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3-11-22 18:00: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精品)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15篇(精品)

七年级生物教案1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生物教案3

  设计理念: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七年级生物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

  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奥秘。同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

  【知识准备】预习课本资料

  【学习内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回答:1、食物中所含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和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

  2、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回答:3、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里才能被吸收利用。人

  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左右。

  4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代谢活动。例如,儿童缺钙会患病,(成人患症)钙的来源主要是,深绿色和等食物;缺钙会造成,补铁的.食物主

  要有、、和等食物。

  5、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糖类主要包括没甜味的

  等。糖类主要来自和食物。

  6、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供。成人缺少蛋白质会出现肌肉萎缩等现象。蛋白质主要从和豆类中获得。

  7、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的物质是。、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

  脂肪。

  8、维生素可分为维生素两大类,常见的维生素中属于脂溶性的有和;

  属于水溶性的有和。

  9、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素可维持人体,是其他营养成分不可替代的,人体缺维生素A时易患缺维生素D时

  【学习小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达标检测】

  10、课后思考与练习P81-5

  11、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鱼肝油等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等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牛肉、动物的,各种的外皮中;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的和中;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中。

  12、李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到医院检查后,医生不仅给她开了药,而且还要求她加强营养,进行食物辅助治疗。在下列物质中,请你帮她选择,她最需要的食物是:A鸡蛋B牛奶C带鱼D猪肝()

  1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是、、和。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14、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水B无机盐C糖类D蛋白质

  15、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病.A消化不良B坏血病C佝偻病D夜盲症

  16、晓明刷牙时,经常会出现牙龈出血,你应建议他多吃()

  A肉类和蛋类B奶类和蔬菜C豆类和水果D蔬菜和水果

  17、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脂肪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板书】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板书】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小资料、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七年级生物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建议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

实验过程或结果

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

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

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

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

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 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 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第二课时)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二、探索光合作用)

  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发现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我们蒸馒头要有面粉、水和发酵粉作为原料,那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需要什么原料呢?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各是什么吗?

  启发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 (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板书: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成分中有哪两大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提问:在物质变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根据公式及实质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关内容,并做出标记。(板书: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板书: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提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板书:(一)食物来源)

  提问:我们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从哪来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从哪来的呢?

  讨论回答后总结: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书:(二)能量来源)

  提问:人和动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总结: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中可达1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板书:

  (三)氧气的来源)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和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板书: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二)能量来源

  (三)氧气的来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爬行类

  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无毒蛇

  外形特征头呈三角形,身体粗短,尾骤细。头椭圆形,身体较长,尾渐细。

  其它特征有毒牙和毒腺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蛇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保护身体及防止水分蒸发。

  2.呼吸:终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体温: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龟、鳖、鳄

  扬子鳄是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与无毒蛇

  1.区别:本质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伤后要及时处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蛇适应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①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②用肺呼吸③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④体温不恒定⑤有灵活的颈,利于发现周围的情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栖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龟、鳖的.呼吸器官是( )

  (a)鳃(b)肺(c)鳃和肺(d)肺和皮肤

  (3)下列不属于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产大型的硬壳卵

  (d)心脏有三个腔,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阳光的温度孵化

  (c)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2.课后练习

  (5)将青蛙和蛇的主要区别填入下表。名称项目青蛙蛇

  生活环境a g

  身体分部b h

  皮肤和覆盖物c i

  呼吸d j

  循环系统e k

  生殖发育f l

  3、参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上b头、躯干、四肢c裸露、湿润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e心室无膈膜,动静脉血完全混合f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g陆地生活h头、颈、躯干、四肢(退化)、尾i干燥,覆盖角质鳞片j用肺呼吸k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l体内受精,生殖脱离了水环境,卵外有卵壳,发育过程无变态。

  七、参考资料

  变色龙

  变色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学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表可以变化颜色。变色龙体长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肤的真皮内有色素细胞,通过各种色素细胞的迁移,使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似。

  变色龙的基本体色是淡绿色或棕色,在阳光下这种体色变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温环境中,这种体色会变得更深一些。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同时可以向不同方向观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当它远远地看见一只昆虫时,先保持冷静,不慌不忙,接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舌顶端是富有弹性的,只要能够到昆虫,昆虫就会粘在舌头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岛上的战争

  在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岛。这座岛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约有2万条毒蛇。

  蛇岛上生存着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们的主要本事有两样: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捕捉食物时,一条蛇爬到树枝上,头稍稍抬起一点,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当一只小鸟落到树上离蛇的前半身不远时,蛇的颊窝感到了温度的变化,判断出了来者的大小,然后猛扑过去咬住鸟的身体,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被捕的鸟挣扎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蝮蛇有个特别的本事,嘴能张开120度,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鸟。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

  按照专家的解释,岛上的鼠是停靠的渔船带来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蛇岛的鼠无法回陆地了,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说,鼠是夜间活动,蛇是白天捕食,应该互不侵犯,可岛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张点说,在蛇岛,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时,是无力与侵害它们的鼠抗争的,只好被鼠吃掉。当然,由于岛上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对蝮蛇的种群构成危害。但当蛇冬眠后醒来,鼠又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用具

  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

  (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

  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 、复习提问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三、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后记

  本节课采用阅读、实验活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效果较好。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案02-24

七年级生物教案02-0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08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02-23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3-14

七年级生物第二册教案范文06-14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精选5篇)08-30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01-18

生物实验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