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7 09:44: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范例[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去探究水的一些科学现象。“谁是水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正是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尝试分类,使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某物品(糖、盐等)溶于水。某些物品(沙、泥等)不溶于水的现象。

  2、了解科学技术将水溶解现象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况。

  3、培养幼儿对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准备:

  1、糖、盐、油、泥沙、味精等物品若干,分别放入透明量杯内,外贴形象生动的标签,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签。

  2、透明量杯若干,搅拌棒、小勺子、纯净水、饮料等。

  3、提供红、蓝桌各一张。

  4、饮料、凉开水、纯净水、草莓晶若干;

  5、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装着清水的杯子:这个水娃娃好孤单,谁愿做它的好朋友。

  复习认识糖、盐、油。水娃娃请我们帮忙找一找,谁到水里不见了,谁就是它的好朋友。

  (二)引导幼儿观察这三种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1、交代操作注意点,不要同时放二种物品,如果水浑浊了,就换水再进行试验,记住谁是水的好朋友。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水的好朋友?

  3、讨论:还有谁可以做水的好朋友?

  (三)扩大尝试范围,并进行分类。

  1、介绍能溶入物品的名称。

  刚才,我们已帮水找到了两个好朋友:盐和糖,现在有更多的娃娃想做水的好朋友,它们是谁?(分别介绍物品的名称,帮助幼儿复习认识物品标签。)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分类。

  将水的好朋友放到红色桌子上,不是水的好朋友放到蓝色桌子上。

  (四)了解水溶解现象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饮料。

  │纯│ │凉│ │饮│

  出示│净│ │开│ │ │

  │水│ │水│ │料│

  └─┘ └─┘ └─┘

  请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介绍纯净水的由来。

  1、请幼儿品尝、比较。

  2、讨论:这三种物品有什么异同点?

  3、看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4、讨论:饮料是怎么来的?

  小结:这些都是根据水溶解的现象,工人叔叔运用科学技术而制作的。 (五)自制饮料(草莓汁)

  五、活动延伸:

  1、把泥沙、油这两样物品单独尝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2、与父母一起自制饮料。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感知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状与掉落方向有关,学会做记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物体下落的现象产生兴趣及探索欲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每组相同的普通纸两张,大小相同的黑卡纸一张,橡皮泥一盒,积木一块,石头一块,剪刀一把,笔一支,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都有下落现象。

  (1)教师引导:教师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提问如果松开手会怎么样,教师操作,并用多种方式抛、扔。提问,所有东西都会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样。

  (3)幼儿分享结果,教师总结。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1)提问:刚才你们都扔了那些东西?它们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哪些快哪些慢?

  (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引导要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4)教师将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幼儿猜想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

  (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操作,比较普通的纸和黑卡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验证速度与重量有关。

  (2)幼儿操作,不增减东西,怎样使两张相同的普通纸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讨论。验证速度与形状和下落方向有关。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小百科:物体,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形体的物质,一般分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幼儿猜答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2、在“竞猜”中,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1、幻灯片四张。2、 《十万个为什么》的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森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基本过程:

  1、

  (1)出示幻灯片:“你们猜猜看,大象怕老鼠吗?为什么?”幼儿自由竞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2)出示三个答案标志,让幼儿选择,请幼儿想好自己的选择合,等老师说:“1、2、3”后,就到各自的选择的答案所代表位置坐好。“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如选“1”的`坐在左边的一排,选“2”的坐在中间一排,选“3”的坐右边一排。请幼儿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3)“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请看……”师放碟片。

  (4)幼儿再次回答,哪个答案正确,并说出理由。

  师小结:大象怕老鼠,因为老鼠会钻到大象的鼻子里去。

  2、 按上面的方法让幼儿猜:啄木鸟在找虫子的时候,为什么样要先用嘴敲敲树皮?(因为它通过用嘴敲可以听出敲的地方是空心的,还是实的,空的疾里面就可能有虫子)

  3、 热天狗的舌头为什么要伸出来?(为了散热)

  4、 刺猬怕谁?(怕狐狸和黄鼠狼:因为狐狸很聪明,它会把刺猬扔到河里去淹死它再吃;黄鼠狼会放臭屁,小刺猬会把卷起来的身体伸展开来)

  三、“森林还有很多小动物间的有趣的故事,你们还想听吗?”到室外去找(教师布置好动物园)小动物,给小动物编故事,结束。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开心种植园课程为我园的特色课程,课程中,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继而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学会护理植物,掌握简单的植物播种和收获的方法。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自主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自主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经济互动中得到发展。

  综上,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结合我园开心种植园特色课程,我设计了本次系列活动《收获红薯》,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自主学习、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收获红薯的方法。

  2、能大胆动手、动脑,尝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3、体验集体劳作的快乐、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大胆动手动脑,积极探索挖红薯的方法。

  【活动准备】

  小铲子20把、小锄头10把、筷子10双、石头10块、剪刀20把、大篮子5个(分别贴上红薯藤、红薯标记),红旗一面、红绿两色贴纸,活动匹配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测(红薯宝宝在哪儿呢?)

  师:孩子们,这片种植地种的什么?

  幼儿:红薯

  师:这些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呀?

  幼儿:红薯藤

  师:那红薯宝宝在哪儿?怎么看不见呢?(教师故作惊讶状,引发幼儿大胆猜测)

  幼儿:红薯宝宝在土里面

  幼儿:红薯宝宝应该被小鸟吃掉了,或者被别人拿走了。

  幼儿:红薯宝宝应该在红薯藤的下面。

  师:红薯宝宝呀和别的植物宝宝不一样,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他呀,藏在泥土底下呢?你们能找到他藏的位置吗?猜一猜,然后想办法把它们请出来吧!

  (教师思考:孩子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对红薯藤的认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红薯在红薯藤下面,而是让孩子们大胆猜测红薯藏身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后面收获红薯的活动做铺垫。)

  二、实际操作(探索红薯藏身的正确位置,挖出红薯。)

  教师提前布置场地,为幼儿准备类型丰富,数量适宜的种植工具。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种植工具尝试挖红薯。

  师:孩子们,你们看,种植园里有很多的工具,你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把红薯宝宝请出来吧!

  师:你要选择什么工具?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工具?

  幼儿:我选择小铲子,因为可以帮我挖土。

  幼儿:我用的小剪刀,我要剪掉多余的红薯藤。

  幼儿:我用的筷子,他可以插很深,帮助我找到红薯宝宝。

  师:你在寻找红薯宝宝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幼儿:开始我用的筷子,很快就断了,于是我换成了小铲子。

  幼儿:开始我挖了很久,找不到红薯宝宝,后来我沿着红薯藤挖,就找到了

  幼儿:红薯太大了,我一个人挖不出来,我请了好朋友一起挖,就挖出来了。

  幼儿:挖红薯把我的衣服弄得很脏,但是没关系,可以回家洗干净。

  师:你在哪里找到红薯宝宝的?

  幼儿:红薯藤下面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我观察幼儿的情况,适时予以指导,引导他们获得经验。最开始,孩子没有找准红薯的位置,挖红薯全凭自己的感觉,想在哪儿挖就在哪儿挖,结果挖了很久都没有挖到。这时,我适时介入,让他们尝试在有红薯藤的地方挖。还有的幼儿工具没有选择好,导致挖红薯失败,我鼓励、引导他们不要气馁,另外选择合适的工具。孩子们在不断的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索中,挖到了红薯,掌握了收获红薯的方法,体验了劳作的快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同伴间还出现了合作,幼儿的社会性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观察记录

  幼儿:老师,我挖到了一个红薯

  老师:真的吗?太能干了,你用的什么工具?你在哪个位置挖到红薯宝宝的?你的红薯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一个人挖的,还是和别个合作挖的?赶快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的红薯两头尖尖的,上面有斑点呢!真有趣!

  老师:观察得真你仔细,那你要用什么方法来记录长斑点的红薯宝宝呢?

  幼儿:我先画了一个椭圆形的红薯宝宝,再在上面加了一些黑点点。

  幼儿:老师,我在红薯藤下面找了一个红薯

  老师:那你要怎么记录红薯藤的位置呢?

  幼儿:我画了一条长长的红薯藤,下面画一个红薯代表红薯宝宝藏在红薯藤下面。

  (孩子们对自己挖出来的红薯激动万分,由于是自己亲身参与,孩子们想了很多方法,很认真的做记录。)

  四、交流验证(得出挖红薯的正确方法)

  老师:你是怎样收获到红薯的?挖红薯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幼儿:我先找到红薯藤,再挖红薯。

  老师:你为什么要找红薯藤呢?

  幼儿:一开始,我到处挖,没有挖到,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红薯藤下面挖到了,于是我也找到了一根红薯藤,试了试,就挖到了。

  师幼共同总结:原来呀,红薯宝宝藏在红薯藤下面。要先找到红薯藤,再顺着红薯藤往下挖,才能找到红薯宝宝。红薯宝宝藏得很隐秘,我们要克服困难,一起合作,坚持往下挖,才能找到红薯宝宝。

  五、得出结论(回顾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老师:今天收获红薯,你们快乐吗?为什么快乐?

  幼儿:我很快乐,我知道了怎么挖红薯。

  幼儿: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挖红薯很有意义。

  幼儿:我觉得很快乐,因为和别人合作挖红薯很开心。

  幼儿:我很快乐,因为今天的活动让我坚持做完了一件事情。

  老师:为什么今年的红薯这么小?

  幼儿:营养不够。

  老师:那我们明年中红薯的时候需要怎么做呢?

  幼儿:更加细心的照顾红薯宝宝,给它多喝水、多施肥、帮它出去多余的杂菜,让它多晒太阳。

  (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坚持长期照顾植物宝宝的意识,学会护理植物的方法。)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活动主题展板:收获红薯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整个活动,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问,注重提问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如:红薯在哪儿?你是怎样找到的?哪些小朋友挖到了红薯,你是怎样挖到红薯的?哪些下朋友没挖到红薯,为什么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习得经验,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相关经验,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如:给幼儿提供各种挖红薯的工具,让幼儿自主选择使用工具,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物质保障。。

  交流、总结,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追踪幼儿成功的事件、让幼儿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在交流、总结中,让幼儿掌握相关经验的同时,满足了幼儿追求成功的心理特征,帮助幼儿树立自尊自信,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填空空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

  2、能创造性运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形象,学习按一定规律数图形。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放在袋子中,剪刀。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科学探索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唱起来把。请幼儿欣赏歌曲《形状变变变》。

  (二)视频导入,巩固练习图形

  1、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在立体图上可以找到平面图形。

  3、巩固四种图形,智慧屋中做游戏。

  4、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欣赏生活中的图形。

  (三)观察、思考图形宝宝的不同用处。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火箭、坦克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成。)

  2、幼儿讨论。

  (1)如何记住自己的拼图方法?

  (2)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图形都用了多少个?

  3、教师出示统计表,请幼儿来做记录。

  (四)第二次尝试活动

  用折纸或剪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或剪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换牙的基本情况。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了解换牙的情况。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起兴趣提问:这些小朋友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小结:对了,他们的牙齿都掉了,都在换牙。

  二、小组交流,换牙调查表,分类统计提问:我们进行一次牙齿大调查,给大家介绍一下小组的调查情况。

  分组介绍,对全班幼儿的换牙情况进行统计。

  小结:很多小朋友都换牙了,这是我们大班的一个特殊情况。

  三、提问采访请换过牙的幼儿坐成一排,让没有换过牙的幼儿提问。

  1。掉牙疼吗?会流血吗?

  2。掉牙后吃东西方便吗?

  3。新的牙齿长出来疼吗?

  4。牙齿掉了吃东西方便吗?

  提问:要长出健康、漂亮、整齐的牙齿,小朋友要注意些什么呢。

  幼儿小结:

  1、牙齿松动了不要用手去摇动,摇动了就会流血,而且会把细菌吃到嘴巴里,这样会生病。

  2、新牙长出来了,旧牙还没有掉,就要马上告诉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医院,让医生把旧牙拔掉。

  3、牙齿掉了,不能用舌头去舔,这样牙齿会长歪,不整齐。

  4、如果牙齿流血了,就用冷开水漱漱口。

  教师小结: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碰到,换牙代表我们长大了,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轮到自己换牙不要害怕,我们要勇敢的面对。

  四、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用温水漱口,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定期检查牙齿,平时少吃糖,特别是睡觉前不吃糖都是保护牙齿的好办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让幼儿大胆、清楚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经过本次活动都了解了一些换牙知识,有个别幼儿的乳牙活动了,他可以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我换牙时不会哭的,我要好好保护牙齿。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探究让鸡蛋立住的方法。

  2、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鸡蛋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若干个熟鸡蛋,并画好五官做成蛋宝宝。

  2、各种辅助材料

  (1)、镂空材料:瓶盖、光盘、花片、塑料夹子等。

  (2)、实心材料:方形积木、硬币、圆纸卡等。

  (3)、可变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积木块等。

  3、每人一个记录笺中间隔开,并分别贴上笑(哭)脸蛋宝宝。

  经验准备:

  1、幼儿经历了做蛋宝宝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情感体验。

  2、幼儿已经了解鸡蛋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与幼儿一起回忆蛋宝宝被摔碎的原因。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宝宝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准备好的镂空材料与实心材料。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标记图的使用方法。(即: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笑脸表示;不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哭脸表示。)

  (3)、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实验论证。

  教师观察幼儿实验情况,适时介入指导,指导策略:

  1、观察幼儿是否运用了所有材料进行尝试,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实验,充分感知。

  2、随机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标记图意义,并引导其进行记录。

  3、与先完成实验的幼儿进行交流,引导其观察“为什么这些玩具能帮助蛋宝宝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记录整理探究结果,提升经验。

  1、将幼儿探究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归纳“从中发现了什么?”

  (即:中间凹进去的镂空材料能让蛋宝宝立住,实心材料则不能。)

  (四)、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变形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解决新问题。

  (即:将可变形材料变形成中间凹进去的形状,使蛋宝宝立住。)

  幼儿操作深入探索,教师观察实验,并随机判断幼儿当前经验,适时介入指导。

  (五)、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究结果,比较与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儿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毛巾、积木等,帮助蛋宝宝站住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帮蛋宝宝立住?”

  活动反思:

  1、教师能从幼儿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此次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品,如:花片、积木、沙包、毛巾、硬币、夹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会使幼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这种由易到难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陆上动物产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壳。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的鸭嘴兽和针鼹科都下蛋。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初步懂得动物睡觉方式的原因。

  2.能大胆讲述观察的结果,体验游戏的快乐。

  3.热爱大自然,有了解动物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绘本:《一本讲述睡觉的书》、ppt课件。

  2.动物睡觉知识课前调查。

  3.动物图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参观交流,引起兴趣。

  教师:上次请大家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收集小动物睡觉的.秘密,你收集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二、交流调查情况,了解不同的睡觉姿势。

  教师:你收集的是什么小动物?它睡觉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教师小结:小动物睡觉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站的睡,有的躺着睡,有的蜷着睡,还有的倒挂着睡。

  三、绘本阅读,了解多种动物的睡觉方式。

  教师:老师也带来了《一本讲述睡觉的书》,里面有许多动物睡觉的秘密,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你看到了谁?它是怎么睡觉的?

  教师小结:动物睡觉的姿势、睡觉的时间和睡觉的地点都不同,那是因为它们长得不一样,生活的地方和生活的习惯不一样。

  四、巩固游戏,体验快乐。

  1.问答游戏。

  2.模仿体验。

  五、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睡觉的秘密?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继续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进一步了解睡眠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