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沉浮

时间:2024-01-08 13:14: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沉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1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鸡蛋沉浮的秘密。

  2.探究改变水中的浓度后,鸡蛋沉浮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子剪去颈部(安全考虑用透明胶包好)。

  2.鲜鸡蛋、吸管、小勺、小盘子、水彩笔盐、糖若干。

  3.观察记录表

  4.《死海》的`视频和图片。

  5.场地:将幼儿分五组。

  活动过程

  导入:直观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鸡蛋,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出示鸡蛋,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物品。

  桌面上分别摆放1、2、3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相同的水,清水、糖水、盐水。

  二、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分别将鸡蛋放入1、2、3号杯子里面。请幼儿仔细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3个杯子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会区别盐与糖。

  师:你们知道杯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请你找一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感官:看、尝发现盐与糖的区别。

  1.教师提问:是不是只要加了盐的水,鸡蛋就会浮起来呢?

  幼:引导幼儿讨论加多少盐鸡蛋会浮起来?

  三、体验探究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并进行操作纪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记录表的使用要求。

  (1)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2)鸡蛋是生的,注意不要弄破了。

  (3)舀盐时,盐要舀满每勺盐基本一致。

  (4)搅动时,不要把水弄洒,直到盐完全融化。

  (5)分组进行,每组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小小操作员和小小记录员。

  2.请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如:鸡蛋破了)

  3.分享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了几勺盐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小结:盐放的越多,水的浓度就越高,鸡蛋就会浮起来。

  四、观看《死海》的视频,讨论人在死海中能漂浮的原因?

  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请你们操作怎样让鸡蛋沉下去?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吧!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2

  活动背景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过程与指导

  一、在幼儿园里收集5种东西放在塑料袋里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二、假设沉沉浮浮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三、验证假设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不是的,捏成小船的样子就浮上来了。(我来试试)啊,浮起来的。擦掉问号……不行,它也是沉下去的……

  老师(小结):其实啊,有的东西在水里,这个样子是沉在水里的,那个样子就浮上水面了。比如…。铁和船……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四、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3、说说自己的实验,并展示自己的记录。

  ——其间,老师不断总结。如:××泡沫板原来是浮起来的,在它上面加了鹅卵石它就沉下去了……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老师:拿一个纸盘,(放在水面)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我拿一块橡皮泥帮忙(把一块小的橡皮泥放在纸盘里,纸盘没有沉)它沉了吗?怎么回事?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老师:(轻轻地重复,以反问的语气,引发孩子对这句话准确性的质疑)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重音放在“盘子"两个字上),.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4、比较熟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习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平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习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习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应该说“沉沉浮浮"是一节传统常识课,但此次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的素质、教育艺术让观摩者赞叹,幼儿身上洋溢出的良好科学素养同样让观摩者感到欣喜。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4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5、大班科学优质课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流程: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四、延伸活动: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活动反思: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5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6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相关文章:

《沉浮》大班教案05-20

水果沉浮教案02-10

水果沉浮教案9篇03-18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04-1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7

大班科学教案03-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沉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1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鸡蛋沉浮的秘密。

  2.探究改变水中的浓度后,鸡蛋沉浮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子剪去颈部(安全考虑用透明胶包好)。

  2.鲜鸡蛋、吸管、小勺、小盘子、水彩笔盐、糖若干。

  3.观察记录表

  4.《死海》的`视频和图片。

  5.场地:将幼儿分五组。

  活动过程

  导入:直观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鸡蛋,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出示鸡蛋,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物品。

  桌面上分别摆放1、2、3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相同的水,清水、糖水、盐水。

  二、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分别将鸡蛋放入1、2、3号杯子里面。请幼儿仔细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3个杯子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会区别盐与糖。

  师:你们知道杯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请你找一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感官:看、尝发现盐与糖的区别。

  1.教师提问:是不是只要加了盐的水,鸡蛋就会浮起来呢?

  幼:引导幼儿讨论加多少盐鸡蛋会浮起来?

  三、体验探究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并进行操作纪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记录表的使用要求。

  (1)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2)鸡蛋是生的,注意不要弄破了。

  (3)舀盐时,盐要舀满每勺盐基本一致。

  (4)搅动时,不要把水弄洒,直到盐完全融化。

  (5)分组进行,每组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小小操作员和小小记录员。

  2.请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如:鸡蛋破了)

  3.分享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了几勺盐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小结:盐放的越多,水的浓度就越高,鸡蛋就会浮起来。

  四、观看《死海》的视频,讨论人在死海中能漂浮的原因?

  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请你们操作怎样让鸡蛋沉下去?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吧!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2

  活动背景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过程与指导

  一、在幼儿园里收集5种东西放在塑料袋里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二、假设沉沉浮浮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三、验证假设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不是的,捏成小船的样子就浮上来了。(我来试试)啊,浮起来的。擦掉问号……不行,它也是沉下去的……

  老师(小结):其实啊,有的东西在水里,这个样子是沉在水里的,那个样子就浮上水面了。比如…。铁和船……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四、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3、说说自己的实验,并展示自己的记录。

  ——其间,老师不断总结。如:××泡沫板原来是浮起来的,在它上面加了鹅卵石它就沉下去了……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老师:拿一个纸盘,(放在水面)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我拿一块橡皮泥帮忙(把一块小的橡皮泥放在纸盘里,纸盘没有沉)它沉了吗?怎么回事?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老师:(轻轻地重复,以反问的语气,引发孩子对这句话准确性的质疑)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重音放在“盘子"两个字上),.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4、比较熟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习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平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习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习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应该说“沉沉浮浮"是一节传统常识课,但此次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的素质、教育艺术让观摩者赞叹,幼儿身上洋溢出的良好科学素养同样让观摩者感到欣喜。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4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5、大班科学优质课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流程: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四、延伸活动: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活动反思: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5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6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