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4 09:09:4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文中的小朋友屁股印上两道杠杠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师: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老师说出上半句,看谁能猜出老师下半句想说什么?看你们想的和老师想的是不是一样的。(游戏可自己摄入)

  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大家刚才的补充的都是对的,但是只有少数同学猜中了老师要说的话,所以,我们只有用心的.听别人把话说完,才能知道别人究竟想说什么。

  (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就不这样,他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不等别人说完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这个小朋友闹出了笑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只听半句》。(看着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二.出示目标(教学目标)

  三.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翻到第105面,

  1.自由地朗读课文。

  2.听清楚读书的要求:字音要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出示无论??都??)

  质疑问难:从这个词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2、从第一小节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听任何人讲话都只听半句的男孩。

  再次质疑: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跟他说话了?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和他说话了呢?(板书:奶奶、爸爸、老师、园丁)

  3、课件出示他们的话,指导朗读。

  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说话总是慢吞吞的。

  爸爸: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你来(严厉地、和气地、和蔼地)读读。

  老师: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老师说的话。有的老师很严肃,谁能严肃的读读。

  园丁叔叔:谁能想象着用你见过的叔叔的样子来读读 师生配合读。

  看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

  4、奶奶可能说什么呢?(天热了,你要多喝一点水) 评:你真是个会说话的孩子;哦,原来奶奶是这个意思 爸爸说??

  你们的想法可真多,可是在生活中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们就要耐心地把话听完。可是,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认为的呢?(课件出示)师、男、女生配合读。

  5、这可真是一个又顽皮又没有耐心的孩子。同学们想想,除了奶奶、爸爸、老师说的话他只听半句,在生活中还会有谁和他说话,他只听半句呢?

  这真是一个只听半句的小男孩,你们在生活中会这样做吗?(不会)那你会怎么做呢?(我们要听别人把话说完。)

  6、园丁叔叔想告诉他什么?谁能把园丁叔叔的话补充完整?

  (1)如果他能耐心地听完园丁叔叔说的话,还会不会闹出笑话?

  (2)小男孩闹出笑话的原因是因为?(他只听半句)

  7、小结:

  (看板书)是啊,奶奶讲话,他——只听半句;爸爸讲话,他——只听半句;老师讲话,他——只听半句;园丁叔叔和他说话,他也——只听半句;结果,闹出笑话,这怪谁呢?——只怪他听话只听半句。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听人说话

  要听明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板书:我们要用心倾听,把话听完整。)

  五.检测

  六.拓展探究

  你们说这个小男孩只听半句的习惯好吗?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情朗读,展开丰富的想像。教师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挂图,帮助学生从观察中体会青蛙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小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要唱歌。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青蛙为什么要唱歌。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电教平台、挂图。

  教 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图像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青蛙的挂图(开心的):同学们,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呢?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青蛙的表情,说一说。

  ———————的小青蛙。

  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快乐的情感)

  4、教师导入:这只青蛙为什么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只快乐的青蛙。

  二、初读,认读生字。

  1、教师提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并读一读。

  2、检查生字的认读。

  (1)、教师出示去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并要求把文中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强调生字读音上的要点。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认读读中巩固。

  3、读通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评议。(要求从正确、流利、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进行个别长句的指导。

  “小青蛙/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

  “一头大象/听见井里/传出的歌声。”

  (3)、全班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青蛙的不急不慌。

  1、教师出示挂图(青蛙在井里唱歌的图):这只快乐的小青蛙在那里?(井里)

  2、引导读文探究:这只青蛙怎么会到井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指名反馈:课文第一自然段)

  3、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教师出示练习,学生说。

  这只快乐的青蛙是_____掉到枯井里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不小心”“不急不慌”,感情朗读体会小青蛙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法记生字。

  2、用生字口头组词。

  小 结:

  同学们,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可他不但没有哭喊,反而唱起了歌,真奇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后 记:

  通过生字学习和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遇到事情不急不慌。并通过想读、爱读、会读,读中有所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领会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11个会认生字,还学会了正确书写“诉、阿”等7个生字,并且初读了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通过情感朗读,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生字,学会了11个会认生字,还学会了正确书写“诉、阿”等7个生字,并且初读了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怎样记这个生字。

  2、教师出示在井里唱歌的小青蛙挂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____里,他不但没有____,反而,真是一只____的青蛙。

  3、教师导入:那么,这只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真是太奇怪了!你们看,它的歌声把大象吸引来了。(出示大象的兔)

  二、朗读、讨论、突破重点。

  教师导读:大象感到很奇怪,他走近枯井询问青蛙。它知道了青蛙唱歌的原因了吗?请大家朗读课文2到6自然段。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情况。

  (2)、教师指名评议学生读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感情指导。

  “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奇怪”“问”: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

  “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读出兴奋、激动、有礼貌的语气)

  “你掉进井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亲切地、疑惑地)

  “你真是个聪明有勇敢的小家伙!”(“真”“有聪明有勇敢”:读出称赞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4)、集体反馈、评议,教师适当地指导、评议。

  3、讨论、交流青蛙唱歌的原因。

  (1)、小组内讨论交流: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唱歌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朋友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

  (3)、齐读青蛙说的话。

  (4)、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唱歌的原因,(进行说话的训练)

  4、再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扩展详细。

  1、教师导:从青蛙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勇敢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中感悟。

  3、教师小结:是呀,小青蛙的勇敢,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能灰心、放弃,要主动动脑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

  四、布置作业。

  1、把小青蛙的故事说给弟弟妹妹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 结:快乐的小青蛙告诉我们快乐的秘诀,那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哭,要勇敢地面对,要用自己的用和智慧战胜它。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勇敢、聪明、有出息的人。

  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青蛙

  不急不慌 结果

  青蛙掉进枯井 }勇敢、聪明——— 被大象救了

  唱起歌

  后 记:

  我们要学习小青蛙那种遇事不急不慌,勇敢、聪明的好孩子,但是今后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爱动脑的习惯。

  学习了这节课后,同学们都知道了遇事不急不慌,爱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是,同学们缺少了观察能力,今后注意培养和朗读的练习。

  通过分角色朗读,男女比赛,师生互读、给课件中动画配音等形式训练读,但是学生缺少了语气朗读的能力,今后注意指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