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g
不放食
沉?浮?
2
250g
1匙(约5克)
沉?浮?
3
250g
2匙(约10克)
沉?浮?
4
250g
3匙(约15克)
沉?浮?
…
…
…
…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1
2
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点评
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
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
③在小结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过的知识如电影般在大脑回放,着实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教师的安排更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的理解和应运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初级中学周海涛
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2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SHAPE MERGEFORMAT到SHAPE 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用具】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车(两个)、钩码(50g若干)、细线若干、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吗?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下面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a—F和EMBED Equation、DSMT4图象。
教师同时用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对同学们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分析总结,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那我们都学习过,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顿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们完整的牛顿第二定律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则
或者
上式是一条比例式,如果写成等式又如何表达?
表达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
同学们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但同学们知道一牛顿的力有多大吗?
由F=kma
当k=1时,F=ma
取m=1kg a=1m/s2
则: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单位。我们规定1kg·m/s2为一个单位的力,为了纪念牛顿,我们就把一个单位力的称为1牛顿,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顿的力相当于把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当m,a取国际单位时,K=1,牛顿第二定律就表述为:F=ma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质量是标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学起来回答:
F=kma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
2、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关键:以实验操作带动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
化学药品:氯化钠、水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祖成的,本节课我们在实验室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如何配制呢?
(思考、讨论)
1、溶液由什么组成?
2、你会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的组成吗?
(活动与探究1)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问题1)你能取出你确定的溶质和溶剂的量吗?你如何取用?
(活动与探究2)学生分析讨论溶质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溶剂的量用量筒量取(溶剂是液体,密度为1g/ml,量体积更为容易)。
(情景1)你会称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你怎样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活动与探究3)试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出:将溶质称好置于烧杯中,溶剂量好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既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情景2)请大家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板书)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动手进一步体会、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情景3)向自己配好的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水
(问题2)刚才你配制出了一份新溶液,你能告诉我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量吗?
动手量取水加入刚配好的溶液中。
(活动与探究3)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加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加水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加水前的溶液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情景4)展示一位同学新配好的溶液
(讲述)刚才同学们做的操作是溶液的稀释。
(板书)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情景5)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活动与探究4)
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方法的优点。
(情景6)通过本节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试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合作。
2、解决稀释问题时要注意不变的量和变的量。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相关知识
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4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问题2、赛车在开出起跑线的瞬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2个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赛车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车质量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一设计是为什么?同学间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合外力有关。 【新课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设问:力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呢?构建物理模型,提出关注的细节。
讲解: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国际单位是1N=1kg、m/s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上节探究的a与F、m关系,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
3、对该定律的特性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才会有进一步认识。
六大特性:
①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 GB3
②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决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 GB3
③瞬时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4 GB3
④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5 GB3
⑤独立性(物体的各个力都能产生独立的,= 6 GB3
⑥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立)。提问: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表达式F=ma的六大性质结合形象例子进行探讨。
根据学生的提出的相关特性的疑问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尝试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相关特性的疑问。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进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本质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这对牛顿定律的解题或是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4、做题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题思路,授予学生解题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或是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③根据公式并结合题给条件(注意发现挖掘隐含条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 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课堂训练P104习题1、2、3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步骤,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5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选种子的药水原来是盐水!学生顿悟。紧接着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能力。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8g=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不纸上谈兵,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细腻、得法。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思维。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重点研习“计算”这个步骤,而略讲“称量”“配制”“装瓶、贴签”几步。重难点突破措施得力。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总结形式新颖。
点评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枯燥的计算演绎成学生的实验、生活体验,用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点拨思维、训练方法,既丰富了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化学意义,又做到了讲练结合、落实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是一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好课。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中心学校陈光荣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6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四、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 F
SHAPE MERGEFORMAT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8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 ,代入数据可得a=1 m/s2,2 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 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 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1: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2】 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学生讨论解答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20 m/s,末速度为零,根据a= 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1 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1 000 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 =1 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生: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如图4-3-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图4-3-1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问题与练习、
[课外训练]
1、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3、一个物体正以5 m/s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西、大小为3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2 s末物体的速度、
4、如图4-3-2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上用两个量程为20 N、完全相同的弹簧秤甲和乙系住一个质量1 kg的物块、在水平地面上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10 N、当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 N、这时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图4-3-2
A、2 m/s2 B、4 m/s2
C、6 m/s2 D、8 m/s2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雨滴的受力情况,发现雨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不变,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体的加速度a= 应该逐渐变小最终为零,此时雨滴的速度最大,以后雨滴做匀速运动、
2、答案:D
3、分析与解答:由于物体受到恒定外力是向西的,因此产生恒定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向西的,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物体应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 m/s2=0、6 m/s2
由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可知:2 s末物体速度为
v2=v0-at=(5-0、6×2) m/s=3、8 m/s
方向向东、
4、解析:因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量成正比,当弹簧秤甲的示数由10 N变为8 N时,其形变量减少,则弹簧秤乙的形变量一定增大,且甲、乙两弹簧秤形变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所以,弹簧秤乙的示数应为12 N、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为F=T乙-T甲=12 N-8 N=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 m/s2=4 m/s2、
答案:B
说明:无论题中的弹簧秤原来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其结果相同、同学们可自行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假设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牛顿第二定律
内 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 F=ma
说 明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活动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过程、
探究过程: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书籍 介绍相关书籍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文章主题和内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文章进行点评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2-27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02-25
高中功率的教案11-06
高中教案项链06-12
高中舞蹈教案03-21
高中教案模板04-11
高中劝学教案04-01
高中足球课教案11-2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