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7 08:47:1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并尝试用多种材料自制火箭。

  2、发展幼儿的动手及想象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及初步的了解。

  2、范例,幼儿收集的.各种瓶子,色纸、铅画纸、蜡笔、即时贴、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活动重点:

  能积极尝试自制火箭。

  活动难点

  火箭头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贴。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1、出示“神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航天科学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航天科学家,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火箭。

  二、观察讨论

  1、说说火箭的主要结构。

  2、重点介绍火箭头的制作方法。

  三、探索操作

  1、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

  2、指导幼儿进行粘贴组合,制作火箭头。

  3、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表扬,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现交流

  1、幼儿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参观并请个别幼儿介绍。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感知认识海马,了解海马爸爸“生孩子”的有趣故事。

  2、通过观察图片、欣赏歌曲和交流活动,感知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和体验动物间的感情。

  3、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同时也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经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亲子关爱的资料。《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海马。

  教师:像马不是马,名字里有马,不在陆地跑,专在海里游。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二、欣赏故事《海马爸爸》,初步了解海马爸爸养育小海马的趣事。

  教师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关于海马的画面,启发幼儿自己看图讲述换面内容。

  教师:画面上有谁?你知道小海马是爸爸生的还是妈妈生的?

  教师讲述故事《海马爸爸》,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小海马是谁生的?海马爸爸和妈妈又是怎样养育他们的孩子的?

  三、交流关于动物亲情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引导幼儿看图,并介绍海洋里的鱼类的亲情之间以及企鹅等动物爱护自己宝宝的表现。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物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小宝宝的?

  四、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教师:小乌鸦是怎样关爱妈妈的?

  五、交流活动:亲亲热热的动物。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和爸爸妈妈特别亲吗?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演唱歌曲。

  教师小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他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和妈妈用各种方式爱护自己的.孩子,孩子呢也很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

  六、音乐游戏《袋鼠》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海马爸爸,在他的胸前有一个什么?这个口袋有什么用?你还知道哪个动物胸前有口袋?他的口袋又有什么用处呢?(袋鼠妈妈)教师:小朋友,你想不想带袋鼠妈妈的口袋里,跟着袋鼠妈妈出去玩呢?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开展音乐游戏《袋鼠》,进一步感知体验动物间的家庭亲情。

  活动反思:

  这节音乐活动相对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说歌词太长、太多,小班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完成比较困难,所以,在开始部分我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活动,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又可以在下面的教唱部分中让孩子尽快的理解歌词。在与幼儿一起欣赏“亲密一家人”主题版面中,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谈话中,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的辛苦,知道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时很幸福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过程:

  一、 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

  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

  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 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 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 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

  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 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 给植物的根找家

  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 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 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 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1、以“猜礼物”引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孩子们,今天凌老师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小朋友先来摸一摸,猜一猜,再告诉大家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对番薯的已有经验的认识。

  师:刚才大家都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没有?别急,闭上眼睛,让凌老师把它请出来让你们瞧瞧。(出示番薯)哦,原来是一个番薯。这可是凌老师上次带着幼儿社团的小朋友到大罗山挖来的番薯哦!很特别吧!

  A、你们吃过番薯吗?都是怎样吃的?

  B、番薯可以做起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听的凌老师都想尝尝了。可是,凌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番薯长在哪里?你们吃的是番薯的什么呢?(引:“给你两种选择:A、果实B、根)

  C、大家意见都不一样,这样吧!听听社团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播放PPT) 师小结:原来我们吃的是番薯的根。

  D、那除了番薯之外,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一般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住在泥土里。

  2、幼儿通过观察、分类、种植等尝试活动,初步认识植物的根的名称。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用语言表达三种根的不同外部特征。

  师:今天,凌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植物,请你们去看一看,找一找,找到了拿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可以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等会儿再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A、教师带着孩子边看边说,逐一认识须根、直根、块根。

  (如: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长的'可真像老爷爷的胡须,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字给这个根取个名字,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呢?谁来试试看。(须根,教师出示相应的字卡)

  B、我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直直的,那我们也给这种根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直根)有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

  C、有没有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刚刚找到的根都不一样的?请你把它拿到前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它们长得根特别在哪里?

  师小结:植物的根原来还这么有趣,有直直的直根,有像胡须一样的须根,有一块一块的块根。根必须生活在泥土里氏最高兴的,现在凌老师请你们来帮帮忙,请你将自己手里的植物种到属于它们的根的小田地里,好吗?

  D、幼儿洗手

  3、结合PPT,帮助幼儿了解根的用途。

  师:(1)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根,那你们知道根对植物有什么用吗?

  (2)植物的根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用呢?

  (3)刚刚你们说了这么多根的用处,一起来看PPT,看看根还有什么用?

  4、品尝根的零食和添画游戏,结束活动

  师:不看不知道,根的用处还真是奇妙。有一个粗心的摄影家,拍了好多照片把根都忘了拍进去,我们一起来帮帮忙,把这些植物的根把它画起来,画好了,可以奖励你一份根的零食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1)、幼儿添画,教师分零食

  (2)、离开活动室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科学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感性经验。

  3.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和常乐西瓜种植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

  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教学反思:

  让幼儿说说关于西瓜的秘密和问题,幼儿就能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为经验和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点,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

  把幼儿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参观、观察、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兴趣,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次外出参观活动,解决了幼儿心中的许多疑问。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可见,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开发幼儿的潜能。

科学教案 篇5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植物的茎》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了解茎的功能。

  活动准备:

  1、植物图片。

  2、幻灯。

  3、蒜槌芹菜。

  4、白色花朵提前做实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幻灯,丰富幼儿对植物的茎的认识。

  1、茎的形态。

  2、茎的种类。

  二、通过操作图片丰富幼儿对茎的认识。

  圈出植物的茎。

  三、发散思考:植物为什么要有茎,茎有什么作用。

  幼儿自由回答。

  四、茎输送水的试验。

  五、茎储存水的试验。

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班里的几个孩子在争论一个问题,仔细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东西会发生变化,什么东西不会发生变化。我知道这里蕴含着一个科学哲理,于是我灵机一动,设计了这一课,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二、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品可能发生的变化。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物品变化的现象,感知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热情。

  三、活动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各种实物教具。

  2、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出示实物教具,让孩子们根据要求进行区分。

  1、幼儿任意选取一样物品,经过观察、摆弄、分析和思考后说出该物品是否发生变化。

  2、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得出的“变”或“不变”的结果,把手中的物品放到相应的位置。

  3、根据幼儿所区分的结果老师逐一讲解,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物品发生变化的现象。

  :物品加些条件(水、火、电、风、时间、手操作等)就会发生变化(大小、重量、形状,形态、长短、质地等)

  (三)欣赏一些伟大的变化。

  1、人类的演变。

  2、汉字的演变。

  3、钱币的演变。

  4、珠峰高度的变化。

  5、通讯工具手机的变化。

  6、房屋的.演变。

  7、家乡阜阳的变化。

  (四)师幼共同欣赏彼此的变化,探讨自然界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没有一直不变的东西。

  五、活动结束

  1、

  2、延伸

  六、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看课件)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尾巴的奥秘,了解动物尾巴的特别作用。

  2、萌发幼儿喜欢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鼓励幼儿与家长就共同收集就有关动物及尾巴的图片,帮助幼儿丰富感性认识。

  2、布置“动物和它的尾巴”图片展览。

  3、小动物借尾巴的视频、《动物捉迷藏》ppt。

  4、幼儿人手操作材料:动物图片和尾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1)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寻找露出来的尾巴,鼓励孩子参加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师:你找到了谁?为什么?

  (2)讨论:你知道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吗?

  二、播放视频《小壁虎借尾巴》,了解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师:到底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听歌故事,寻找答案吧!

  (1)观看视频,欣赏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2)通过提问,了解故事中动物尾巴的形状及作用。

  师:小壁虎尾巴断了,它向谁借尾巴?小鱼的尾巴像什么?它为什么不借给小壁虎?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它的尾巴有什么本领?

  (3)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小壁虎的尾巴能“再生”。师:小壁虎没借到尾巴,回家后发现了什么?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又长出来了?三、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其它动物的尾巴的特征及用途。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本领?(幼儿带上资料向同伴介绍)

  四、操作练习,给小动物找尾巴。

  (1)把各种小动物和相应的尾巴图片粘贴在一起并说说它的作用。

  五、活动延伸:

  (1)区域操作活动:《找找动物的尾巴》。

  (2)观看视频《动物世界——动物的尾巴系列》。

  (3)找错。

  (4)连一连、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它们的不同点。(重点)

  2、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辨认几种常见的落叶树和常绿树。(重难点)

  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难点:为什么有的会落叶,有的树不会落叶?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重点突破策略:

  1、表格梳理(侧翻的方法)

  2、游戏巩固(我来考考你)

  3、操作体验

  难点突破策略:

  1、三个多媒体课件的层层递进。考考你——常见的两种树欣赏——感受现象

  2、图片两张,直观(蜡质的表现——用塑封纸封起来)

  活动流程:

  发现问题(小问号)——解决问题,观察、比较——及时提升,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及时小结——回到问题(小问号)

  活动过程:

  一、小问号引题:

  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树会发生许多的变化,你有哪些关于树的问题要问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并用图文的形式进行记录,主要是落叶和变色)

  二、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1、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为大家准备了两片树叶,梧桐树和茶花叶,请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对着光照一照,看看有什么不同?

  2、幼儿操作、比较(幼儿围坐成半圆,在椅子上比较)

  3、集体交流,教师记录(共六点)

  颜色,表面,大小,硬度,厚薄,常绿树(画树叶)

  落叶树(画树叶)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字卡和记录

  光泽——像镜子

  小结:一年四季都是碧绿的树叫常绿树,像梧桐树那样到了秋天要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三、考考你(复习巩固)

  出示PPT,“这片树叶是绿色的,可能会是哪种树?”让幼儿先看一看,然后猜猜是哪种树,然后出示答案。共5片树叶,分别是绿色、黄绿色、厚的、软的、粗糙的。

  四、幼儿操作

  1、教师讲要求,先认识挂件,两串分别是落叶树和常绿树,每人一碗树叶,里面放四种树叶,两片落叶树、两片常绿树。

  2、出示两块黑板,上面挂两行钩子,以便让幼儿操作后把挂件挂到相应的黑板上。

  五、交流

  1、幼儿检验对错,然后针对放错了进行纠正,如松针,叶子的是尖尖的,硬硬的。

  2、看PPT图片,欣赏一些常见的落叶树和常绿树。(落叶树:柿子树、枫树、柳树;常绿树:广玉兰、桂花树、松树)

  师:你还看到过哪些落叶树和常绿树?

  3、师:为什么有些树一到秋天就要落叶呢?

  先请幼儿猜测

  播放课件,介绍其中的科学原理。

  提问:你听清楚了吗?为什么会落叶呢?(叶片大,有气孔,水分从气孔排出,常绿树的表面有一层亮亮的东西,是蜡质,它能保护树叶的水分不蒸发)

  六、延伸活动:常绿树一年四季都不落叶吗?(回到小问号的展板上,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