来告诉我,水宝宝怎么了?(变浑浊了或者变成牛奶了等)为什么水宝宝变色了?(因为奶粉溶到水里了)

  3、师: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神奇材料,我们一起和水宝宝来变魔术吧!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5、幼儿坐在操作台边,教师进行提问

  师:你们的水都发生变化了么?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告诉我们大家,你的水宝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尝一尝变了魔术之后的水宝宝。

  四、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1、师:我们今天和水宝宝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大家都喜欢水宝宝么?

  2、师:小朋友们还知道水宝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作用?

  3、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视频中的水宝宝怎么了?

  4、师:水宝宝怎么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水宝宝生病?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宝宝?

  5、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且爱护好我们身边的水宝宝,不让脏东西污染了它们。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教室,继续和水宝宝一起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生活化科学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反映了科学经验与生活现象的完美结合,“顶一顶”来自于孩子们的自发游戏,一些物品顶在头上很好玩,做一个集体探究活动帮助孩子实现从“玩一玩”到“想一想”到“谛悟其中奥妙”的无痕递进。

  【活动目标】

  1、探索“顶”的方法,感知不同物体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支点,积累使物体保持空中平衡的相关经验。

  2、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物的`乐趣。

  3、感受顶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顶物在生活中的运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杂技节目《顶物》PPT;轻音乐《安妮的仙境》。

  2、幼儿操作材料:①正方形纸板每人一张;②不规则纸板每人一张;③可以顶起来的生活用品若干;④顶物的工具:记号笔、牙膏盒、矿泉水瓶、彩色纸棒等。

  3、红绿小圆点每人2个;水彩笔;工具盒5只。

  【活动过程】

  一、设问引出,初次体验顶纸板。

  1、教师:今天我们用纸板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看谁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2、请个别幼儿尝试,师小结。

  二、第一次探索:顶正方形纸板,发现神奇的点。

  1、交待操作要求:用多种工具把正方形纸板顶起来。

  2、幼儿尝试顶纸板,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分享成功的经验

  4、引导幼儿发现神奇的点。

  三、第二次探索:顶不规则纸板,寻找神奇的点。

  1、提供不一样的纸板,幼儿猜想并记录。

  2、尝试中找到神奇的点并记录。

  3、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4、小结:只要找到神奇的点,就能把物品稳稳地顶起来。

  四、应用:生活中的“顶一顶”。

  1、(出示PPT)观看杂技表演。教师小结。

  2、学做杂技演员顶球,感知另一种动态的平衡。

  五、表演游戏:我们也来“顶一顶”。

  1、幼儿自由组合生活用品尝试顶物。

  2、在音乐声中上台表演,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种图形、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课程资源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

  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

  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2.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

  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

  (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相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

  梯形,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你觉得它的斜边像什么?

  小结:这种形状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3.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

  (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呀?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4.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听说梯形宝宝还有许多兄弟姐妹呢,你们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叫梯形,

  (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小结:梯形宝宝的家人可真多,有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三、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图形国王还想考靠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

  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共同检验小朋友的操作。

  四、通过寻找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国王说,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都通过了他的考验,所以请我们去参观图形娃娃们的表演,你们开心吗?那就出发吧!

  1.让幼儿在活动室能张贴的图片造型中找找、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2.鼓励全体小朋友寻找,跟同伴或老师们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活动流程就是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来来巩固幼儿对梯形的认识。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幼儿在复习梯形特征的时候,幼儿能很快说出梯形的特征,其实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离不开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和教师之间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幼儿才能正真掌握知识,获得本领。教师会轻松的教,幼儿才能快乐的学习。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扑克牌人手二十张。

  2、记录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扑克牌是用来干什么的?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和扑克牌来玩新游戏。

  二、幼儿探索怎样利用两张扑克牌让其站立在桌子上。

  教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两张扑克牌,你们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然后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待会来告诉大家。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出示记录纸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2)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扑克牌站在桌子上呢?

  (3)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4)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1)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2)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扑克牌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扑克牌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张扑克牌,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扑克牌来搭小房子,看看谁的房子搭的又高又牢固,待会也请你把搭房子的方法记录在纸上。

  2、幼儿尝试。

  3、请先搭好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记录纸和他人进行交流。

  (1)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

  (2)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4、集体交流。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与幼儿的记录纸进行比较)

  (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录纸和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延伸活动】

  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用更多的扑克牌搭更高的房子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一天早上入园后果果发现种植区里一棵珍珠树的叶子蔫了。她急匆匆的跑过来告诉了我。我赶紧帮那棵珍珠树浇了点水。一整个上午孩子们都在观注着这棵珍珠树。慢慢地她们发现珍珠树的叶子舒展开了,也水灵了。于是她们问我:“老师,为什么往土里浇水,而珍珠树的叶子却能吸到呢?”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餐巾纸、纱布等吸水材料若干,大、小塑料盆各4个。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等不吸水材料若干。

  2、红墨水,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长方形塑料筐8个,各种蔬菜(大白菜、莴苣、芹菜、水蒿芭、萝卜、青菜)

  3、餐巾纸做成的纸树,红、蓝、绿颜色水,塑料小碗若干。

  4、课件:蓝猫游戏城,音乐《蓝猫》、轻音乐、图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

  1、师幼随着音乐来到蓝猫游戏城。

  2、蓝猫(课件)说:小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神秘的蓝猫游戏城,这儿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想来玩一玩吗?(幼:想)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是《帮水宝宝搬家》。

  二、游戏探索

  (1)、游戏《帮水宝宝搬家》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水宝宝现在住的房子太挤了,它们想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去,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帮它们。不许用倒的办法,只能用房子旁边的工具来帮忙。游戏时要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或衣服上。

  2、老师介绍搬水工具并请幼儿猜想:哪些工具可以帮水搬家?哪些工具不可以帮水搬家?

  3、幼儿自由分组,操作验证。

  4、操作结束,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操作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表格内容师幼共同小结: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都不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不能吸水。

  毛巾、海绵、纱布、餐巾纸都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能吸水。

  6、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7、蓝猫(课件):我们的第二个游戏是《蔬菜吸水》。

  (2)、游戏《蔬菜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蔬菜宝宝口渴了,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给蔬菜宝宝喝点水吧。游戏时注意不要把红墨水弄到衣服上。

  2、教师介绍材料后示范把白菜放入红墨水中等两分钟再来观察。

  3、教师操作细管,引导幼儿看看管内是否有红墨水。

  4、教师掰开白菜的菜梆,引导幼儿观察里面是否有小细管。

  5、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蔬菜吸水”

  6、师幼小结:原来蔬菜里面都有小细管,所以它们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供自己生长。

  7、老师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可以吸水,我们才可以给水宝宝搬家。

  (3)游戏《纸树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请小朋友们将纸树放在小碗里,再任意选用一种有颜色的水取少量倒入底部,观察纸树会发生什么变化。游戏时同样注意不要弄到衣服上。

  2、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观察颜色水上升的过程,让幼儿体会物体是怎样吸水的。

  3、教师检查幼儿实验的效果,并表扬敢于表达和尝试的幼儿。

  三、归纳总结

  1、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小细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酒精灯燃烧。(二)、毛笔蘸墨汁。(三)、报纸吸水。(四)、抹布吸水。

  2、师幼一起去找其他东西里的小细管,与蓝猫道别,随着音乐出活动室。

  3、蓝猫(课件):小朋友们,再见!欢迎你们下次再来玩!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生成

  在《我身边的科学》主题探索活动中,沉浮的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虽然很少被提及,但却又时常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初步感受、理解悬浮现象,激发他们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2.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有求知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难点: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孩子们玩过水,有沉浮经验。

  2.玻璃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等。

  3.各种实验材料:鸡蛋,盐,碗,盆,勺子,玻璃杯,人手一块记录板、记录表,水彩笔,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动稿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2.在活动区投入不同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鸡蛋在其他液体(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悬浮的鸡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紧密围绕着“悬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悬浮现象传递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此外,本次活动还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资料附录

  鸡蛋悬浮的原因:生鸡蛋的相对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会下沉。盐水的相对密度比鸡蛋大,鸡蛋就会上升,出现悬浮现象。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2.桌子八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科学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