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

时间:2024-01-19 07:04:14 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1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空气的组成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事物的曲折的认知过程,认识到科学发现是经过艰难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养从前人经验中获得知识、方法和经验教训的兴趣和愿望,体会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仪器、药品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


情境: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知道 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大家说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小结:(板书)


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问题: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过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发言:


1. 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议论: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重走科学路,空探究气组成的历史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问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锡在研究空气,并且在十二天之内就研究成功了呢?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 认识 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科学家功绩实验和现象你的结论伽利略(意大利)利用气泵使一个玻璃球灌足了空气,然后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开,发现玻璃球变轻了。托里拆利(伽利略的学生)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银,让开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装了一半水银的玻璃容器中,水银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梅猷(英国)1674年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个玻璃钟罩扣住蜡烛和水面。发现蜡烛在燃烧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水面之上还存在一个大的空间。将一只白鼠装进另一个同样的装置内。发现随着白鼠呼吸时间的增长,水面在逐渐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把燃着的蜡烛和白鼠同时装进这样的装置内。现象:卢瑟福1772年把老鼠放在密闭器皿里,等到老鼠被闷死以后,再用氢氧化钾溶液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接着他又在老鼠已经不能生存的那种空气里放进一支点燃的蜡烛,发现它仍能继续燃烧片刻;等到蜡烛熄灭后,又放进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在密闭器皿中用燃烧白磷的方法将空气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气体完全不能维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舍勒(瑞典)1773年把硝酸钾放在曲颈甑中,曲颈甑的出口与一个膀胱做的气球相连。将曲颈甑放在炉火中加热,气球真的被一种气体充满了。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气体中,气体燃烧得更猛烈了,放出耀眼的火光。将硝酸银、硝酸汞、氧氧化x软锰矿(二氧化锰)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得到了同样的现象。普里斯特利1774年用聚焦的太阳光来加热红色的氧氧化x气体产生,把点燃的干木条放入这种气体中,木条燃烧放出刺眼的光,老鼠放入这种气体中,老鼠过得非常舒服。他吸过这种气体以后,身心一直觉得非常舒畅。

讲解:同学们对科学家的研究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并从科学家的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分别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了什么,以及科学史对他们的评价。


投影:如表2


观看投影,对比自己与科学家的结论。



表2


科学家科学家的结论功绩给我们的启示伽利略空气是有重量的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是一种物质。物质是有质量和压力的。托里拆利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压力梅猷玻璃钟罩内的物体X同时被烛火燃烧和白鼠呼吸所消耗。证明空气的作用是助燃和助呼吸。对比实验方法、空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卢瑟福空气中助燃的成分很难完全除尽。把剩余的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称为“浊气”发现氮气能将空气中氧气完全除去的物质是白磷。舍勒称助燃的气体为“火空气”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遗憾!他们二人都是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绝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普里斯特利他告诉拉瓦锡发现和制得了一种助燃和助呼吸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助燃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拉瓦锡在大气(指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指气体)都可以呼吸,只有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才是合乎卫生的(指氧气可供呼吸),另一部分空气不能维持生命和助燃。认为他和舍勒、普里斯特利制得的气体是一种新化学元素,在1777年定名为oxygene。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


问题:我们回顾了空气探索的艰难。现在请大家想想拉瓦锡比其他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探索空气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小结:(板书)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鼓劲:同学们是否想自己亲自来探索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情境: 设计实验


1、证明空气的存在;2、确定空气的组成。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若需其他仪器和药品,请提出)



发言:拉瓦锡的高明在于做了一个逆向实验,证明了氧化x分解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还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所有了发现,而且测定了准确组成——氧气占空气大约1/5。(教师:也就是说其他人所进行的测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锡进行的是定量的测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发言:拉瓦锡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气“只有一种气体”组成,不相信燃素学说,这应该是探索空气中最艰难的。(教师:也就是说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研究的关键)


分小组讨论方案:



1、塑料瓶口上套气球,捏塑料瓶,气球鼓


2、试管连接单孔塞和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试管,水槽中有气泡。


3、团一个纸团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纸不湿



梅猷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仪器,并组装。



卢瑟福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白磷作为将氧气消耗完全的药品,但教师没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组有不同的选择。


实验:检验自己的设计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


学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


问题:1、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


2、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3、实验中空气表现出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作业2:设计实验研究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并推测氮气和氧气的性质,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得出用途。


作业3:科学家们发现土卫六与40亿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土卫六也拥有大气,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怎样研究土卫六的大气?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


1. 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化学教案2

  目的要求 :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学过程 :

  引入 :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

  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xx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 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小结 :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练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

  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 :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2、注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注意了结合练习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

化学教案3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化合物酸

  碱

  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或投影]: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NaOH=Na++OH-NaCl=Na++Cl-

  [学生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给酸、碱、盐下定义

  [讲解]: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转折]: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板书或投影]:2.酸、碱、盐是电解质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学生归纳]: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酸:………H2SO4=2H++SO42-

  电解质碱:………Ba(OH)2=Ba2++2OH-离子正负电荷守恒

  化合物盐:………Al2(SO4)3=2Al3++3SO42-

  …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酸、碱、盐是电解质

  [形成性检测]:

  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HF=H++F-C.HI=H++I-D.Na2CO3=Na++CO32-

  [结束语]: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参看P40“知识点击”部分,也可以通过在Internet网在“googl”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

  [布置作业]:上网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等资料,写一个800字的小论文

化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化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学教案6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同学们阅读P139至P140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

  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改变世界的气候,引起多种自然灾害大区域频发;

  ⑤氟氢烃类物质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使人类及动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

  征对大气污染的类型和原因,请提出治理方案。

  5.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人必须依靠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吸20000次,平均吸放15kg空气,其质量大约相当于每天所需食物及饮水质量的10倍。有报导指出,人可以几天不喝水,不吃东西,但不能几分钟不呼吸。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有少量通过接触和刺激体表进入人体。人体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咽部、喉头、气管、支气管后进入肺泡,并在肺泡上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通过肺泡毛细管时,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含氧的血液被输送到人体各部分,供人体组织和细胞新陈代谢用。如果生活在烟雾迷漫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就会溶于体液或沉积有肺泡上,轻者会使上呼吸道受到刺激而有不适感,重者会引起疾病,使呼吸道和肺功能损害,引起病变。

  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再是运用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治理大气污染,适当扩大城市、城镇绿化面积,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还要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和预报,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可靠的参数。

  介绍大气污染的危害:

  作业:P143一

  P144二、三、四

  第二课时

  课本中的角色扮演。

  小结:

  四、水污染

  1.水污染的'含义

  使水和水体的物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叫做水污染。

  2.水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污水的排放;②生活污水的排放;③垃圾液的渗漏;④化肥、农药、合成洗涤剂的滥用。

  3.水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对渔业等水产业、工业、农业、畜牧业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4.水污染的治理

  对水污染的治理,要采取污水先净化后排放,以有机肥代替化肥,不使用含磷洗涤剂、注意农药的使用等措施。

  五、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的含义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化学反应,以及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能分解某些污染物,因此,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净化能力。土壤中污染物的积累和净化是同时进行的。如果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就会引起土壤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的来源

  ①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及危害

  (汞、铅、镉、砷、酚、CN-等)

  ②垃圾及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及其危害

  固体废弃物以日晒雨淋,它们的渗出液中所含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后,会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其中微生物的活动。(蚊、蝇传染病)

  ③化肥、农药的污染及危害

  (磷矿石中有铅、镉等造成土壤污染。

  小结:从80年代起,酸雨、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暖这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使地球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既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同一进程中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会出现。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动力和变化之中,永无止境。

  作业:P145五、六、七

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化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

  3、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什么是化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陈述:同学们一定听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吧,大家还记得点石成金和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下面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两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传说有一根魔棒,用它点一下石头,石头就会变成亮闪闪的黄金,这就是点石成金的传说。

  神笔马良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孩子,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他得到一支笔,用这支笔画出的东西都会变成真的。

  2、小结学生的讲述并导入:这两位同学讲得很好,多么神奇的魔棒与画笔!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魔棒与画笔吗?它们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今天开始学的化学里。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化学世界。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下面请同学设想一个富有创意的愿望,并说出你们的愿望。(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4、承接提问:大家的愿望都这么美好,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多彩。那么,这样美好的愿望我们怎样去实现呢?

  5、画龙点睛:其实很简单,通过化学的方法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题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课题一)

  二、什么是化学

  1、让学生阅读P2第一段。陈述:这段文字列举了一些改变我们生活的例子。请同学们结合实例想一想化学究竟是什么。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2、结合刚才看书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大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这些物质还不断在变化着。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这些物质,例如书本、桌椅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离不开食盐,那么食盐有什么性质?为何对人类那么重要?还有大家常用的小刀,为什么沾了水就会生锈?多数植物为什么会冬季落叶,春季发芽呢?这些问题你们都能找到答案吗?

  3、提出问题:不用急,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大家掌握了化学知识就会知道答案了。那么化学是什么呢?

  4、点明化学的概念:其实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

  5、过渡: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2页的最后一段。

  三、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1、请大家阅读第3页的第1、2两段。

  2、讲述:任何学科,从人类认识它到运用它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化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开始无意识地运用化学到近代人们认识化学,再到现在人们充分地利用化学,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化学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二、化学与人类)

  3.提问:想一想,通过刚才看书,你知道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板书:(1)人类发现和利用火。(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4、陈述:人类在自然的斗争中,发现并利用了火,这就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在认识火的基础了,人类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然后逐渐制造出了铜器、铁器、纸、火药等,于是在以后很漫长的一段时期里,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所以为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认识化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引导:从认识火以后,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发现: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样人类与化学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经过研究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一百多种。那么,这一百多种元素是怎样构成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在英语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但是却能能够组成许许多多的单词,同样这100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也可以组成许多种类的物质,也就形成了丰富的世界。)

  6、设问: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学们结合身边的现实想想,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7、总结本课题内容。

  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化学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初步了解了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化学教案11

  一.立标

  知识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明确初中化学的学习任务

  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

  重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层 次:了解、理解

  二.示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三.解标:

  (一) 导言(自编)

  (二) 概念讲解

  1、 世界是物质的,如笔书桌等。水、火是什么?铁与木为何不一样?铁生锈、水灭火是怎么回事?看起来简单的问题,须得用化学知识才能正确解决,因此要学习化学。

  2、 衣食住行离不开物质,大到宇宙,小到尘埃、微粒,都由什么构成,内部结构怎样,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等,就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3、物质的变化

  水蒸气→水→冰

  铁→液态铁→气态铁

  补充:神水染鲜花、清水变牛奶。

  实验:演示实验一:加热水;实验二:镁带燃烧

  实验三:碾碎胆矾;实验四:加热碱式碳酸铜

  特点:实验一、二未生成新的物质;二、四生成了新的物质。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4、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以蜡烛燃烧为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四.训标(投影显示)

  五.结标:判断两种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六.测标(发放目标测试卡)

  七.评标(互评,自评)

  八.补标(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予以辅导)

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化学教案14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学会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过程,为学生进行定量实验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一.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提问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 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 cV

  阅读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例题1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板书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化学教案15

  第一节 氯气

  [说明] ①浓盐酸一般为12 l/L,密度为1.19g/L,稀盐酸不能发生该反应.

  ②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该反应具有以下特征:

  粉末状固体+液体 气体

  可见宜采用固—液加热制气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实验装置:

  ①气体发生装置

  固一液加热制气装置.首先选择反应容器,由于盐酸必须在反应中保证一定的浓度,所以用量较大,因而宜采用容积较

  大的圆底烧瓶而不宜用大试管;其次,对于添加液体的容器,采用分液漏斗(不用长颈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控制盐酸的用量;对于圆底烧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而且需放上石棉网,以防止圆底烧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圆底烧瓶中液

  体的盛装量,一般以液体占圆底烧瓶球部容积的 ~ 为宜.实验装置如图4-8所示.

  ③气体净化装置

  气体净化装置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装置来除去杂质.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氯气中混有HCl和H2O(g)等杂质,除去氯气中的HCl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图4-9Ⅰ所示);除去氯气中的H2O(g)可用浓硫酸洗气(如图4-9Ⅱ所示)或用干燥的CaCl2.

  ③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必须考虑气体和被排对象(如空气、水)的性质和欲收集气体的.纯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4-10Ⅰ);又因为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如图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气;还可将Cl2直接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④尾气处理装置

  化学实验中,凡是有毒或易燃的尾气,都要进行适当的尾气处理,使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形成安全隐患.对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而除去(如图4-11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Cl2,可采用如图4-12所示的装置.

  实验步骤:“连—检—装—制—集”.

  ①“连”——将所需仪器按图4-12所示的顺序连接.即如图4-12所示,依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仪器,组装成制取气体装置.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没玻璃导管,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玻璃导管内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玻璃导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说明]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在连接装置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热并观察→冷却并观察”三个步骤.

  ③对于气密性不合格的仪器或装置,要查出原因,修复或更换.若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检查气密性.

  ③“装”——装药品或试剂.将装置拆开,分别向B、C、D、F中加入适当的药品或试剂,重新连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加入浓盐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盐酸挥发.

  ④“制”——加热制气.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内加入适量浓盐酸,点燃酒精灯加热,使反应平稳地进行.要通过观察装置C、D中的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并通过控制浓盐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灯来调节反应速率,使反应连续、平稳地发生.

  ⑤“集”——收集气体,当装置E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表示氯气已收集满,可更换集气瓶继续收集,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要盖严,瓶口朝上放置.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当装置C、D中无气泡冒出时,将装置F中的玻璃导管取出,装置B、C中的氯气可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除去,装置D中的氯气可用空气将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说明] ①当实验室没有MnO2时,可用MnO4和浓HCl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4+“HCl(浓)=2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较剧烈,需将浓盐酸缓缓地滴到MnO4固体上,不需加热.

  当实验室没有浓盐酸时,可用NaCl和浓H2SO4替代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2NaCl+3H2SO4 2NaHSO4+MnSO4+2H2O+Cl2↑

  ②盐酸和MnO2反应时,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表现还原性的标志是-1价的Cl--变成了。价的Cl2而如何判断酸在某些反应中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是否表现出酸性呢?主要标志是生成物中有无酸根离子.若有酸根离子就说明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表现出酸性,如:

  au+2H2SO4(浓) CuSO4+SO2↑+2H2O 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现出还原性,又表现出酸性.

  ③验满方法:a.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斌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b.也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思维拓展

  1.怎样根据反应原理设计气体发生装置?试举例说明.

  点拨 固体+固体 气体(实验室制取氧气);

  块状固体+液体→气体(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

  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

  2.工业上如何制Cl2?

  点拨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Cl2:

  2NaCl+2H2O 2NaOH+H2↑+Cl2↑

  例如: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来制取氯气,主要操作有:

  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

  ③用药匙向蒸馏烧瓶中加入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并将导气管放人集气瓶中;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在蒸馏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连接好导气管.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

  答案:②①⑤④③

【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12-29

高中化学教案09-29

初三化学教案08-29

高一化学教案02-14

高中化学教案15篇11-04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2-10

高中化学教案(15篇)02-14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2-28

高中化学教案(汇编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