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4 09:11:37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开个石头展览会

  2、给岩石分类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地区分悦耳的声音,知道刺耳的声音就是噪声。

  2、了解噪声污染源及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过程:

  1、引入师: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听到哪些声音?

  2、教师讲解:

  噪声泛指人们不需要的、有害的声音。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世界的三大公害。噪声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音波,然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音在音乐里,可分为“乐音”与“噪音”!

  在生活里,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平均水平1993年为57.8dB(A),1996年为56.8dB(A),超过国家一类区标准55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超过60dB(A)的城市占10%.有70%左右的城市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处于轻度污染的`城市不超过20%.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占8%-10%,建

  筑施工噪声占5%,交通噪声占30%,社会生活噪声占47%.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最广,是干扰生活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3、讨论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50分贝左右的噪声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它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许多证据表明,噪声还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4、讨论:怎样控制噪声污染源?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集合)科学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10-07

(集合)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 各种各样的岩石

  1、开个石头展览会

  2、给岩石分类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适应阶段”逐步向 “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投放有趣的材料,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满足托班孩子身体动作发展的需要,欢乐的游戏氛围还能引发孩子的愉悦情绪。玩具“拉拉”是此阶段非常适宜投放的游戏材料,它具有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多变的玩法吸引着孩子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活动目标: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ד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托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地区分悦耳的声音,知道刺耳的声音就是噪声。

  2、了解噪声污染源及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过程:

  1、引入师: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听到哪些声音?

  2、教师讲解:

  噪声泛指人们不需要的、有害的声音。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世界的三大公害。噪声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音波,然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音在音乐里,可分为“乐音”与“噪音”!

  在生活里,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平均水平1993年为57.8dB(A),1996年为56.8dB(A),超过国家一类区标准55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超过60dB(A)的城市占10%.有70%左右的城市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处于轻度污染的`城市不超过20%.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占8%-10%,建

  筑施工噪声占5%,交通噪声占30%,社会生活噪声占47%.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最广,是干扰生活环境的主要噪声污染源.

  3、讨论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50分贝左右的噪声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它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许多证据表明,噪声还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4、讨论:怎样控制噪声污染源?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