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6 10:13:2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

  方 法 :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

  内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阅读下列材料,了解相关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1.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 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人物

  (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2)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二、研究部分(译出课文重点词语,能通译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淬( ) 忤( ) 徵( ) 陛( ) 卒( ) 提( )

  创( ) 揕( ) 拊( ) 樊於( )期 夏无且( )

  2、译出课文重点词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

  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三.应用部分(翻译重点句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7)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9)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0)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1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四、课堂作业: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千金之资币物

  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 通假字

  A.秦王必说见臣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3. 词类活用

  A.进兵北略地

  B.函封之

  C.前为谢曰

  D.樊於期乃前曰

  E.其人居远

  F.使使以闻大王

  G.太子迟之

  H.发尽上指冠 教师或学生课堂随笔、后记等。

  附答案:四.课堂作业

  1.古今异义

  A.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B.币: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C.亲:古义,接近。今义,亲近 D.穷困:古义,处于困境,走投无路。今义,生活困难。

  E.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向一方。

  2.通假字

  A.说通悦 B.陵通凌 C.反通返

  3.词类活用

  A.向北 名词作状语

  B.用匣子装 名词作状语

  C.走上前 名词作状语

  D.走上前 名词作状语

  E.远处 形容词作名词

  F.使 闻 使动用法

  G.认为 迟 意动用法

  H.向上 名词作状语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美术字和平面设计基本规律,了解海报宣传的基本特征而设置的。

  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送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它的社会功能在于告诉人们确定的信息,以引起人们的相应反应,它常以内容和时、形式生动、活泼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社会生活中。

  海报设计必需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要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画面应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

  在学校里,海报常用于文艺演出、运动会、故事会、读书会、展览会、欢迎会、家长会等。

  海报设计总的要求是使人一目了然。在具体创作上,要引导同学注意构图要相对集中,不宜太散;形象和文字选择要恰当,要和主题内容相统一;形象、文字比例要适度。

  一、参考教学设计

  课业类别:工艺设计课。

  教学目的:让同学了解海报设计的特点和构思、构图、绘制的一般过程。运用所学过的美术字、图案和色彩知识完成一个海报设计。

  作业要求:自定设计内容,并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确定最理想的方案,画在正式纸上,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

  教学重点:海报设计的原则和实践。

  教学难点:构图形式问题。同学往往把一些形象进行简单的罗列,画面零散,应指导同学把图案形象和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画面完整、文字突出。

  学具准备:铅笔、尺子、橡皮、16开草稿纸二张、蜡光纸、剪刀、旧挂历纸、调色盘、笔洗、水粉颜料、毛笔。

  教具准备:范图四幅(一幅以剪贴为主、一幅以图案为主、一幅以美术字为主、一幅美术字参考图)。

  教学过程:

  按常规进行。

  二、讲授新课

  1.宣布课题并板书“海报设计”。要同学打开课本欣赏海报设计例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运动会、杂技节、新影片上映、戏剧节、书展、灯展、花展、音乐会等,除了用电视、广播、报纸、吉祥物等立体的、平面的、静止的、运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外,海报也是一种静止的宣传形式。

  海报的特点是利用静止的形象与文字发明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繁华地段,面对广大的空间与流动的人群。所以大效果要突出,使人一览无余,不费思索就留下深刻印象。

  提问: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见到过哪些活动是通过海报把信息传送给大家的?

  同学回答:杂技节、渡江节、大运会、亚运会、农运会、迎新会、文艺演出、读书会、“六一”游艺会等。

  2.海报设计的具体要求:(板书)(结合课本中范图讲解)

  ①主题明确。活动名称、时间、地点要书写清楚。海报中,名称是最重要的,应放在显要的地方,字体要大。纹样装饰要防止喧宾夺主,应突出主题。

  ②形式引人。在构图上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力求新颖、新颖。

  ③色彩鲜明。应根据海报的特点,在明度上、色相上、底色与浮纹上、底色与海报名称上作适当的对比。如底是深色,海报的.名称应该是浅色。这样,海报的名称就能突出。

  ④构图单纯。海报主要是远看,所以画面上的形象要突出、单纯,才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不可面面俱到、琐碎零乱。如画乒乓球赛的海报,画上许多人在观看竞赛,效果一定不好。不如就画一个球拍,一个乒乓球,加上文字,效果就较强烈。

  海报制作技法多种多样,除水粉外,可用剪贴、喷刷、贴沙、压印等技法。也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报。

  3.海报的设计步骤:(板书)

  ①确定主题。同学选择一个和自身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音乐会、运动会、主题班会或者交通、绿化、庆“六一”文艺演出等为题,设计一幅海报。

  ②构思构图。先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小构图,把想法简单地画出来。

  ③空虚完善。定下构图后把图放大到16开草稿纸上,再加以完善,形象可以参考其它书籍,美术字可参考教师范画。

  4.着色要求:

  ①确定色调,根据画面主题确定色调,明确以什么颜色为主,颜色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种为好。

  ②着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可先画一个色稿,只画色块,确定色彩关系,防止在正稿上反复涂改。要注意着色顺序。

  5.过稿要求。

  把16开铅笔稿与16开水彩(水粉纸)对齐,对大头针四角固定,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沿着草图的设计轮廓用力画一遍,不要用橡皮。

  6.剪贴要求:剪贴应以草图轮廓为依据,根据画面需要确定选用废挂历纸哪几块,剪下后贴在正稿的相应地方。

  三、同学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了解同学的构思,启发同学思路,可协商同学完成构图,可建议同学采用剪贴与着色方法。根据同学作业进程,对有共性的问题不时提出解决方法,争取当堂完成作业。

  四、小结

  作品展览,师生讲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教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谁在摇船?

  他要摇船去哪儿?

  他是怎么摇的呢?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一:

  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

  ①导学:你的外婆都什么时候叫你好宝宝呢?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小结:对呀,你们的想法都对。这么懂事的宝宝外婆怎么能不喜欢呢?

  预设二:

  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

  ①导学:对呀,明明是摇船,怎么还摇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如果是你摇船,摇到外婆家,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高兴吗?读出你此刻的心情。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

  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教师问。)

  ①导学:你真聪明,问题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男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你看见过谁的头发像小刺猬吗?这样好看吗?(出示刺猬头型的'男孩)

  ④导学:对呀,男孩子头发长了就要去理发,那女孩子头发长了,又一直不理发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要留长头发的话,平时要勤洗头。)

  ⑤小结:天气渐渐热了,小朋友的头发长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虫子,有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经常洗头、经常理发。

  预设:

  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导学: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呢?理发师是怎么给你理发的?(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嚓嚓嚓,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读过的童谣或儿歌,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交换读书”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分享读书的快乐。】

  本课作业 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背诵、分享。】

  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

  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常识介绍。(阅读“基础训练”P12,了解作者及书信格式)

  2、完成“基础训练”-------语言积累(1---3题)。

  二、视频朗读(PPT)

  三、自读感知。(PPT)

  1、自读课文,画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细细体味。

  2、巴特勒为何征求雨果的意见?

  3、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雨果怎样烦人思想感情?

  四、课文研读,合作研讨。(PPT)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2、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找出这些反语,思考这些反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4、雨果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1、以给雨果写一封信的形式,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浪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雷锋精神,做诚实、勤劳、关心别人的孩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颂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全诗共五小节,以问答的形式回忆雷锋做好事及孩子们学习雷锋的表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听歌曲吗?(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生说说为什么把雷锋当成学习的榜样?

  2、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可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你能找到他吗?(出示课题)

  3、认识生字:“雷”“锋”。

  二、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课件出示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能准确认读

  (2)、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词后向组员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能顺利的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评选出本节课的“小博士”

  (1)、闯关大比拼:课件逐个出示要掌握的字或词,让学生认读。

  (2)、找朋友,

  针对“我会写”中的字,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他们,并分别组词,替他们找朋友。优胜者被评为“识字小博士”。

  (3)、有难大家帮

  学生质疑,大家共同讨论、交流、解疑。

  4、生字已掌握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课文读地怎样。自己再认真读读。

  (1)、提出要求

  声音宏亮

  认字准确,能读准带生字的.句子。

  (2)、指名读

  (3)、老师也来读读,大家帮老师提意见。

  (4)、组内练习,试读课文。

  (5)、以组评比,选出“朗读小博士”。

  5、我们再来学写几个字

  多媒体出示:冒、迹、滴、锋、泥泞

  (1)、自愿当小老师

  选小老师教大家写字。愿意选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2)、巩固练习:教师指导,选出“写字小博士”

  三、鼓励

  给评为“识字、朗读、写字”博士的小朋友戴上“博士帽”。

  四、延伸

  收集雷锋的故事和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二、摆出难题

  读完课文,有个小朋友问:“老师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帮他解答吗?

  学生答。

  三、细读课文,大胆解答。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在哪里找到雷锋叔叔。

  小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课文检查

  2、详读课文1、2小节

  (1)、课件出示1、2节课文,男女对读并填空。

  哪里需要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锋叔叔怎么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为什么这样做?

  (3)、那我们就好好读读(自由读、对读、指名读)

  3、小组内自学课文3、4小节

  4、出示第5小节,说说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课文,得出结论。

  五、朗读背诵

  六、小记者行动

  1、我们也去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2、小记者报道活雷锋的事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