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1 10:33:5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八、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难点:

  1、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2、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3、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教学可从本组几篇课文导入,由课文中的荷花、珍珠泉、燕子等,想想家乡的植物、动物、风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

  习作:这次习作安排的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学生写的时候,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完成作文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同座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办一期以“家乡的景物”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我的发现: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关于反义词的练习。每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共有10个词语: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并积累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读词语,结合或同学讨论,读懂词语的意思,然后按泡泡中的`提示去思考,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日积月累的内容有两项:一是“我会填”,以填空的方式,学习量词,二是“读读背背”,读背四字词语。目的是学习准确运用量词,积累词语。教学“我会填”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填一填。如果填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短语说说句子,互相讨论一下哪个填得正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其他量词填写,如,一束(道)金光,看看是否准确。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一( )歌曲 一( )微风

  一( )羽毛 一( )清泉

  一( )翅膀 一( )金光

  一( )画面 一( )珍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学生明确听、说要求。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介绍的同学要介绍的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的同学还可以补充、提问。

  四人小组介绍交流。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同学们,刚才在小组内我们已经交流过了,现在我们请小组推选小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听、说的要求还是跟刚才一样。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五、布置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都是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习作要求,明确这次习作的内容、范围、注意事项等。学生明确要求。

  三、例文赏析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范文,引导学生赏析。

  学生赏析。

  四、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1、 学生读词语。

  2、 学生思考词语中的规律。

  3、 学生互相交流。

  4、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有类似规律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1、完成我会填。

  2、完成“读读背背”

  三、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1、学生自读导语。

  2、学生自读课外文章。

  3、采摘好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吞吞吐吐、皱着眉”等词语。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3、学习使用语气词:吗、吧,说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课文2——4自然段:

  过渡语:上节课啊,小朋友都说不喜欢林园园,因为她舍不得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林园园的舍不得。

  (一)学生自学2——4自然段:

  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这四句话。

  2、学习第一句:

  (1)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话不爽快,很犹豫的样子)从这个词语,你看出了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边说边想,可能在想什么呢?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吞吞吐吐的说话。

  你还能从哪里发现林园园不愿意借?看图1,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你能把林园园的不愿意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林园园画的树叶,你觉得怎么样?假如你就是李丽,这时的你看到这么漂亮的绿树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会怎么说?

  (3)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是怎么对林园园说的,读第二段,找一找,读读李丽的话,你觉得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当时李丽想借绿铅笔,她很有礼貌地向林园园借,我们也来学李丽用上“吗”,有礼貌说一句话。指名说。

  我们有礼貌地跟边上的小朋友借借东西,好吗?

  小结:短短的一句话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别人很乐意地答应你的请求,只因为——我们有礼貌了,以后可得经常用哦!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4)齐读这段话。

  3、交流,随机结合引导:

  导入:现在我们来读读林园园后来说的几句话,请小朋友自由读一读这些话,挑一句,像我们刚才那样,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也可以找找从句子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林园园舍不得借绿铅笔,她是用什么语气说的,猜猜林园园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1)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

  A、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来猜猜:其实林园园心里在说什么?所以,你觉得林园园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不愿意借,又找不到借口,矛盾的心情)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女生读。

  B、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铅笔借给我了吧。”

  当时,李丽是怎么跟林园园说的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来读读李丽的话,想想她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的?指名读,齐读。

  C、请2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2)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A、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不要削,她担心……不要用力,她担心……,不要画得太多,她担心……

  B、你能把她的不放心读出来吗?指名读一读,齐读。

  C、听到林园园这么说,李丽连忙说——学生接读:我只画树叶和小草。你听出了什么?

  (3)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皱着眉头”说明什么?猜猜林园园肚子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来,我们也皱着眉头,把她的不满,出乎意料读出来。

  A、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你知道了什么?猜猜李丽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男女生合作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4、小朋友,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林园园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林园园很舍不得借,可她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开口说不借呢?(体会她的矛盾心理:不愿意借,又不好意思开口说不借,很为难,就找了很多借口)

  一起再读读这些话,体会她的心情。

  5、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李丽的话,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有什么体会呢?

  李丽很有礼貌,很耐心地借,越来越着急,直到林园园的要求太高,她无法做到,生气了,最后不要了。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讨论: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贴图2,李丽的脸怎么啦?为什么脸红了?她会怎么想?

  (3)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李丽知道自己错了,林园园认真地画着的样子。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5、读全文(分角色)机动。

  拓展:你想对林园园或李丽说什么话呢?

  三、完成课后习题:读读说说和作业本题2

  1、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认识了林园园和李丽两个小朋友,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真能干。我们还学会了一种本领,那就是有礼貌地请求让别人帮助自己,别人一定会很乐意地帮助我们。

  2、打开作业本,完成作业题3,马上写一写,写完了就大声读一读。

  3、看课件:新本领也学会了,现在要来做一道挑战题,你愿意吗?完成作业题2,你可以选喜欢的词语说话,一个或几个都可以。准备后指名说。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林园园 李丽

  贴图(绿树叶) 贴图(蓝树叶)

  互相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络的危险。

  ③: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后记

  优点: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缺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体现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教学历年,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质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倾泻,一望无际、勃勃生机、储备、暴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诺亚遇事善于动脑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能转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4.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转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洪灾,把高原和山脉都淹没了,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建造了一条巨大的方方正正的船人们躲到船上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漂流,暴雨一连下了四十天,雨停后,这个年轻人放出鸽子,很快鸽子叼着一条橄榄嫩枝飞回,人们知道水已经退了,平安已经到来,后来人们以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想知道这个人是叫什么名字吗?

  二、揭示课题,

  1.板书:

  诺亚:传说中的一个年轻人的名字,

  方舟:方方正正的船。

  2.诺亚和方舟有着怎样的关系?

  3.为什么以此为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诺亚制造了一条船。

  生:以此为题突出诺亚是一位聪明而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

  三、认识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瀑,倾,泻,淹,势,储,际,橄,榄,勃

  1.学生尝试读。

  2.教师正音。

  3.找出这些字的'同音字或者形近字并且组词。

  瀑()

  爆()

  暴()

  倾()

  顷()

  泻()

  写()

  淹()

  掩()

  势()

  努()

  勃()

  勃()

  储()

  诸()

  际()

  标()

  橄()

  敢()

  榄()

  览()

  4.教师读文。

  (1)质疑:这些生字都躲在文章的句子里,你否是可以从句子里找出来?在文章里,它们和哪些字组成词?

  (2)学生边听边标出会认字新词。

  (3)标出全文的自然段。

  瀑布倾泻淹没地势储备一望无际橄榄树勃勃生机

  5.归纳学习方法:读中标生字、组词、形近字组词。讨论,朗读,发现。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读会写字:

  2.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诺亚造了一艘方方正正的船救了被洪水困住的人们。

  3.诺亚方舟的作用是什么?

  二、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学习活动,扶助“弱势”群体

  1.认读会写字,在文中标出生字

  2.正确书写生字,组词,找出它们的形近字并组词。

  3.找多音字组词。

  4.找出相应的近义词,反义词。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A组:

  生:我会板演并领读词语。很久很久、越长越高、又大又粗、一望无际、勃勃生机

  生:我能把躲在在课文的句子中的会写字找出来,并写在田字格里。

  舟充陆洪鸽灾备暴退

  生:我能用适合我的方法识字:加部件识字。舟十几十口=船舟+叟=艘,加一加的办法记:充、鸽、洪

  生:我能用猜谜语的方法识字。

  B组:

  生:我能用……像……似的……和各说一个句子。

  生:我能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知道鸽子和橄榄树是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生:我能用多音字“转、发、没、着、露”组词。

  C组:我们组找到了相应的近义词。

  D组:我们组会写反义词。

  E组:用生字的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F组:读词语花篮的词。

  G组:我们组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H组: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师生评价。

  八、总结。

  九、反馈测评。

  【板书设计】

  诺亚方舟

  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诺亚造方舟

  放动物植物种子→鸽子带来了水退的消息

  储备食品(象征和平与希望)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熟字加笔画”是一种有效的记字方法。

  2.积累ABAB式的词语。

  3.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5.重点练习相关的基本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习惯,并交流书写的感受。

  6.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训练,鼓励学生敢于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的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习惯。

  3.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口语表达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练习卡。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汉字也十分有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习汉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

  2.学习讨论:

  (1)请学生先读一读,想想: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想好后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

  (3)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后三个字都是给口字加上两笔所组成的。

  (4)请你也来试一试。(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3.扩展训练:

  (1)还可以给口字加上三笔或四笔。

  (2)小组学习:自己找可添加笔画的字。

  例:“日”加一笔:田、申、白、旦、旧……

  加两笔:百、自、早……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

  1.先来看看词语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碧蓝

  黝黑通红

  雪白碧绿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描写颜色的词。)

  (2)再出示电脑课件:

  金黄金黄金黄碧蓝碧蓝碧蓝

  黝黑黝黑黝黑通红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碧绿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

  (一、三相同;二、四相同,是ABAB试,感受到词语描写得更生动。)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4)练一练。

  ①()的荷叶。

  ②请学生从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5)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ABAB式词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6)鼓励学生在平时

  注意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请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带读。

  3.教师带学生理解词语大意。(提示词语的使用范围)

  4.请学生自选词语练习说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用两个或多个词语说句子。

  5.指名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6.老师要在学生写句子时在座位间巡视发现学生有写的不完整的,要及时帮助修改或补充。

  (写时可以请同学帮助修改、补充,这样更好。)

  (四)阅读欣赏。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通过朗读,我们对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4.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5.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6.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杜甫和贾岛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1)请学生再练习诵读。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反馈。(配乐朗诵)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两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行字,想想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是一句古诗。)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习“迟”字。

  (1)学生按笔顺自学“迟”字。(了解笔顺规则:先里后外。)

  (2)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三笔写成)。

  (3)学生练写“迟”字。

  3.小组学习:观察其余的字。

  (1)重点观察,说一说哪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先描一描,然后再写。

  (二)语文生活。

  1.看图思考。

  课本第51页图上的猴子、小熊和小白兔举着相机照什么呢?

  2.想象训练。

  小小的照片能记下美好的时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

  3.小组学习。请学生介绍自己照片的故事。

  请小组推荐本组说得最好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指导,要求不要过高,说出给谁拍照,为什么拍照即可。

  4.请同学们动笔,把这个拍照片的故事试着写一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写。)

  (三)作业。

  把想象的内容写成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

  2、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有关母爱的故事,格言、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演讲能力、合作能力。培养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母爱。

  3、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是“歌颂母爱”,凡有关母爱的影片故事、诗词、歌曲、散文、诗歌都可以搜集,参加活动。

  2、本活动有“来自人类的母爱”和“来自动物的母爱”两个组。分别用一名同学主持。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材料,任选形式参加。

  3、与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主题,寻找几位合作伙伴,结成小组后对材料进行再 充实,调整,组合,并在主持人和组员的策划下,准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活动重点:

  能在活动中感悟母爱,能在活动中歌颂母爱,表现形式有创新精神。如: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能落实口语训练,通过“多角度看母爱”的说话活动,训练学生有条理、有中心地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懂得想法和感情的能力。

  评价方式:

  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情奖、最佳朗诵奖、最佳动作奖。最佳好女儿奖(各一名)

  指导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歌颂母爱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挑战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1、提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越丰富越好,教师要给与学生热情。

  2、要激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一定让学生“动”起来,活动是锻炼,。所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语文活动能力的锻炼和人文情感的锻炼的体验,借此提高语文修养。

  3、把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培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

  活动过程:

  教师主持,分两个小组。

  教师引出课题,两个小组选出主持人,分别以“人类母爱”为题,以“动物母爱”为题,归类选择。

  教师引题: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人生下来就沐浴在母爱之中,母爱就在默默无言中,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母爱的长河中掬一朵浪花,献给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吧!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个栏目的主持人

  1、来自人类母爱(第一个栏目)

  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内容:(略)

  ①朗诵小组(以诗歌、散文为主)②改编小组(故事、课本剧为主)

  ③歌咏小组(《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歌曲)

  ④办美术展(幻灯片 展示歌颂母爱的.图片)⑤说一说歌颂母爱的名言、古诗。

  2、来自动物的母爱(第二栏目)

  母爱不仅仅是人性的美,就是动物间也一样存在。(教师引言)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二位主持人。

  另一位主持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动物的母爱主题。

  歌颂形式:小品、相声、话剧等

  3、用一组比喻句、一组排比句歌颂母爱。(教师出示例型、学生仿句)

  例文一:母亲您是大树,我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母亲您是湖,我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例文二:母亲您是火炉,为我提供温暖;母亲您是信封,为我装满了鼓励;母亲您是铺路石,为儿女牺牲一切。

  例文3: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例文4:母爱是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是游子身上的 一件棉衣,是一口沁人心脾的甘甜。

  学生仿句(用玻璃板写,反射给大家看)

  大家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节课。(教师总结)

  作业: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一篇“母爱”为话题作文。

  1、构思时,能广阔选材。

  2、语言要生动、感人。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3、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二、理解探究

  1、学生读课文,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⑤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出左脚去________那块岩石,而且________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⑥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________在崖下的岩石上,_______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________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⑦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在⑤⑥段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合的动词。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⑴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暮色四合”带给我的直接影响的词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指的是_____________。

  6、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7、简述你从作者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xx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基础知识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二、理解探究

  1、⑴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⑶“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⑷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三、合作释疑

  2、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课内精读

  1、伸探踩踩投入啜泣

  2、⑴没有声音,孤单冷清。

  ⑵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⑶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3、恐惧不能动弹

  4、“脱险”的经历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详写,也为下文说“永远忘不了”作铺垫。

  5、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6、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略(提示:围绕“目标、理想、意志”谈即可.)

  五、课外阅读

  1、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对即可)

  2、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意思对即可)

  3、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不矛盾。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意思对即可)

  5、点明题旨,画龙点睛。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意思对即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