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
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
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本店铺§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
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
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
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习: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拓展提升。 篇三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
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4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03-22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09-2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07-21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02-16
滑稽的脚先生教案03-17
王老先生教案02-28
《五柳先生传》教案04-03
五柳先生传教案02-23
《五柳先生传》的教案02-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