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
2、知道鸽子能够传递信息。
3、引导幼儿积极地参加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科学:《鸽子信使》,儿歌《信的旅行》。
2、小旗子、哨子、鼓,鸽子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一起念儿歌:《信的旅行》
提问:想想看儿歌中的信,经过了哪些地方?经过了什么人?通过怎样的步骤送到小朋友家的?(邮筒、邮局、邮递员)
提问:古时候没有邮递员,也没有电话、计算机,那么人们用什么方式传递消息呢?(信号:放烟火、打旗语;声音:号角、鼓声;文字:人走路送信、飞鸽传书、把字条装到空瓶里丢入河海里)
二、与幼儿一同欣赏挂图及幼儿用书中的“科学”《可爱的鸽子》
师: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鸽子,小朋友知道鸽子可以帮助人们干吗?(幼儿讨论)
个别回答
师:古时候的鸽子是用来送信的,小朋友有没有听过“飞鸽传书”,飞鸽传书就是靠这种鸽子,因为鸽子很会认路。
三、让幼儿运用哨子、鼓、小旗子,体验古人互通信息的方式
师:我们今天就来模仿古代的`人,用小鼓、哨子等来传递信息。
介绍玩法:现在请第一、二、三组的小朋友到教室外,另外三组的小朋友在教室里,我们用哨子、鼓、小旗子来互通信息。
分别请小朋友进行活动,另外一个老师辅导一组幼儿。
附儿歌:信的旅行
一封信,去旅行。
邮筒里,停一停。
到邮局,盖个印。
邮递员,按门铃。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5、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小百科:房子指供人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里……)
②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根据《纲要》的要求和我班幼儿爱动手动脑、好玩等特点,选择沙子和石头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不仅可丰富幼儿对沙子和石头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子和石头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梧桐树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作用;学习从整体到局部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并用看,摸,抱等动作参与观察。
活动准备:
预先选择好观察梧桐树的地点。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梧桐树的特征。
1.观察:观察梧桐树的整体形态。引导幼儿讲述从远处观察梧桐树的印象。
提问:梧桐树看起来怎么样?像什么?
2.带领幼儿从近处观察梧桐树,说出它的主要特征。指导幼儿按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顺序进行观察;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梧桐树,用多种动作进行观察.感知,并说一说自己的体验。
二、引导幼儿发现梧桐树的.用处。
提问:你喜欢梧桐树?为什么?当幼儿说到大树有遮阳作用时,教师可带幼儿先站在阳光下,后再回到树荫下,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印象。
:梧桐树能遮阳,让我们感到凉快;它还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它的好处真多,小朋友都喜欢它,让我们共同爱护梧桐树。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果切面的形态。
2、通过观察,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果的表面和里面
2、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
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水果,小朋友看看有哪些水果呀?
(苹果、猕猴桃、梨……)
2.小朋友仔细看看水果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观察各种水果)
3.如果我们把水果切成两半,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讨论发言)
二、课件演示:感知水果的切面
1.观察梨的竖切面。
(1)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
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2)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2.通过图片,分别观察水果的切面。
西瓜
葡萄
西红柿
桃子
猕猴桃
草莓
苹果
梨子
柿子
桔子
三、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1)猕猴桃的'讲种子排列
(2)苹果核的形状。
(3)葡萄的果肉
(4)桔子瓣的排列
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
2.游戏:找朋友。
请小朋友每人小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
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拼贴成一个水果
3.讲评
今天小朋友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还有很多水果有更多的秘密呢,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大家,好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