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7 10:32:3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10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对动物的生存方式感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物小卡片若干,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小朋友,如果我们用筷子去碰乌龟和田螺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它们都缩到壳里?

  二、看图交流

  找一张动物图片,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们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分类

  1、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2、保护色蒙蔽敌人的:变色龙、青蛙、鸵鸟、斑马。

  3、释放气味的:放屁虫、黄鼠狼、臭鼬。

  4、装死的:毛毛虫、狐狸、金龟子。

  四、幼儿分类摆放图片。

  对动物用保护色、快跑、装死、释放气味等方法来觅食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作小结。

  五、游戏:动物王国探秘

  1、扮演各种动物,戴好头饰,到动物王国探秘,每个关口都有凶猛的动物把关,我们小动物要想办法闯关并保护好自己。

  2、出示动物王国探秘路线图,带领幼儿闯关。遇到凶猛的动物,做相应的保护自己的动作。

  活动自然结束。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难点:对水资源缺乏的理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

  物质准备: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电脑一台,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1.全体幼儿围在教师身边喝开水,提问:

  ①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

  ②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③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

  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二、了解水污染情况

  1.提问: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幼儿讨论。

  ②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2.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①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②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提问: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3.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三、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继续提出有关“水”的问题,并把所提的问题放到“问题角”进一步探索。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如何让幼儿在了解水的特性的基础上,了解水污染原因以及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大班开展认识水的活动,重点放在掌握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这一方面的内容上。本次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作了精心的安排,从教学过程看,包括:水的特性→水的作用与危害→水被污染→怎样保护饮用水。在本活动中,我们试图改变以教师收集资料为主的模式,指导幼儿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事先去收集有关水与人类、动植物之间关系的资料,培养幼儿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加深对水与人类及动植物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二、效果分析

  整个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幼儿活动为主,努力体现幼儿的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直观。整个活动,幼儿在很轻松的讨论中进行,幼儿从中懂得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大班幼儿在环保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能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为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讲述出来并会加以简单的比较、分析,从中也简单地概括了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做法和想法。

科学教案 篇5

  一、设计背景

  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医院也不例外。而幼儿对医生的了解往往是建立在去医院看病的经验基础上的,对医生更多的是一种害怕的情节,尤其是那些经常生病的幼儿。为了让幼儿跟真切地感受到医生的本领以及他们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我将医生请到孩子们身边,与幼儿近距离地交谈,交流。并通过观看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和开展角色游戏,使幼儿知道看病要经过哪些程序。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医生的工作和本领,知道医生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

  2、通过开展角色游戏,体验做医生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看病”。

  2、一名医生教育资源。

  3、“娃娃医院”的材料。

  四、活动过程

  1、猜谜:“身穿白褂子,头带白帽子,你若生病了,找他准没错。”(医生)

  2、提问:

  医生是干什么的?你在什么地方看过医生?你们喜欢医生吗?

  师:“告诉你们,今天啊老师就请来了幼儿园的医生阿姨。瞧!她来了!”

  3、医生出场,介绍医生工作时用的工具,并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医生阿姨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医生,我们班上有的`小朋友总是生病,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容易生病呢?

  4、播放课件“看病”,幼儿观看。

  师:“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在医院是怎么看病的呢?前几天啊,美子老师也生病了,我们来看看她在医院是怎么看病的呢?是谁接待了她?她又是怎么对医生说的?

  提问:美子老师先到了什么地方?在到了什么地方?

  5、播放流程图片,幼儿观看。

  提问:你们去过医院吗?你们哪里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看病的?在医院看病的时候,有时还会大针,你们怕打针吗?对了,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容易生病呢?

  6、游戏“看病”

  带领幼儿参观场景,并对场景进行介绍;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老师和幼儿共同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转动玩具,如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溜溜球等。

  2.可以转动的物体,如条形积木、雪花片、瓶盖等。

  3.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玩转动玩具,感受转动现象。

  (1)教师出示转动玩具,并提出游戏要求。

  师:玩玩具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由游戏。

  幼儿自选同伴,合作操作玩具。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怎样驱使这些玩具转动。

  (3)交流玩法和发现。

  提问: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刚才和同伴一起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怎么转动它们的?它们转动起来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尝试转动不同物体。

  (1)幼儿尝试操作,找出让物体转动的方法。

  (2)提问:你还可以让哪些物体转动起来?你是怎样让它们转动的?

  3.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

  (1)教师里面可以转动的物体。

  提问:到周围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转动?这些物体转动起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

  (2)身体也会转动。

  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你的身体会怎么转动?

  师幼共同玩游戏“身体转转转”。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孩子们整体兴趣很高,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在讲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能是孩子们没有积累转动的经验,因此不能和老师积极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会转动的物体。我想如果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生活中会转动的东西,该环节可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今后,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经验积累是否能够使本节课顺利进行、达到积极互动。在材料准备上,图片、或者教具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让葱叶等多种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叶子的特征,感知叶子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参与活动,懂得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多次尝试”等途径认识事物特征,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独立与合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请一位幼儿准备好简单的葱叶吹奏表演。

  2.材料表演:葱叶每人若干,芦苇叶、竹叶、青菜叶等多种叶子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听声音,引发幼儿猜测和探索的兴趣。

  1. 先准备好的幼儿背对大家吹葱叶。

  2. 师:“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原来是葱叶在唱歌。”

  第二部分

  ——操作体验,探索葱叶发出的声音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尝试:幼儿自选一段葱的叶子,尝试让葱叶“唱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让葱叶“唱歌”了吗?为什么有的唱有的不唱呢?(幼儿猜测并讨论)

  2.和刚才“唱歌”的葱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观察刚才表演的幼儿手中的葱叶,会发现会发声葱叶的秘密:只有一寸左右,两头都是空心的。)第二环节:幼儿第二次尝试:幼儿将葱叶摘至一寸左右,进行试吹。

  教师提问:这次你们的葱叶都“唱歌”了吗?为什么还有的.“唱”有的“不唱”呢?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要取葱叶中部绿色薄薄的部分,如果取了偏向葱白那段厚的部分,就吹不响。

  第三环节:在对比与讨论中感知叶子外形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的葱叶都唱起来了吧?请和旁边的同伴比一比,看谁的葱叶唱的更好听呢?

  (提供幼儿充分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索与比较)

  2.一起来说说看,你发现自己的葱叶和同伴的葱叶“唱”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三部分

  探索其它叶子发出的声音

  1.组织幼儿讨论:找一找还有哪些叶子会唱歌?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引导幼儿直接把叶子放在嘴边吹就能“唱”起来。大家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同伴的表演示范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进一步发现,薄薄的叶子,吹的时候容易振动,就唱起歌来了,厚厚的,容易碎的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呢?(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师体验经验:葱叶为什么会唱歌呢?因为葱叶的形状和笛子很像,中间有一个小通道,我们吹出的气会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听起葱叶唱起歌来了,从而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一些叶子卷成来之后能发出声音。

  第四部分

  ——演奏叶子大合唱

  1.听名人让幼儿了解,原来叶子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师幼一起用选用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演奏。

  第五部分

  ——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有的孩子们到最后也没能吹响葱叶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难题,应该比较简单,是我太高估他们还是我讲解的不清楚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可能都有吧!就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上课的时候有点着急,急的汗都快流下了。评课老师们向我提出,其实我可以多让孩子们研究、讨论、琢磨,让孩子们互相帮忙,也许到最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是的,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我的一点遗憾,也是孩子们的遗憾了!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观察鱼型的制作过程。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是有重心的。

  二、准备活动。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游泳的鱼。(怎样才不会倾斜呢?)

  三、活动内容。

  (一)导入。

  观看视频资料,推测一下吊饰移动的理由:

  (1)你见过小鱼吊饰吗?

  (2)你见过挂起来移动的物品吗?

  (3)为什么它会移动呢?

  (二)展开。

  1、观看过视频后,说说实验目标,准备物品和实验顺序。

  (1)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2)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3)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吊饰。

  2、看一看实验顺序 。

  (1)在纸上画出鱼的样子。

  (2)剪下画好的鱼。

  (3)把鱼和曲别针链接在一起,用线挂起来。

  (4)把线挂在衣服挂上。

  活动1:根据线挂的位置的不同,鱼的样子不同。

  3、说说鱼的位置。

  (1)在纸上画一条鱼,应该怎样画呢?

  (2)在鱼上挂一根线,应该把线挂在鱼的哪部分呢?

  (3)把鱼挂在衣服挂上,看看鱼是什么样子的?

  4、观察挂在衣服挂上的鱼。

  (1)如果想让鱼的方向朝上应该怎样挂呢?

  (2)如果想要鱼的方向朝下应该怎样挂呢?

  (三)结束。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游泳的鱼(物体是有重心的)写出实验结果。

  四、备注。

  用一根线可以挂几只鱼方便观察。

  五、活动评价。

  1、对于是否对鱼的移动积极实验观察进行评价。

  2、对线的位置不同鱼移动方向的不同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六、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随着线挂在鱼模型位置的不同,鱼的重心也会不同。

科学教案 篇9

  1.学习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企鹅操作卡、数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9只企鹅的图片中找出外形一样的摆放在一起。

  2.幼儿操作,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将数字1、2、3与相同数量的企鹅图片对应摆放。

  (2)分别说出3种企鹅的数量,并比较3种企鹅的多少。

  (3)按从少到多的顺序给3种企鹅排队。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教师小结:数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间,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儿尝试用相邻数规律,找出3的相邻数。

  5.游戏:朋友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找朋友》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着数字卡片1和3的幼儿举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体幼儿一起说“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ppt。

  2、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料杯、色卡、毛巾、纸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蓝和小黄》导入

  故事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色时,请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会跟爸爸妈妈怎么说这个好消息?

  二、投放蓝色、黄色颜料瓶,请小朋友动手验证,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会变成绿色。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3、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真的会变成绿色(出示色卡)。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气球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三、再投放红色颜料瓶,请幼儿进行配色游戏,感知多种配色方案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幼儿交换场地,进行另一种配色活动。

  3、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教师小结:蓝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你还知道什么漂亮的颜色?

  四、到室外找颜色

  是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科学教案10篇【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教案10篇【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10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对动物的生存方式感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物小卡片若干,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小朋友,如果我们用筷子去碰乌龟和田螺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它们都缩到壳里?

  二、看图交流

  找一张动物图片,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们怎样保护自己的?

  三、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分类

  1、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2、保护色蒙蔽敌人的:变色龙、青蛙、鸵鸟、斑马。

  3、释放气味的:放屁虫、黄鼠狼、臭鼬。

  4、装死的:毛毛虫、狐狸、金龟子。

  四、幼儿分类摆放图片。

  对动物用保护色、快跑、装死、释放气味等方法来觅食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作小结。

  五、游戏:动物王国探秘

  1、扮演各种动物,戴好头饰,到动物王国探秘,每个关口都有凶猛的动物把关,我们小动物要想办法闯关并保护好自己。

  2、出示动物王国探秘路线图,带领幼儿闯关。遇到凶猛的动物,做相应的保护自己的动作。

  活动自然结束。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难点:对水资源缺乏的理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

  物质准备: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电脑一台,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1.全体幼儿围在教师身边喝开水,提问:

  ①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

  ②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③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

  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二、了解水污染情况

  1.提问: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幼儿讨论。

  ②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2.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①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②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提问: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3.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三、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继续提出有关“水”的问题,并把所提的问题放到“问题角”进一步探索。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如何让幼儿在了解水的特性的基础上,了解水污染原因以及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大班开展认识水的活动,重点放在掌握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这一方面的内容上。本次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作了精心的安排,从教学过程看,包括:水的特性→水的作用与危害→水被污染→怎样保护饮用水。在本活动中,我们试图改变以教师收集资料为主的模式,指导幼儿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事先去收集有关水与人类、动植物之间关系的资料,培养幼儿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加深对水与人类及动植物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二、效果分析

  整个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幼儿活动为主,努力体现幼儿的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直观。整个活动,幼儿在很轻松的讨论中进行,幼儿从中懂得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大班幼儿在环保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能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为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讲述出来并会加以简单的比较、分析,从中也简单地概括了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做法和想法。

科学教案 篇5

  一、设计背景

  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医院也不例外。而幼儿对医生的了解往往是建立在去医院看病的经验基础上的,对医生更多的是一种害怕的情节,尤其是那些经常生病的幼儿。为了让幼儿跟真切地感受到医生的本领以及他们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我将医生请到孩子们身边,与幼儿近距离地交谈,交流。并通过观看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和开展角色游戏,使幼儿知道看病要经过哪些程序。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医生的工作和本领,知道医生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

  2、通过开展角色游戏,体验做医生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看病”。

  2、一名医生教育资源。

  3、“娃娃医院”的材料。

  四、活动过程

  1、猜谜:“身穿白褂子,头带白帽子,你若生病了,找他准没错。”(医生)

  2、提问:

  医生是干什么的?你在什么地方看过医生?你们喜欢医生吗?

  师:“告诉你们,今天啊老师就请来了幼儿园的医生阿姨。瞧!她来了!”

  3、医生出场,介绍医生工作时用的工具,并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医生阿姨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医生,我们班上有的`小朋友总是生病,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容易生病呢?

  4、播放课件“看病”,幼儿观看。

  师:“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在医院是怎么看病的呢?前几天啊,美子老师也生病了,我们来看看她在医院是怎么看病的呢?是谁接待了她?她又是怎么对医生说的?

  提问:美子老师先到了什么地方?在到了什么地方?

  5、播放流程图片,幼儿观看。

  提问:你们去过医院吗?你们哪里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看病的?在医院看病的时候,有时还会大针,你们怕打针吗?对了,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容易生病呢?

  6、游戏“看病”

  带领幼儿参观场景,并对场景进行介绍;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老师和幼儿共同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转动玩具,如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溜溜球等。

  2.可以转动的物体,如条形积木、雪花片、瓶盖等。

  3.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玩转动玩具,感受转动现象。

  (1)教师出示转动玩具,并提出游戏要求。

  师:玩玩具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由游戏。

  幼儿自选同伴,合作操作玩具。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怎样驱使这些玩具转动。

  (3)交流玩法和发现。

  提问: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刚才和同伴一起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怎么转动它们的?它们转动起来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尝试转动不同物体。

  (1)幼儿尝试操作,找出让物体转动的方法。

  (2)提问:你还可以让哪些物体转动起来?你是怎样让它们转动的?

  3.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

  (1)教师里面可以转动的物体。

  提问:到周围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转动?这些物体转动起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

  (2)身体也会转动。

  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你的身体会怎么转动?

  师幼共同玩游戏“身体转转转”。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孩子们整体兴趣很高,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在讲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能是孩子们没有积累转动的经验,因此不能和老师积极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会转动的物体。我想如果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生活中会转动的东西,该环节可能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今后,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经验积累是否能够使本节课顺利进行、达到积极互动。在材料准备上,图片、或者教具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让葱叶等多种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叶子的特征,感知叶子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参与活动,懂得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多次尝试”等途径认识事物特征,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独立与合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请一位幼儿准备好简单的葱叶吹奏表演。

  2.材料表演:葱叶每人若干,芦苇叶、竹叶、青菜叶等多种叶子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听声音,引发幼儿猜测和探索的兴趣。

  1. 先准备好的幼儿背对大家吹葱叶。

  2. 师:“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原来是葱叶在唱歌。”

  第二部分

  ——操作体验,探索葱叶发出的声音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尝试:幼儿自选一段葱的叶子,尝试让葱叶“唱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让葱叶“唱歌”了吗?为什么有的唱有的不唱呢?(幼儿猜测并讨论)

  2.和刚才“唱歌”的葱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观察刚才表演的幼儿手中的葱叶,会发现会发声葱叶的秘密:只有一寸左右,两头都是空心的。)第二环节:幼儿第二次尝试:幼儿将葱叶摘至一寸左右,进行试吹。

  教师提问:这次你们的葱叶都“唱歌”了吗?为什么还有的.“唱”有的“不唱”呢?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要取葱叶中部绿色薄薄的部分,如果取了偏向葱白那段厚的部分,就吹不响。

  第三环节:在对比与讨论中感知叶子外形特征与其发声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你们的葱叶都唱起来了吧?请和旁边的同伴比一比,看谁的葱叶唱的更好听呢?

  (提供幼儿充分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索与比较)

  2.一起来说说看,你发现自己的葱叶和同伴的葱叶“唱”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三部分

  探索其它叶子发出的声音

  1.组织幼儿讨论:找一找还有哪些叶子会唱歌?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引导幼儿直接把叶子放在嘴边吹就能“唱”起来。大家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同伴的表演示范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进一步发现,薄薄的叶子,吹的时候容易振动,就唱起歌来了,厚厚的,容易碎的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3.什么办法可以让叶子唱起歌来呢?(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师体验经验:葱叶为什么会唱歌呢?因为葱叶的形状和笛子很像,中间有一个小通道,我们吹出的气会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就听起葱叶唱起歌来了,从而引导幼儿探索并发现,一些叶子卷成来之后能发出声音。

  第四部分

  ——演奏叶子大合唱

  1.听名人让幼儿了解,原来叶子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师幼一起用选用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演奏。

  第五部分

  ——活动延伸,模拟声音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有的孩子们到最后也没能吹响葱叶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难题,应该比较简单,是我太高估他们还是我讲解的不清楚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可能都有吧!就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上课的时候有点着急,急的汗都快流下了。评课老师们向我提出,其实我可以多让孩子们研究、讨论、琢磨,让孩子们互相帮忙,也许到最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是的,很有道理,这也许是我的一点遗憾,也是孩子们的遗憾了!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观察鱼型的制作过程。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是有重心的。

  二、准备活动。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游泳的鱼。(怎样才不会倾斜呢?)

  三、活动内容。

  (一)导入。

  观看视频资料,推测一下吊饰移动的理由:

  (1)你见过小鱼吊饰吗?

  (2)你见过挂起来移动的物品吗?

  (3)为什么它会移动呢?

  (二)展开。

  1、观看过视频后,说说实验目标,准备物品和实验顺序。

  (1)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2)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3)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吊饰。

  2、看一看实验顺序 。

  (1)在纸上画出鱼的样子。

  (2)剪下画好的鱼。

  (3)把鱼和曲别针链接在一起,用线挂起来。

  (4)把线挂在衣服挂上。

  活动1:根据线挂的位置的不同,鱼的样子不同。

  3、说说鱼的位置。

  (1)在纸上画一条鱼,应该怎样画呢?

  (2)在鱼上挂一根线,应该把线挂在鱼的哪部分呢?

  (3)把鱼挂在衣服挂上,看看鱼是什么样子的?

  4、观察挂在衣服挂上的鱼。

  (1)如果想让鱼的方向朝上应该怎样挂呢?

  (2)如果想要鱼的方向朝下应该怎样挂呢?

  (三)结束。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游泳的鱼(物体是有重心的)写出实验结果。

  四、备注。

  用一根线可以挂几只鱼方便观察。

  五、活动评价。

  1、对于是否对鱼的移动积极实验观察进行评价。

  2、对线的位置不同鱼移动方向的不同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六、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随着线挂在鱼模型位置的不同,鱼的重心也会不同。

科学教案 篇9

  1.学习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企鹅操作卡、数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9只企鹅的图片中找出外形一样的摆放在一起。

  2.幼儿操作,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将数字1、2、3与相同数量的企鹅图片对应摆放。

  (2)分别说出3种企鹅的数量,并比较3种企鹅的多少。

  (3)按从少到多的顺序给3种企鹅排队。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教师小结:数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间,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儿尝试用相邻数规律,找出3的相邻数。

  5.游戏:朋友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找朋友》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着数字卡片1和3的幼儿举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体幼儿一起说“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ppt。

  2、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料杯、色卡、毛巾、纸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蓝和小黄》导入

  故事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色时,请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会跟爸爸妈妈怎么说这个好消息?

  二、投放蓝色、黄色颜料瓶,请小朋友动手验证,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会变成绿色。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3、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真的会变成绿色(出示色卡)。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气球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三、再投放红色颜料瓶,请幼儿进行配色游戏,感知多种配色方案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幼儿交换场地,进行另一种配色活动。

  3、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教师小结:蓝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你还知道什么漂亮的颜色?

  四、到室外找颜色

  是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