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08:46: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精华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池

  水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语文教案 篇2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2.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学法引导

  以学生朗读-思考-议论-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正课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课后练习一。

  (2)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提示,编列课文结构提纲。

  2.学生讨论下列思考题: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议论想和做的关系。

  (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明确: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4)“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练习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板书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中心论点→2怎样联结→3

  明确:□1是1-4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论点;□2是第6-7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

  (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

  读1-4段后议论: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

  读第6段后议论: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

  读第8段后议论: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

  (6)这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四、总结、扩展

  本文针对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评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阐明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只有用“想”来指导“做”才会得到进步。

  学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讲的道理后,联系自己以前的实际,写一点学习本文的心得,以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获得终身的教益。

  五、板书设计

  段落提纲

  第一部分(1-5段)评述“空想”和“死做”两种倾向,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1-2段)概述两种人的不良倾向。

  第二层(3-4段)评析两种人。

  第三层(5段)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途径。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注意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

  六、作业

  课后写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说理脉络清晰,论述逐层深入。全文总的思路是:第一步,概括叙述想和做脱节的事例,提出论题,评析这种作风的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深入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以得到进步。第三步,简要总结全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倾向强调“想”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部分段落也是如此。本节课着重结合语段的'理解,学习改写,仿写以加深认识。

  二、正课

  1.重点理解第8段。

  (1)朗读第8段,分析各句间的关系。

  (2)画出本节结构示意图。

  学语文说理

  举例小结

  学数学说理

  学习

  (详)举例说理

  课外活动举例说理

  (略)

  明确:通过示意图明确举例和说理如何相互配合。这一段从学习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阐明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详写学习,略写课外活动;重点强调“想”重要。讲学习举正反两方面事例,反面举学语文、数学两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正面举有些同学想出有效方法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讲课外活动,举开会、演说事例,也是边举例边说道理。

  (3)此节主要联系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实例,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学会动脑筋。试联系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为课文另外补充一些事例。

  (4)思考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明确:第8节从全文说理的脉络看,它侧重于从论述避免“死做”的角度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从与前文的关系看,他论述的内容与第5节中的“学习也好”“死做”“不会得到进步的”的提法紧相扣合。

  2.学习改写课文。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第5自然段自发地推出来的。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第一自然段,让它开门见山,怎样写呢?

  第一,写出开头第一段;第二,写一个改写的提纲。(可以任意变动文章的材料,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材料。)

  参考:

  (一)开头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二)提纲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一面想,一面做:

  (1)只想不做——空想——空想家

  (2)只做不想——死做——牛马

  (3)一面想,一面做——人——不断进步

  3.“想”指导“做”,“做”验证“想”:

  (1)举学游泳例子——光想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想学又下水,才会得出经验,学会游泳。

  (2)用“想”指导“做”,可以明确“做”的目的意义,找到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用“做”验证“想”,可以总结经验,找出道理,指导进一步去做。

  4.我们学生要学会动脑筋,不光会“用功”,还要会用思想。

  三、总结、扩展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说理脉络清楚。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照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是这些特色都值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加以采用。

  课后以“言和行”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提示:

  1.明确是议论“言与行”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议论这个关系;

  2.弄清楚正确的言行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说出来就是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

  3.弄清楚打算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分几个问题讲?分几层讲?)

  4.确定好打算用哪些材料(理论方面的,事例方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虾”2个生字。2. 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 重点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涛涛家乡的美。4.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家乡的美,从而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家乡的美。

  [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吧——

  (课件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配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看了这么多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说)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高山、绿水、草原、城市,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美,有几个小朋友呀还把自己的家乡画了下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课题——《画家乡》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质疑:读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谁在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画自己的家乡呢?……

  (板书:谁画?在哪里?为什么画?)

  3、师:你们都很好奇,沈老师也很想知道,那就让我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

  (2)想一想,谁画家乡?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啊,我们的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了,你能认出它们吗?

  (1)自己先读一读。(生字出示在大屏幕上)

  师:你读下来,在字音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呢?

  (2)开小火车检查生字的认读。(利用生字卡片读)

  随机分析部分字的字形,如:虾、捡、原、贝等。

  3、检查课文朗读

  师:小朋友们的生字读得真好,现在生字宝宝躲进了句子里,你还能准确地读好它吗?

  (1)出示句子:

  A、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B、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C、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指名读,对于错误的`句子可以齐读。)

  4、课文内容梳理

  师:句子也读得这么正确和流利,小朋友,你们真棒呀!那么,课文里讲了谁画家乡?

  (指名说一说)

  师随机板书:涛涛 山山 平平 青青 京京

  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课文里讲了 、 、 、 ,还有 在画家乡。(指名说)

  那么,他们各自的家乡都在哪里呢?(指名说一说)

  出示句子: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齐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师:是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乡,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画下来呢?

  (生:因为美丽、爱)

  出示: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谁来读一读?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让学生理解“爱”和“美丽”)

  齐读

  四、精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悟:

  1、师: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出示课文第一幅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图会说:蓝蓝的大海,捡贝壳的涛涛,海鸥在飞来飞去,一艘艘的轮船,五颜六色的贝壳等等)

  师:小朋友们真会观察,说得多好啊,那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2、出示第2自然段: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师: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并想想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美?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师:你觉得哪句话很美,美在哪?(这里的学习次序可以随着学生的回答来呈现)

  句A: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那么……那么……”在这里说明了不是一般的“蓝”和“宽”,而是非常的蓝,非常的宽,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理解“蓝”写出了海水的颜色,“宽”写出了大海的无边无际。

  师: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句式训练: 那么 ,那么 。

  再回到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句B: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理解“一艘艘”和“装满” (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 )

  谁能把鱼虾的多带给大家呢?(指导朗读)

  句C: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

  看图让孩子们说说,如:“金黄的海滩”“美丽的贝壳(说说贝壳的样子)”“赤着脚”等来感受涛涛的快乐心情。

  读读句子,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4、师:小朋友,你喜欢涛涛的家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5、师: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让我们帮助涛涛把他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吧——

  (齐读第2自然段)

  6、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板书)。……那么,其他几个小朋友的家乡又美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调皮的生字宝宝也喜欢上了美丽的贝壳,你还能正确地读出它们吗?

  (指名读)

  2、指导书写:“贝、虾”

  六、回到质疑,擦去问号: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谁画家乡?”(生: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擦去第一个问号)“他们的家乡都在哪里呢?”(生齐说梳理课文内容时的五句话)(擦去第二个问号)至于“为什么要画?”我们已经知道了涛涛画家乡的原因是——生:他的家乡很美,想让大家一起来看看。不过,这个“?”沈老师还不能把它擦掉,等我们了解了所有的孩子画家乡的原因时再擦掉它吧。

  七、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海边 谁画?

  山山 在哪里?

  平平 为什么画?

  青青

  京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