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逐次出示蝴蝶和毛毛虫图片,让学生比较认识。
2.小蝴蝶和毛毛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
(3)标出自然段。
2.指名朗读,随机学习字词。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2)出示并学习生字词。
二类生字词:趴在 惊讶 认识 糊涂 委屈 骗人 爱抚 产卵 孵出
脱去 一段
一类生字词:漂亮 引起 惊讶 认真 回答 认识 相信 产卵
三、再读课文,找出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两种小动物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去找一找。
2.引导发现其发育过程并汇报交流:(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小结
师结: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毛毛虫还真是小蝴蝶的弟弟!看来昆虫世界里也有许多奇闻怪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蝴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用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齐读。
二、细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2.指名读出具体段落,细细品读。
出示对话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虫抬起头来惊喜的喊:“妈妈,妈妈!”毛毛虫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毛毛虫会“惊喜”?并读出毛毛虫的惊喜。
3.分小组讨论找出像“惊喜”这样表示语气的词语,依次体会并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虫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是蝴蝶妈妈的一番话,揭开了小蝴蝶心中的迷团,也使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发育过程。
(2)在文中找出蝴蝶妈妈的话。
(3)指名读、齐读。
(4)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5)小组讨论,选出代表用自己的话说出蝴蝶发育的过程。同时
出示蝴蝶发育变化的过程,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5.在熟读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加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吗?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细细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推荐
《丑小鸭》
《小蝌蚪找妈妈》
板书设计:
7.小蝴蝶和毛毛虫
卵——毛毛虫——蛹——蝴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认识部首足字旁。描摹和临写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运、送,2个左右结构的字:挑、担。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根据提示语读出句子的语气。
3.展开想像说一说小灰兔听了小白兔话后的想法和做法。
4.懂得只有劳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1.图上画着谁?(出示课题:小白兔和小灰兔)
2.读课题(个别读,齐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听录音,思考: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它们都要了吗?
2.交流,读通句子: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块儿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小灰兔要了白菜,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一包菜子。
3.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学课文。
三、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第3、4节。思考:小白兔拿了菜子,心情怎样?
2.蹦蹦跳跳。认识足字旁,积累足字旁的字。
3.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为什么?(勤劳的小白兔、好吃懒做的小灰兔)
(1)出示句子:
a)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白菜很快地长大了。
b)小灰兔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白菜一天比一天少了。
(2)学习生字:嫩、施、除、运、饿。
4.小白兔的白菜长大了,小灰兔的白菜吃完了。后来又怎样了呢?
5.指名读第5节。思考:小灰兔为什么疑惑?小白兔为什么自豪?
6.出示句子,体会“疑惑”、“自豪”的含义,指出不同的语气。
(1)小灰兔疑惑地问:“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2)小白兔自豪地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9.读句子:只有劳动最光荣。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说话练习: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同桌讨论,交流。
2.抽读生字。
3.读词语:嫩绿施肥除草搬运
饥饿挑担疑惑自豪
怀疑迷惑运气消除
捉虫实施蹦蹦跳跳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运、送、挑、担。
2.词语:蹦蹦跳跳、嫩绿、饥饿、疑惑、自豪
教师的导学地位,我觉得应该是在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上,在这里我体验到一些教学细节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多么重要。本课我抓住小白兔种菜的辛苦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学生在我的范读中,在几个人表演常常种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的细节中,我强调常常所表现出小白兔坚持不懈、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然后让学生写写划划,学生看到这个勤劳的小白兔想对他说写什么,学生在回答中也体验着劳动并不是很轻松的一件事。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语文教案 篇5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第二、四节,回答了第一、三节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中的六幅插图栩栩如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在入学前多数孩子接触过这首儿歌,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3、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信息资料1、 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2、 课前让学生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切入举偶
1、 激趣: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有小猴子、小白兔、小松鼠……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2、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指名回答)把你收集到的小动物图片或玩具,展示给大家,说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先组内交流,再汇报。)我们把这些小动物聚在一起,举行“比尾巴”交流会怎么样?(板书课题)(“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脑、眼、口、手并用,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自由地探究、表达,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话平台初读1、“比尾巴”大赛的项目都有哪些呢?(出示文中六个问句)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 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 评选结果怎样呢?请你打开书找一找吧。(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以问促读,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5、 汇报。(读出六个陈述句)
6、 同座互相练读全文。读给小伙伴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要互相帮助。
7、 组内4个小伙伴合作读, 互相评价,把课文读通顺。(堂课中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识字
1、 课件出示生字,问:这些字你认识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这些字曾经在哪里见过。
2、 识新偏旁“八”和“鸟”。
3、 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 请一名同学当小老师,其它同学提问题,考考他怎样识记这12个字。(调动学生的识字经验和积累,引导说出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5、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贴动物图片或挂图)出示生字卡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开火车读词。
6、 你能给这些字宝宝找到它的朋友吗?(指导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动物上。)
7、 出示: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指名领读这些词。问: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把这些词贴在相应的动物下面。(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并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质疑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问题意识。
写字
1、 出示生字:云、公、车,认读,组词。
2、 指导观察,这三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这节课学习写“云、公”两个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同桌交流)
4、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
5、 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 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导入
1、 游戏:捉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来了,谁能捉住它并把它背后的词读出来就让它和你坐在一起学习。
2、 游戏:找尾巴。
熟读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可以自己读,同座读,组内读,自由找伙伴读,边读边互相评议……)
2、 教师引读,学生引读,对读。
3、 二人拍手读,一人问一人回答读。
4、 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二人赛读。(赛后要评出优胜者)
5、 组内推荐最佳能手,开展比赛读。(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背诵
1、 边想象课文内容和小动物的可爱样子边练习背诵。
2、 加上动作边背诵边表演。(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练习
1、 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都玩丢了。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看看都是谁丢了尾巴?(指名说),你能给他们找到尾巴吗?(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它同学在下面画。)
2、 评议,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准。再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拓展
1、 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出示剪下的动物和尾巴的图片,交换拼图,并用“__的尾巴___”的句式说话。)
2、 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
3、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书中查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动物尾巴的奥秘,在电视上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者到动物园去参观,把你看到的讲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课前透视这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用对话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第二、四节,回答了第一、三节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中的六幅插图栩栩如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在入学前多数孩子接触过这首儿歌,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信息资料1、 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2、 课前让学生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 激趣: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有小猴子、小白兔、小松鼠……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指名回答)把你收集到的小动物图片或玩具,展示给大家,说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先组内交流,再汇报。)我们把这些小动物聚在一起,举行“比尾巴”交流会怎么样?(板书课题)(“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脑、眼、口、手并用,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自由地探究、表达,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话平台初读1、“比尾巴”大赛的项目都有哪些呢?(出示文中六个问句)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 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 评选结果怎样呢?请你打开书找一找吧。(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以问促读,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5、 汇报。(读出六个陈述句)6、 同座互相练读全文。读给小伙伴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要互相帮助。7、 组内4个小伙伴合作读, 互相评价,把课文读通顺。(堂课中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识字1、 课件出示生字,问:这些字你认识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这些字曾经在哪里见过。2、 识新偏旁“八”和“鸟”。3、 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4、 请一名同学当小老师,其它同学提问题,考考他怎样识记这12个字。(调动学生的识字经验和积累,引导说出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5、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贴动物图片或挂图)出示生字卡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开火车读词。6、 你能给这些字宝宝找到它的朋友吗?(指导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动物上。)7、 出示: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指名领读这些词。问: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把这些词贴在相应的动物下面。(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并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质疑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问题意识。)
写字1、 出示生字:云、公、车,认读,组词。2、 指导观察,这三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 这节课学习写“云、公”两个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同桌交流)4、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5、 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6、 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第二课时对话平台导入1、 游戏:捉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来了,谁能捉住它并把它背后的词读出来就让它和你坐在一起学习。
2、 游戏:找尾巴。熟读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可以自己读,同座读,组内读,自由找伙伴读,边读边互相评议……)2、 教师引读,学生引读,对读。3、 二人拍手读,一人问一人回答读。4、 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二人赛读。(赛后要评出优胜者)5、 组内推荐最佳能手,开展比赛读。(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背诵1、 边想象课文内容和小动物的可爱样子边练习背诵。2、 加上动作边背诵边表演。(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练习1、 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都玩丢了。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看看都是谁丢了尾巴?(指名说),你能给他们找到尾巴吗?(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它同学在下面画。)
2、 评议,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准。再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展1、 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出示剪下的动物和尾巴的图片,交换拼图,并用“__的尾巴___”的句式说话。)2、 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3、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书中查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动物尾巴的奥秘,在电视上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者到动物园去参观,把你看到的讲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故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青少版与原著的句子比较,激发学生探究原著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
措施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能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西游记》
预设教与学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一起唱。(播放歌曲《白龙马》)
2、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动画片(
)中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轻轻敲开《西游记》的大门吧!(板书:西游记)
(二)初步感知
1、拿到一本书你会先看哪些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
(看封面)封面上你可以知道什么?(相机介绍作者吴承恩)(看前言)前言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看目录)从目录可以知道什么?你喜欢那个故事
(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根据图片猜故事
(三)细品精彩
1、我们看书时会用到哪些方法呢
?(交流、相机板书:想画面、勤思考、抓词语)
2、老师今天把书中的人物请来了,同学们看,这是哪个故事?播放《三打白骨精》
3、白骨精变成美丽的姑娘给唐僧送饭,结果阴谋没有得逞,她有没有善罢甘休呢?请同学们用选择黑板上的方法读一读这个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一听。
小组汇报交流(我用的什么方法看书,我知道了什么)相机出示
孙悟空的句子。体会孙悟空的特点。
4、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相机出示这天,他们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这山山高路险,阴风阵阵。(1)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
?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我听一听这环境有没有让你们胆战心惊。齐读这段话。
(3)原著中,对这一段的描写老师也挑选了一句。出示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自读,从这句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4)老师出示的只是原著中的一句,这个地方还有哪些可怕的东西呢?这是个小秘密,同学们课后去原著中寻找吧!
(四)拓展总结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西游记》是一首充满欢乐的歌,是一首充满斗争的歌,更是一首充满智慧的歌。他的魅力在岁月的磨练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魅力西游,让我们快乐阅读!
板书设计:
《西游记》
想画面
抓细节
勤思考
作业与练习配置
1、唐僧、猪八戒也是本书中很有特色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用我们今天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感悟、研究。
2、把你最喜欢的人物画下来,看谁画的最传神,做一次班级画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并解题]
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 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一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 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 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 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 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 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 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 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 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陽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 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 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 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 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三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 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 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 《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 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一靡一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 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四.[ 语篇脉络梳理 ] 语篇品读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 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 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 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 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 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 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 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体会】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 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 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 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一了大的,我看不出 (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 (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 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 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 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则近 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 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 “岂”,表反问语气
【体会】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如前所述,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 判的锋芒,如暴风聚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 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不如孔子贤能。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 “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 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体会】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三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最后, 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专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 思想表现了一种动一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 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品味】“好(h&agra一ve;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体会】说明写作缘起。
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 过是触一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结构:内容论证法
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下定义
②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③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结论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一良风气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耻相师 呜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例证法 引证法
师道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四段;写作缘起 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写作特点赏析(一)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 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 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二) 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又称连珠,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 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 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 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 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 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附:◎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 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 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 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 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 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 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 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 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一姐订了婚。卢小一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 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一姐完婚。卢小一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 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 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 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一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一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 黑,请小一姐赐教。”卢小一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一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一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人个新名字。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