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3-10-12 09:32:3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精品5篇]

小班教案 篇1

  设计用意:

  幼儿园小班孩子只明白刷刷牙能保卫自个儿的牙,不晓得漱漱口也可以保卫牙,有些小孩漱漱口方式亦不是非常准确,,更不晓得刷刷牙、漱漱口为何能保卫他们的牙。通过本节教学课,让小孩懂得漱漱口,今后吃完物品要养成主动漱漱口的习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故事内容,明白多吃甜点对牙不好,产生保卫牙的心愿。

  2。学习准确的漱漱口方式,养成吃饭后漱漱口的较佳卫生习惯。

  教学预备:

  每个人一只漱漱口杯,黑芝麻糖数个,小脸盆数个。

  教学过程:

  1。孩子欣赏小故事《小狗熊拔牙》后,幼儿教师提问:母亲为小狗熊买了多少糖?母亲对小狗熊讲了啥?小狗熊是怎样做的?

  2、启发孩子边品尝芝麻糖,边自由述说。小狗熊吃了一块糖,真香呀!教师也给每一个孩子带来了一块糖,请孩子品尝哩。

  3、启发孩子边尝芝麻糖边自由述说:芝麻糖香还是不香?黑不隆冬的颗粒是啥?

  4、幼儿教师边说故事边提问孩子:小狗熊之后又是怎样做的?小狗熊的牙怎样啦?(请孩子学学牙齿痛的模样。)为何会这样?(多吃甜点对牙不好。)

  5、通过观测和察看、探讨,启发孩子发现进食会有残渣留在牙上,领会准确的漱漱口方式。

  (1)小狗熊吃多了糖激起了牙齿痛。孩子刚刚也吃糖啦,如何是好呀?(启发孩子观测和察看小伙伴的嘴与牙,发现芝麻糖粘在牙上的'情况。)

  (2)启发孩子用漱漱口的方式《把粘在牙上的物品吐出来,让孩子观测和察看吐出的残渣。

  (3)“咕噜噜”漱漱漱口。启发孩子学习准确的漱漱口方式:让谁在嘴巴中“咕噜噜”的唱K,接着吐出脏水。(可以让孩子用纯净水漱漱口,预防吞下生水。)让孩子瞅瞅自个儿吐出的残渣,告知孩子进食后要漱漱口。

  教学扩展:

  但平日里除刷刷牙,我们亦能漱漱口,漱漱口也可以保卫我们的牙,把脏的物品撵走。今日我们懂得了漱漱口,今后吃完物品要漱漱口,能做到吗?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相当重要。根据小班下学期目标,其中有一条:“初步培养幼儿不依赖别人,学习克服简单的困难。”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家中比较依赖父母长辈;孩子们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哇哇哭个不停;独立自理能力较弱、怕困难。由此我设计了《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这个活动。作为一个语言活动,又结合认知目标中“引导幼儿学习普通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将语言目标重点定位于学说两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而且采用了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木偶表演,通过边看边议,以及让幼儿与木偶对话,为木偶们动脑筋想办法等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大胆地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小朋友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一、目的要求:

  1. 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2. 鼓励幼儿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活动重点:

  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活动准备

  木偶:大象、小兔、小猪、小猫四个角色;事先请两位老师排练好表演内容,布置表演场景。

  四、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动物来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

  (二)初步感知:(分段观看表演,边看边讨论)

  1、从开始——小兔说:“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1)大象怎么啦?

  (2)小兔看到大象摔倒了,它怎么说?

  (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先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练习。)

  2、从小猪出场——“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谁又来帮助大象,它是怎么说的?(集体练习以上短句)

  3、小猫出场“喵喵喵”

  问:(1)谁又来帮助大象了?

  (2)小猫会对大象说什么?

  (请个别幼儿上台来对大象说“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

  4、过渡提问:

  三个小动物都扶不起大象,这可怎么办?

  (1)请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象起来?

  (2)个别幼儿讲自己的办法(2-3名)。

  5、看最后一段表演

  问:小动物对大象说了什么话,大象爬起来了吗?

  (练习短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反复感知:(完整观看表演,引导幼儿学着讲讲)

  1、交代表演名称。

  2、要求幼儿一边看表演,一边可以和小动物一起表演。

  (四)迁移运用:

  1、出示小熊,它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师:哎呀,小熊摔倒了,我们怎么对它说?)

  2、如果你摔倒了,你怎么办?

  3、小结:鼓励幼儿摔倒了不要怕,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吹泡泡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游戏,幼儿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而有趣的泡泡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教育价值:圆形的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那么用三角形、圆形、爱心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根据小班幼儿好奇探索的特点,本次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和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不是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目标:

  1、感知三角形、爱心形等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2、乐意参与吹泡泡活动,并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经带幼儿到户外吹过泡泡,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

  2、物质准备:泡泡水、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1、出示泡泡水及圆形吹泡泡工具,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吹泡泡唤起幼儿的回忆。

  (2)师:圆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各种形状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1)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的形状。

  (2)幼儿猜想,如:你们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

  3、自由探索,感知不是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1)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3)交流分享:你发现了什么?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教师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4、交换工具,继续探索。

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一些非正规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和幼儿一起尝试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我们中国有位英雄可了不起了,他是我国第一个乘着载人航天飞船飞到太空中去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杨利伟)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评析:老师有意识地将时事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激起孩子对科技的兴趣、,通过观看PPT,幼儿对火箭有一个直观的初浅了解。老师有目的地提问,为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小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附动作),空气宝宝就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评析: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从而生发“试”的兴趣,萌发动手操作的愿望。在操作之前,教师先设疑: “你来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外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孩子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机会。对于提问后的'总结,老师能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引用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和形象、逼真的图片,让幼儿明白,为什么用力一拍瓶子助推器,火箭就能飞起来的简单道理。

  3.第二次操作。

  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评析:在这次操作活动中,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探索活动,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幼儿,而不是强加给幼儿,这对幼儿的认知带来了启发。这次操作活动中,孩子们都让火箭飞了起来,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第三次操作。

  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部飞起来了。老师发现有的小火箭飞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低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试试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评析:孩子们探索出小火箭飞起来的万法后,老师能及时引导孩子体验:拍瓶子时旧力的大小与小火箭飞起来的高度有一定的联系。这里,老师的提问语言简洁:“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孩子们操作、探索的目标明确,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火箭飞起来的游戏。如果用瓶盖把瓶子盖起来,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7回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学习有节奏地朗读童谣。

  2、丰富词汇:搬来搬去、晃来晃去。

  3、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重点: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学习有节奏地朗读童谣。

  活动难点:随童谣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能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背景图,蚂蚁指偶,蚂蚁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偶,激发兴趣。

  今天小蚂蚁要搬米,他是怎么搬的呢?请小朋友们听一听一首好听的童谣,名字叫做《搬米》。

  2.教师示范朗诵童谣。

  提问:童谣里讲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3.出示背景图,操作指偶,教师以富有节奏的声音朗诵童谣。

  提问:一只来,蚂蚁来搬米,怎么办?结果怎样?学习词语(搬来搬去)两只蚂蚁来搬米,怎么办?结果怎样?学习词语(并用动作表演,晃来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怎么办?结果怎样?

  教师边做动作边用富有明快节奏的`声音示范朗读。

  5.幼儿边学习动作,边有节奏的朗读童谣。

  (1)幼儿集体跟读,引导幼儿读准字词。

  (2)分组进行朗读表朗读练习,注意提醒幼儿用富有明快节奏的声音朗读童谣。

  6.表演游戏。

  幼儿戴头饰扮演蚂蚁,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朗诵一边自由组合,体验游戏的乐趣。

  搬米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换来又换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泥洞里。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的教案11-17

[经典]小班教案09-02

【精选】小班教案09-03

(精选)小班教案09-12

小班教案(经典)09-19

(经典)小班教案08-28

(精选)小班教案08-24

小班教案07-20

小班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