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儿童健康教育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健康教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健康教育教案1
生物学对于生态系统的定义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生态学已经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衍生出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从生态学视角解决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针对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需要我们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实践平台,去探索解决新模式。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生态系统大多受到损伤,成为备受关注的弱势群体。生态系统的嵌套理论一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构建新型的生态的系统工程都十分必要,也在研究方法上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从生态系统发展观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基于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本文试从美国学者布朗芬勃伦纳的生态理论,将“家庭、学校、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微观系统,探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生态型”模式,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微观生态系统的界说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勃伦纳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他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主要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系统:(1)微观系统,指发展中的个体与即时环境(家庭、学校)之间的复杂关系;(2)中观系统,是指个体与微观系统之间、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对儿童来讲,包括他在家庭、学校和邻里伙伴之间的关系;(3)外部系统指并不包含个体的主动参与,但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情境系统;(4)宏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个体受微观系统的影响最大,各种社会文化通过微观系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厌学严重、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行为放浪不羁,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以上提到的只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既然存在,就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毕竟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因素。从生态系统发展观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环境系统,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已缺损的微观系统、中系统、宏观系统进行修复。
二、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微观系统失衡
中国的《三字经》中提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明传统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西方也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100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更是说明了父母亲在儿童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则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是“社会化的第一设置”。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关系有着深刻的自然生理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更改的、血源性的遗传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学意义,也是社会意义。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也是生命的摇篮。对子女的抚养父母责任主要的不是养育,而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儿童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健全人格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留守儿童被剥夺了这一权利。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去顾及更无力关爱孩子,基本的关怀和温暖得不到导致儿童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形成悲观、孤僻的畸形心理;其次,祖辈们的教育观念落后,培养意识淡薄,对于儿童大多是“重养不重教”,疏于对其的管理;再次,祖辈们的溺爱造成了儿童性格上的娇纵,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交往中任性、自我等缺陷,长此以往,产生叛逆心理,年迈的祖辈们难以管理。最后,父母长期在外,过多的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有些家长觉得平时不在家,对孩子关心、体贴较少,孩子在钱物方面要多少给多少。而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爱放纵,只管吃饱穿暖,无力也无能力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在过多的物质满足情况下,孩子的许多恶习逐渐形成:成瘾,并沉溺于玩游戏,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祸根。
(二)教师教育力不从心,导致学校支持系统失衡
从微观角度研究教育生态结构,是以学校中的个体———受教育者为中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注重局部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改变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家庭是儿童的启蒙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显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无可代替性。而在农村,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性和期待性也更加明显,不仅承担着农村儿童通过受教育迈进大城市的期待,也寄托着儿童道德教育得以完善的主要场所,更兼替着对儿童的监护功能。学校的质量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就学校教育来看,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差,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师资整体素质较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如破旧的校舍难以满足学生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在家庭系统受损弱化的条件下,学校系统的功能上升,但是,学校并没有完全担负起弥补家庭教育欠缺的责任,相反也出现了弱化现象。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负责人及教师尚未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学校和老师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对他们采取:“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就行,学不学无所谓”的管理策略。因此,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如经常犯事、违法乱纪一再的挑战教师智慧、学校教育;教师本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和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缺乏,导致教师教育的力不从心;家校之间沟通的缺乏,不能及时地与教师交流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等情况,致使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功能丧失。
(三)同伴交往问题突出,导致社会支持系统失衡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他身边的同伴环境也大都是学校里的同学,这样的关系结构会带给儿童较大的影响,即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在学校的校园生活,反之,同伴关系的紧张则会影响儿童的校园生活,甚至导致厌学等情绪。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心情愉悦,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位,一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长对其情商的培养,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善于沟通交往,产生问题的时候又没有父母在旁指导,在同伴关系中发展社会性情感受阻,易出现情感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自由时间相对同伴会多很多,加之容易被诱导,会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同伴家长担心孩子被带坏,不让孩子跟他们玩耍,人为的隔离致使留守儿童完全被社会边缘化,产生恶性循环。
三、微观生态系统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
儿童的成长呼吁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观表明,一个健康的环境系统是儿童成长的必然诉求,然而,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系统缺陷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必须要着力修复其所处环境系统,维护其所处环境系统的完善。
(一)修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微系统
家庭生态系统的受损,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家庭的教育与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急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家庭是个体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对父母系统缺失的重构
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家庭生态结构失去了平衡,生活在缺陷家庭中的他们容易感到孤苦无助,感情冷漠、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被坏人引诱走入歧途。问题孩子往往来自缺陷家庭,因此,应重视家庭生态结构失衡对儿童的教育成长的影响。首先,尽量保证家庭系统的完整性,出外谋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留下父母其中一个人在家陪伴小孩或者将其带在身边到城里打工,就可以确保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若无法陪伴在身边,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经常打电话、定期回家等,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化解孩子的孤独感。尤其是针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妥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重视监护人的选定,为孩子找到负责任、较为美满的家庭作为临时监护人,父母应该合理妥善的寻找监护人,通过结构上的“父母”来创建事实上较为完整的家庭,通过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增强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的效果。此外,临时监护人应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应该平等、民主的对待小孩,不能过于宽容和放纵,不仅对孩子的养育,还要通过家庭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创造家庭内部良好的家庭氛围,让留守儿童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再次,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适当,留守儿童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观念,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2.在新的条件下构建亲子间的互动关系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奠定了孩子对社会环境作反应的最基本模式”。父母与子女异地而居,不能面对面的交往,失去的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对社会环境作反应的机会。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去构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互动方式,重视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的教育机会。家长要想方设法与孩子保持联系,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想方设法了解孩子在家庭、学校、社区的情况,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如“亲情电话”是留守儿童教育实践中的一条有效措施,是亲子间建立远距离人际互动关系的有效形式,不仅具有交流亲情的功能,还对亲子间面对面交往的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范围内和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及家庭成员对其子女及其他未成年人实施的积极的影响。留守儿童虽然长期与父母分离,但其监护人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家风。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应该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其监护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彼此温暖、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强化学校微系统和同伴微系统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要科学化,体现关爱与健康理念
由于教育生态结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只有整体、全面、统筹规划,才能使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组成因素的关系基本协调,使教育生态结构同周围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结构,促进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协调发展。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普及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长期与父母的分离导致的情感缺失,对他们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倾注热情照顾他们,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带来的缺陷。其次,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拓展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通过全面推行寄宿制,营造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让留守儿童过上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再次,在学校教育中,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享受集体的温暖和幸福;在学校管理中,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专门培训,组建模拟家庭、开展留守儿童活动站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消除内心的孤独、自卑的情绪,慰藉他们不完整的情感系统,弥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伤害。
2.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中情感社会化的策略
赫洛克认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就是:带来稳定性,让内心充满欢乐,获得与人相处时的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帮助孩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学会理解和接纳别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敌意和攻击性,教师应鼓励采取主动接近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抵抗和反叛。因此,应充分重视同伴对填补父母角色缺失的座位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鼓励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群的性格,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促进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交往,让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微系统间的沟通,完善留守儿童的中系统
从大系统观着眼,家庭生态系统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言,仅是一个微系统,但其功用却不可小视,不但要强调其内部各水平及水平间的交互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相互联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家庭、学校与社区这三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生态环境的优势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1.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作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家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本身不健全或不健康人格心理、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学校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采取“家长和学生也获得教育”的战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合作。
2.实行“多维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儿童的品性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产物。因此,学校必须拓宽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对青少年教育的合力,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可靠保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建构“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优化“生态型”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仅靠教育是完全不够的,整个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并积极配合,必须从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抓住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个关节点,明确“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补充,家庭为后援”的工作思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从生态系统观视域下去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国家的全力支持,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应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儿童健康教育教案2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拼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儿童健康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健康教育教案关于健康教育的教案有哪些11-25
健康教育教案01-10
卫生健康教育教案04-06
健康教育教案范文07-20
关于健康教育教案03-22
健康教育教案模板11-16
幼儿健康教育教案10-08
小班健康教育教案08-03
健康活动教育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