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1 09:04: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知识目标: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 ~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 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 ,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读8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广、穴”。会写“门、月”两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懂课文第一句,初步体会叠词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房子,读准字音。

  2、出示:一()房子,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除了一座房子,还有一座什么?

  3、出示房子图片:

  1)出示木房子、高楼房、城堡式的房子等

  2)数一数,有几座房子?(出示:一个新村和句子:一座房、两座房、三座房、四座房)

  4、出示课题:这么多的新房,数也数不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新房子,比一比,出示课题:哪座房子最漂亮

  5、指名带拼读课题。

  6、学习生字:

  1)自由学一下生字,想一想怎么记

  2)交流学习生字:

  a漂亮:注意“亮”字读轻声

  b哪:认识口字旁,哪,口字在旁表示说话,因为不知道,所以就张开口问别人。

  C课题“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句问话,所以要读出问的语气。

  D你能学着用哪问一问吗?师示范: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举手?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那么多新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呢?我们先一起到这个美丽的村子去看一看,数数那里的新房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观察插图说话。(出示插图)

  (1)图上画的都有什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指名说话,评议,同桌互说。

  (2)这些房子中哪一座最漂亮呢?(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

  2、这么美丽的村子,书上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3、借助汉语拼音,自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4、课文写的是哪座房子最漂亮?交流:(在好多漂亮的房子中最漂亮的是小学堂)什么是小学堂?(就是小学校),是啊,这么多房子,我们的小学堂最漂亮哦!

  三、细读课文第一句: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大声第1句课文3遍,圈出三个生字,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2、学习3个生字:指名读生字,齐跟读,交流字形,认识穴字头、月字底。

  3、交流,结合:

  1)谁来数数新房子读一读第一句,指名读

  2)这可是新房子哦,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3)读着,读着,你知道了新房子是怎么样的?结合朗读叠词,体会新而漂亮:

  “青青的瓦”指什么?(房顶上铺的瓦,请小朋友在课文插图上找一找。)什么房子才能是“白白的墙”呢?(墙的颜色很白很白,新盖的房子)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说明房子怎样呀?(房子又高又大,屋子里很明亮)

  瓦青青的,墙白白的,门宽宽的,窗大大的,你能读吗?朗读

  (“青青的”、“白白的”是说瓦的颜色很青很青,)

  4)教师说明:叠词的'运用,描写的事物读起来更生动了,我们也来学学这个本领。(出示课件)

  A你能说出说几个叠词:青青的……

  B结合平时看到的事物,你能说几个这样的短语吗?(课件)

  如:白白的墙壁()的山()的河()的兔子()的()

  5)这些房子这么美这么新,小朋友们在数新盖的房子,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自由读、个别读、赛读、想读的读,读好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一座/房,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6)小结:现在啊,咱们的农村,面貌起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富裕了,才能盖这么多的新房)

  四、复习生字:

  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五、指导写字:

  1、门、月,出示生字读一读,并书空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再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学生跟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好、差各一本)

  五、课后作业:观察我们的学校,夸夸我们的学校。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这篇优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请听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二、播放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不要求同学们看课文,可以闭眼静听。听后,二人小组畅谈感受。然后,全班找1——2位同学谈听后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三、默读课文,在课本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可根据听录音时的记忆,也可。

  四、二人小组,每人读一遍课文,对方边听边校正发音。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按下列分工朗读课文。

  第1段:全班齐读。

  第2段:第一小组朗读(值日小组)

  第3段:第二小组朗读。

  第4段:第三小组朗读。

  第5段:第四小组朗读。

  第6段:第五小组朗读。

  第7段:第六小组朗读。

  第8段:女生朗读。

  第9段:男生朗读。

  第10段:全班齐读。

  二、教师挂出课前绘制好的图(如下)。

  (可以起名为:“孔雀开屏”图或“伞形花序”图。)

  1.教师课前准备好按照图上编序号的圆的大小,剪12个圆纸片,在这些纸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每一个序号一种颜色,共10色)写上如下的字:

  (1)东风来、脚步近

  (2)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草

  (4)花

  (5)风

  (6)雨

  (7)迎

  (8)新

  (9)美

  (10)壮

  2.请同学们给课文自然段标序号。然后看图,对照课文,每——个空白圆里应该填写什么字。(可二人小组讨论。)

  3.教师将12个写好字的圆纸片,分发给12个两人小组(每个值日组里2份)。请各组想一想本组拿到的圆纸片该贴在哪个空白处。

  4.请拿到纸片的小组用橡皮泥将本组的圆纸片贴到恰当的空白处。教师指名陆续到台前来贴。各组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无误。如果有的小组贴错了地方,另一组正确的就贴在圆圈外,待都贴完,让学生讨论哪个正确,贴错的一张应贴在什么地方。再进行调整。

  三、请同学们根据图,划分文章结构(画在书上)。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文章的结构划分,允许同学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应予以肯定。讨论后,请同学们把图转换成结构提纲,把圆纸片上紧缩的词语展开,给各部分、各层次归纳段意,抄写在笔记本上。同学们的笔记也不可强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允许同学们有创造性的归纳整理。教师发现好的,要当堂予以表扬。

  四、带着如下的问题深入阅读。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生机勃发。)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4.作者描绘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5.风,最难描绘,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又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人们不能不感谢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风给子的振奋。)

  6.作者抓住了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雨图?{作者抓住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7.作者描绘迎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天,感受意。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爱的心情。)

  8.作者赞,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天的什么特点?(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以上各小题,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全班——一讨论,或边朗读边讨论。)

  五、教师指导朗读。

  1.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2.朗读的层次要清楚,参考结构分析。三大部分之间,略有较长停顿。在停顿时,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感情的三个阶段是:盼,、爱、赞。

  3.朗读时,头脑中要出现一个一个的图案,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4.教师指导一位学生(有朗诵基础的),让他(她)朗诵成功,其他同学听教师指导和这位学生朗读,从中得到启发。

  六、做文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家庭作业 ]

  背诵全文。在背诵的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诵。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朗诵录下音来,有条件的录下像来,交给教师。教师选择1——2人的朗诵,在全班播放,请大家评议,以提高同学的朗诵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

  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

  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再次仔细朗读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准备好了,就开始上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1、《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1、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2、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5、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山东泰安,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泰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泰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在搭配词语,读“节气歌”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重点:运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向同伴介绍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步入【出示:语文园地五】,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二、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这书上有字】

  (1)齐读句子。

  (2)谁能给句子加上两个不同的标点,使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3)【出示句子:这书上有字。 这书上有字?】

  (4)学生读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后要讲一讲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理解:用“。”说明讲的话是真实的。用“?”表示值得怀疑,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句号、问号的不同用法,老师为大家鼓掌。

  2、【出示句子: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1)齐读句子。

  (2)谁能给句子加上两个不同的标点,使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3)【出示句子: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4)学生读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后要讲一讲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理解:用“!”说明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用“?”表示值得怀疑。

  3、【出示: ⑴今天老师没来 ⑵明天是你的生日】进行练习:

  三、读读认认

  1、【出示:材、拦、蚪、猴、伴、膀、慢、祖】学生认读。

  2、【出示带拼音新字:财、栏、抖、喉、拌、榜、馒、租 】学生认读,并

  说说上下两行生字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3、学生自主的认识生字,同桌间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用扩词和抽读的方法巩固生字。

  四、我会连

  1、【出示: 打开方向 茂密的乌云辨别宝藏 满天的空气 寻找窗户 清新的枝叶】

  ⑴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⑵明白题意后连一连,师巡视指导。

  ⑶指名汇报学情。

  ⑷讲要点:前后词语要恰当。如:“打开”只能对窗户、门、抽屉、盒子等可以紧闭的东西。再如:“辨别”只能对方向、色彩、图案、脚印等内容。

  ⑸补充练习:

  【出示:追赶 羽毛晴朗的 馒头 搅拌 羊群香甜的 财富 抖动 水泥宝贵的 天空】

  五、读背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你们会读节气歌吗?

  1、【出示:节气歌】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师生正音。

  4、师范读节气歌。

  5、【出示:每一季节相应的节气】

  6、想想:我们现在处在哪个节气?

  7、熟读成诵。

  8、我们不仅知道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且还会读、会背节气歌,回去后把这些知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及你的朋友们,好吗?

  六、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又结束了,同学们有新的收获吗?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愿不愿意去?【课件播放:动物世界】 看,这是什么?【出示: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里有哪些动物?你知道这些动物的特点吗?【出示: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

  大家知道真不少,真是:不看不知道,动物世界真奇妙。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动物可爱吗?

  其实,在地球上,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些动物,还有许多动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们和我们一起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它们像我们一样自由的呼吸着新鲜空气,愉快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吧!【出示题目:奇妙的动物世界】

  二、生互动,竞猜激趣。

  老师知道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十分喜爱动物,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绍一种小动物,不过,我不告诉你们它是谁,如果你能从老师的描述中很快猜出来,请你举起小手给老师发送个暗号。现在,我要说了,你可要注意听啊。

  师故做神秘的说:它圆圆的头上竖着一对小耳朵,摸上去毛茸茸的。它有一对灵活的大眼睛。它的眼睛还会变。早晨像枣核、中午就成了细线、夜里变成圆溜溜的,像两个小绿灯泡。它还有4只小爪,特别尖,可跑起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嘿,它叫起来就更可爱了,轻轻的,喵喵。

  它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谁知道有关猫的知识,愿意给大家讲讲吗?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些知识你是从哪知道的?

  看来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告诉我们好多知识。今后我们要多看书啊。

  三、生互动,培养交际能力。

  听了大家的介绍,真是太有趣了。大家愿不愿意像老师这样把你熟悉的动物描述给同组同学,也让他们猜一猜?

  我们怎样才能不互相干扰呢?

  好,开始行动吧。

  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的进行交际。师在其间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四、代表上台描述,师生齐互动。

  各组同学交流得都非常好,大家的发言真精彩。现在,请各组推选出你们组描述得最生动,最形象的同学当代表站到台前来。

  各组代表上台。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因为你们是组里最棒的!一会儿,可要拿出咱的真本事啊!现在,谁先为大家描述他所熟悉的动物?

  你还知道它的其他知识吗?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讲解,并欢迎下一位代表上台。

  五、写一写

  同学们说的都特别好,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愿意把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写出来,让更多的小朋友们都来了解它们吗?

  1、【出示写话要求:可以描写它可爱的样子;可以写它有趣的生活习性;可以写与它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2、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写好后,与本组学生进行交流。

  4、学生展示。

  六、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奇妙的动物世界,了解了那么多有趣的动物。【出示:我们知道了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总是站着睡觉;还知道了大公鸡靠吃沙子和玻璃片将肚子里的食物磨碎。】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啊!今后,就让我们与这些可爱的动物伙伴们友好的生活下去吧!

  第三课时(展示台、宽带网)

  一、展示台

  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的资料,先展示给小组内的同学看看吧!【出示:展示台】

  2.在展示的同时,能把自己的资料给别人做个介绍。

  3.小组派代表全班精品展示。

  二、宽带网

  1.哪些同学上网查过资料?上网对你有什么帮助?【出示:丰富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2.【出示:短文】读读短文,想想你了解到什么?【出示:食虫植物“猪笼草”和喜欢热水的鱼。】

  3.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应该怎样做?【出示:看书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要留意大自然的奇异现象。】

  4.课外拓展:

  上网查资料《有趣的动物、植物》。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

  2,会认至少十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理解课文,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一些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几本书的节选。

  (二)通读古文: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通读这组文章。要求:正确,流利。

  (三)交流整体感受:读了这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非字,学生可能会说: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七)总结与延伸: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成长过程中,你有过怎样隐秘的内心世界?你是否有过伤感?你今天怎样看待曾经有过的内心秘密与伤感?童年是美好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童年的生活情感呢?让我们在《童年》欢快的旋律中去回味那已经逝去的童年岁月吧。(播放《童年》歌曲,多媒体展示《童年》歌词)我们的童年有快乐,也有痛苦,我们一起痛并快乐地生活着。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去追寻王海桐的生命足迹,细细体会她那快乐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了解她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多媒体显示课题)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王海桐是谁呢?(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王海桐是20xx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考上了北大金融系。以下这些内容是对她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介绍。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还要了解以下这些内容。(多媒体显示“基本解读”内容)“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20xx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高中生面对成功,面对实现自己理想时的内心感受。

  二、基础知识:

  浑浑噩噩 逡巡 沙砾 干瘪 拙劣 希冀 攥住 懵懂 呓语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释然:放松。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三、让学生思考,教师作如下引导:(多媒体显示问题)

  问题一:文章开头,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她是从什么事件说起的?

  明确:是从高考成绩出来,自己成为理科状元开始说起。

  问题二:那么,在众人眼中,“我”是什么样的人?以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是今年四川省理科状元;一个“状元”;考试考得很好的人;很会考试,考得很棒的人。

  问题三:那么,作者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

  问题四:她通过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明确: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人将

  我十几年的经历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问题五: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明确:我不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绝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

  四、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问题)

  教师已对文章导语部分进行了示范性的文本解读,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现在,每个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解答一个部分的内容,每组需要具体负责的问题,请看屏幕上的提示:

  第一组:“奶奶拂袖而去”

  探讨:用简短的话描述一下“我”婴儿时期所经历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个“拙劣的小偷”?在奶奶、爸爸和他人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在奶奶的心目中的“我”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我并不是作为一个快乐的天使出生,而是一个“拙劣的小偷”。我偷走了本不属于我的名字,我的女儿身注定我永远无法实现奶奶希望我成为“海边的梧桐”的夙愿。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在奶奶心目中,“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这句话包含了很多诗词:

  金戈铁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卧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第二组:“我比想象的灵巧”

  探讨:“我”在幼儿园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给了“我”哪些启示?

  明确:“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老师的这句话让我相信我是个脑子还行手很笨的孩子老师无心的一句话,却让我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初中,才发现自己其实很灵巧,从此变成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第三组:“习惯是一种力量”

  探讨:父母的教育给童年时期的“我”带来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是如何看待这些影响的?

  明确:我的童年,父母对我进行了严格的教育,他们对我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使我形成追求完美的习惯。我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总期望能做到最好。这样的习惯一方面让我长大后对任何事都很努力认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错,过分追求完美。

  这样的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

  第四组:“享受青春的美丽”

  探讨:在这一部分,作者记录了她的哪些生活经历?高中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令“我”心碎神伤?这种“巨大的痛苦”使“我”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我”的高中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确: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她那充满回忆的高中理科实验班学习和生活的片段。高中时,小姑的英年早逝沉重地打击了我。这种巨大的痛苦使我生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未来的不可知使我明白,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从此,我笑对生活,尽情享受青春的美丽,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打击。

  五、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五部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问题一:作者终于到了高考前夕。刚刚经历过中考的你们,觉得她里面的描写和你们当时的心情有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交流中考心情。

  虽然我们只是参加中考,竞争也没有高考激烈,但刚刚经历一次人生大转折的我们,多少都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我们看这两个句子:

  “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迷惘的心态。

  “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自己不确定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问题二: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

  明确:她从小就怀有这个梦想,因而美丽。她以前一直是被别人否定的,因而羞涩。

  问题三:在这篇课文里,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已经找到不少好词好句,所以,概括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

  六、作业:

  1、欣赏第一单元“活动指引”中《不合作》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分析它的立意。这幅漫画对你认识自我有什么启示?结合阅读《我很重要》,谈谈你的体会。

  2、预习《我很重要》,思考并完成课后习题。(用铅笔做在书上)

  3、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上《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字词句含义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字词含义。熟读课文,能翻译全文。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古文,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加点字词的理解能靠背默来完成,而对句子的翻译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在于读得少语感差。

  所以,学习古文仍注重多读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语法知识,为句子翻译奠定基础。

  字词要求:

  读准字音,书写正确,解释明确。

  嗤:讥笑。

  辄:就。

  逮:及,赶上。

  甫:刚刚。

  赧:脸红。

  訾:挑毛病,说坏话。

  度:猜测,估计。

  曾:竟,乃。

  朗读全文,做到通顺流畅。

  题解:

  弈喻——标题揭示文章的写法,是“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章以弈棋为喻,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语法现象:

  “易置之”——“易(之)置之”,替他下棋;成分省略要补出。

  “顷之” ——不久,“之”无意,句子中调节音节的作用。

  辄欲易置之 替 一客数败 屡次

  易 { 予颇易之 轻视 数{ 甫下数子 几(个)

  然易地以处 交换 竟局数之 计算

  反复朗读,字词分析理解,句子翻译。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注释。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杂文特点

  教学目标:

  明确“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艺性”的杂文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全文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节:

  论述一次下棋给我的“教训”。

  板书设计(一):

  下棋过程 观弈时态度变化 棋局中的表现

  弈 观弈 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自高自大

  对局 前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轻视对方

  甫下数子 客已得先手 吃惊不小

  局将半 客之智尚有余,予思益苦 苦心竭律

  竟局数之 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

  羞愧万分

  观弈 终日默坐而已

  喻 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思考:

  缘事而发的“事”在文中指什么?

  结论:

  观弈时没有自知之明,轻视他人,结果碰壁,由此得到一个教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二节:

  由下棋中得到教训,且“以小见大”,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

  以小见大

  观弈 看人

  予观人下棋 今之学者

  嗤其失算 訾古人失;称今人失

  第二节与第一节进行类比,指出“今之学者”的'自高自大,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二):

  今之学者两大缺点: 读古人书, 訾古人失;

  与今人居, 乐称人失。(现象)

  人固不能无失 吾亦有失 (观弈后明白)

  知人之失,指人之小失,不见吾之大失 要有自知之明 ( 主要观点 )

  何暇论人哉 管好自己 ( 正确对待 )

  思考: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三):

  弈之优劣有定

  }不该彼此相嗤

  人之是非无定

  各是其所是

  }不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各非其所非

  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要正确的待人待己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思考: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否正确?

  结论:

  是非无定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句话不合实际,评判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圣人而转移。

  总结:

  文章通过一次弈棋,得到“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因有知人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总板书设计:

  弈 喻

  缘事而发 以小见大

  观弈 得到教训 今人不能正确待人待己 不该彼此相嗤

  基础 联想 进一步阐述

  嗤其失算 不能妄自尊大 易地以处,难免有失 弈之优劣有定

  人之是非无定

  对局失败 不能轻视别人 不能只知人之失, 不能只从

  而不见己之失 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终日默坐 人贵有自知之明 要有知人之明

  附:“文艺性”的特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生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6

语文教案[精选]10-19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