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4篇(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达到整理资料的两项要求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的途径的落实,按主题分类的`指导。
教学准备:
1、提前分组,落实搜集资料的途径。
2、请组长填写表格。(表格见后面)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故事或歌谣。
4、歌谣文字稿、一份小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你们看有的神鸟,有的格萨尔王,有的冬不拉,有的火把节,有的刘三姐。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
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
(1)组长将填写表格利用投影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
(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图书馆
上网读物
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优秀小报。
(出示老师找的歌谣,让学生读一读,出示教师准备的一份小报请同学参看。)
编写故事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2、懂得续写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3、故事内容具体,有故事情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神鸟”给可汗讲了三个小故事,什么内容,都是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呢?
3、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
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
1、同桌互相说说(故事中角色是谁?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请2-3名说说
3、评议:哪些材料选的好,为什么?
4、小结: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不能与课文内容脱节。怎样保持一致呢?
要点:(1)歌颂小动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被主人误解错杀了。
(3)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三、内容具体,情节感人
1、出示例段,请大家修改
2、看来,要使故事情节感人就要有具体内容。
要点:(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
(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
四、写出作文,互相评改
1、学生自己写文2、读文,学生评议。(按习作讨论平台中的三个问题评议)
2、修改作文,抄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点击小阅读,补充两则小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