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8篇【优】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 "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 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能关注生活中的先进科技产品。
3、有操作现代通讯工具的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家庭调查——现代通讯工具,常见的各种通讯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通讯工具。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通讯工具的用途。
1、老师和小朋友在幼儿园上课,突然想起一件事要告诉小朋友的妈妈,应该用什么通讯工具?还有什么好办法?
2、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1)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电话号码。)
(2)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3)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天气预报121等)
(4)像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三、了解其它现代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1)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2)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3)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4)它们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四、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2、对认识昆虫产生兴趣。
3、知道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字卡
活动重难点:
知道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那春天有什么呢?"当幼儿说到昆虫时,教师导入活动主题。
二、游戏:"猜猜它是谁"。
1、教师遮挡图片的一部分,:蝴蝶图只露出翅膀,蜻蜓图只露出翅膀,螳螂图只露出脚,萤火虫只露出荧光,瓢虫图只露出圆点图案,蜜蜂只露出尾部。
2、小朋友,请你猜猜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露出全部图片,请幼儿说出图片中昆虫的正确名称。
三、昆虫长什么样子?
1、出示图片,分别讲解"飞舞的花朵"(蝴蝶)、"空中小飞龙"(蜻蜓)、"勤劳的使者"(蜜蜂)、"草丛中的杀手"(螳螂)、"提着灯笼的甲虫"(萤火虫)、"蚜虫杀手"(瓢虫)。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几种生物,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特点?
3、出示字卡"头""胸""腹""足""翅",请幼儿认读,请幼儿找这些生物的头、胸、腹在哪里,数一数他们有几对足,几对翅膀,帮助幼儿了解,他们的身体有头、胸、腹组成,都有3对足,2对翅。
4、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昆虫"的名称。
四、我认识的昆虫朋友
1、除了这些昆虫是生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属于昆虫?它长什么样子?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
五、游戏"我来做,你来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张昆虫的图片,记住它是什么,然后用语言对这种昆虫进行描述,但不许说出昆虫的名称。请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描述猜测是哪种昆虫?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学生自由读文。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
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
(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科学教案 篇5
学情分析1学生的积极性高,但不善于分析问题;2学生的基础差异大;3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较低。
教学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猜想。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2.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按一下三个步骤进行:
1 观察发现 出示教材在引人部分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获取更多的事实
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列举更多的事实之后,自然引发出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活动1—活动3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教师指导
教材在活动1、活动2中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实验设计范例,希望通过这样的知道之后,放手让学生研究活动3中的内容,自己来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这3个活动,如果让学生按顺序全都逐一进行研究,组织和操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实施教学。每组选定一个研究问题之后,可以先组内设计研究方案,然后集体讨论补充,最后完善。
2 课下研究
在学生课下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坚持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设立研究成果公告栏随时交流研究成果。
3 归纳总结
因为每个小组的研究只能认识到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最后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形成共识:植物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的特点。
活动4 自然界中植物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之后,本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更多的实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学环节
教学准备 教学导入 教师指导 课下研究 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的猜想可能不尽相同,在猜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想适时进行归纳梳理。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尊重事实,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板书设计
《 一颗“顽强”的小树 》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做实验-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2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太仓促。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挖土工具,体验工具能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带来方便。
2、帮助幼儿感受挖土工具的力大无比,感知它们的用途。
3、能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调查表、视频、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调查表导入活动。
师:昨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了解常见的挖土工具,现在把你调查到的见到的挖土工具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幼儿交流)
二、初步认识常见的挖土工具,了解其用途。
1、师:老师把小朋友调查的挖土工具拍了照片,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人们用这些工具干什么?(除草、松土)这些工具给人们带来什么方便和好处?这些挖土工具可以怎么使用?(模仿动作)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钉耙的齿是尖利的,平时小朋友能去玩吗?
2、师:你见过它吗?(重点认识挖掘机)你在哪里见到过挖掘机?挖掘机有什么用处?(小朋友描述挖掘机的样子,用动作来表示。)挖土机的哪部分挖土的?挖掘机是怎样挖土的?像什么?你们觉得这个挖土工具好吗?为什么?
3、看挖掘机工作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挖掘机会帮人们干什么呢?看,挖掘机在挖什么呢?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它来挖土呢?(造高楼、开鱼塘)
教师介绍:其实,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挖掘机是比较先进的挖土工具,你知道城里的高楼大厦是怎样建出来的吗?就需要工人叔叔驾驶着挖土机先挖土,建地基,才能建设楼房。人们利用这样一些生产工具又快又好又省力的建出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小朋友从小就认识这些东西的`作用,将来长大后能更好地去使用和改进它们。
师:那你还见过哪些挖土工具呢?(幼儿讲述)
4、视频看拖拉机。
师: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忙着播种呢?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拖拉机挖土的视频,请大家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挖土的?
教师小结:你们觉得这些挖土工具对我们人类有用吗?它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的人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今天小朋友认识了好多的挖土工具,锄头、钉耙、铲子等是平常在家里可以看到的,是农民伯伯耕地的小助手。挖掘机是重型的挖土工具,是造高楼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都是有用的挖土工具。你长大了,你发明一个怎样的挖土工具呢?(提升经验)
三、幼儿操作。
1、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操作材料,请小朋友来画一画挖土工具,用积木来拼搭出各种各样的挖土工具。
2、幼儿分组操作
(1)设计挖土工具;
(2)用积木拼搭挖土工具。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活动延伸: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反思: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鼓励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支持、鼓励他们大胆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不断的抛出问题,如“亮光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没有把光反射到活动室” “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他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经验,增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体验了探索的快乐。
一节活动暂时结束,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于是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有效的延伸到发现区和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除了太阳光,还有其他很多光源也可以形成光的反射,还有很多物品也可以反射光。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