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实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学习重点: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1、了解作者:[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文体介绍:科学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4、给加点字注音:
媲美()膨胀()挑衅()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啮齿()苔藓()迁徙()繁衍()笃信()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2)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6)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7)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6、通读课文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7、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8、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对旅鼠之谜有几种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3、这几种猜测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还有什么疑问呢?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诱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热情,把情感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引导小学生唤起自身的体验,把课内语文实践获得的知识、方法、经验迁移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幕” 、“临”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产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CAI课件或多幅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上网收集北京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谈话激情
1.谈话:孩子们,我们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美丽的北京”)
2.谈话过渡,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其实啊,夜晚的北京也是很美的。有位细心的阿姨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北京美丽的夜景描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2课。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一开始上课,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播放北京名胜古迹课件或展示图片,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开课,激发师生互动,通过对已学内容的复习唤起学生的情感基础,使学生产生向往的积极心态。这样的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篇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不认识的字立刻请教拼音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在初读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语言。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教师: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你们认识了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一张一张地摆在桌面上,把自己认识的生字读给旁边的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伙伴合作学习法学习生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谁愿意把自己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请小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大家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不带拼音的生字。
教师:去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会读的小朋友请大声地读出来;(教师指读几个生字)不会读的小朋友也跟着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学生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北京夜景的美丽,指导赏读
1.教师过渡:真棒!看来小朋友们个个是识字大王。老师相信,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夜晚的北京的?
2.学生默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每一节用一句话说说主要意思。
4.交流反馈,集体评议。(预设答案:①每当夜幕降临,内镜就亮起来了。②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四周很美。③写环形路美。④写王府井真美。⑤写故宫真美。)学生任意讲,一句两句皆可。
5.播放课件(或挂图)“不夜城──北京”。教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北京的夜景吧!(看课件(或挂图):“不夜城--北京” )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融声、光、色彩为一体的有关北京夜景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够很投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6.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课文,你觉得写得优美的地方,就用横线画下来,边画边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声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哪部分精彩就欣赏哪部分,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然、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你能把自己觉得写得优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吗?
7.相机欣赏有关课件(或挂图),指导感悟、赏读以下好词佳句。
看课件(或挂图):长安街新夜景及词语、句子。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
教师:瞧,这就是夜晚的长安街。每当夜幕降临,长安街两旁漂亮的路灯把这十里长街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川流不息的汽车闪烁着点点灯光,使长安街像银河……(学生接读:从天而降。)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话读得很美呢?(指名读)
(2)教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银河正从天而降呢!
(3)教师和学生比赛读句子。
(4)女孩子来读一下。大家一起读。(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发其丰富的联想,通过观看课件、老师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夜晚长安街的美景,激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学生便被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5)过渡:还有比这更美的地方吗?
看课件:
天安门城楼及词语(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句子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教师引读:我们来看,在灯光的照射下,天安门城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齐读: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2)谁想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3)教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这句话读懂了。
(4)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5)过渡: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
课件出示:立交桥、句子。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教师:多美的立交桥呀!谁能够读得让大家感受到立交桥很美呢?(指名读)
(2)教师:“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么说?【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我会说: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道道彩虹。
(好似、就像、好比、好像)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 ──────—。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美读的同时注重语文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意思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自由练说,感受夜晚北京的立交桥的“美”。
(3)过渡:是啊!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生接读:道道彩虹)。
(4)你还觉得哪个地方最美,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
“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5)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学读: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生接读: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6)让我们再美美地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测读,组词。
2.指导记忆方法
①形近字记忆法
夺( )雄( )里( )勾( )
奇( )谁( )单( )句( )
②熟字加偏旁部首法
分 十 扌 → 扮 乐 十 火 → 烁 吕 十 宀 → 宫
皇 十 火 → 煌 韦 十 亻 → 伟 付 十 广 → 府
③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淘气的春风娃娃对着云儿使劲儿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争论起来。下面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让我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读后进行鼓励性评价)谁来说说它们争论的原因?(它们为春雨的色彩而争论)教师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书。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点:
⑴ 请同学们看屏幕,说说春雨的特点是什么?(小而密)
⑵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春雨的特点,练习朗读。
请同学读,读后评价。
⑶ 听老师读,“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选择正确的读法。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抓住“争论”一词,结合下文来学习体会其含义:
⑴ 咦,小鸟们在干什么?请你在书中找到小鸟们的对话,自己读一读。
⑵ 你喜欢哪只小鸟?把它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教师板书:
小白鸽无色的
小燕子绿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红色的
小黄莺黄色的
⑶ 请你在小组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读一读。
⑷ 请小组内的同学们分角色戴上头饰,汇报朗读。
⑸ 小鸟们对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认为自己说的对,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你们觉得刚才那组同学读得怎样?
⑹ 请你感悟当时小鸟们的心情,读出小鸟们争论时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辅助朗读。
⑺ 再请一组同学戴上头饰加上动作,汇报朗读。
⑻ 请同学说一说“争论”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⑼ 听了它们的争论,不知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
⑽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请同学到屏幕前点击电脑,讲明理由。
(如,学生认为小白鸽说的对,可根据生活经验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黄莺为什么会认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点拨。
3、小雨不停地下,小鸟们的争论引来了其它的鸟儿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屏幕上出现学生常见的鸟类,如:孔雀、啄木鸟、仙鹤、大雁等。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鸟类说说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
4、春雨不停地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是怎样说的:
⑴ 放录音,听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⑵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⑶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
⑷ 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三、选择性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的色彩。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正确回答课后问题,知道鹅的特点。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认识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鹅浮水的幻灯片,一段优美的音乐。
2、生字、词卡。
3、学习古诗的四步方法的卡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认识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一)、上课之前,我们选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1、"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2、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描写鹅的古诗(揭开题目)跟我读。
3、鹅字什么结构?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鸟字旁的字?读三遍。
4、小朋友见过鹅吗?说说你见过的鹅什么样儿?
5、老师这儿啊,也有一只可爱的鹅(开幻灯)瞧,碧绿的湖面上游过来一只美丽的白鹅,小朋友喜欢吗?它的哪儿让你特别喜欢?
6、谁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这只鹅的嘴巴、脖子、身子和脚分别是怎样的?
7、再看看,这只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现在,李老师想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一千多年以前,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叫骆宾王,一天,他和伙伴们正在湖边玩耍,忽然,他看见一团雪白雪白的东西漂浮在湖面上,再仔细一看,啊,原来,竟是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正欢叫着向他游过来,这使他非常惊喜,立刻指着鹅作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朋友说,写得好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流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首先就要读准字音。(示卡:读准字音)跟我读。
2、打开书,完成两个要求:①小声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②用"__"勾出生字,并读准。(关幻灯)
3、首先检查生字是否读准。(示卡抽读)
4、再检查难读的词语。红掌、清波、绿水、曲项。
5、检查读课文①课文共有几句话?②请两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大家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注意:fu浮,不要读hu)
6、齐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我们要逐词逐句地来看,小诗人是怎样描写大白鹅的,也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跟我读。(示卡:理解词句)
(一)、(开幻灯)谁来读第一行。
1、当小诗人看见这只美丽的白鹅,赶紧告诉他的小伙伴"鹅、鹅、鹅",他为什么要连说三次呢?说明他看这样可爱的白鹅,心里怎么样?(高兴、激动、惊喜)
2、那么谁能把这种高兴、惊喜的语气读出来?
3、我们一起来试一次。
(二)那么这只鹅在干什么呢?一起读第二行。
1、"项"指鹅的哪儿?脖子怎么样?那么"曲项"什么意思?
2、鹅弯曲着脖子在干什么呢?(看幻灯回答)
①"向"什么意思?
②"歌"又指鹅在干什么?(大叫)
③为什么小诗人要把白鹅的叫声听成在唱歌,说明他觉得白鹅的叫声怎么样?(因为他喜欢白鹅,所以连它的叫声也觉得动听,象唱歌一样。)
④谁能连起来说"曲项向天歌"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小朋友看,这只白鹅张着大嘴巴,头戴漂亮的红帽子,身穿雪白的`礼服,像不像歌唱家正在演唱?那么谁能把白鹅昂首高唱、得意洋洋的样子读出来?全班读。再把前两行连起来读。
㈢过渡,白鹅昂首歌唱的样子十分可爱,然而它在碧波中浮游的姿态却更加的优美。请女同学读第三行,男同学读第四行。
1、这儿有一个生字,谁会读?(毛)它和前边学的哪一个字相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读三遍。
2、这里的"白毛"指什么?(长着白色羽毛的鹅)
3、"浮绿水"是说鹅在干什么?
4、谁能连起来说"白毛浮绿水"什么意思?(雪白的鹅在绿色的水面游动)
5、那么鹅怎样游水呢,读第四行。
①小朋友都知道小船靠浆划水前进,鹅怎样游水?
②脚掌什么颜色?"红"是个生字,读三次,组词。
③"拨"又是指脚掌怎么样?
④谁能学一学鹅划水的动作?
⑤"清波"强调水怎么样?(示卡"清")读。
⑥谁能连起来说"红掌拨清波"什么意思?(红色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
6、指导读:小朋友看,白鹅轻盈地飘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象浆一样轻轻地划动着,美吗? 我们就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把这两行朗读一下。 ①先听老师读;②哪两个字语气比较重;③小朋友试一次。
四、明白诗意:刚才,我们弄懂了每一行诗的意思,现在,我们要从头到尾连起来看一看整首诗的意思。也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示卡:三明白诗意)
1、读全诗。
2、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同桌讨论再说,第一个要引导)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你觉得它的哪些地方特别美?(形态美、声音美、动作美)
4、刚才,大家用了这么多话才把白鹅的美说出来,现在,请小朋友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
小诗人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一幅美妙的白鹅游水图,而且写得有声有色。
5、请小朋友找一找,诗中哪一行写出了声音,写出了什么声音?(第二行)
6、诗中都描写了哪些颜色?(红、白、绿)
7、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幅图画,(放音乐):蓝蓝的天空下,一只雪白的鹅飘浮在湖面上,它自由自在地游着,红色的脚掌在轻轻地滑动,一会儿它昂起头快乐地歌唱,一会儿又低下头欣赏自己美丽的影子。
8、有什么感受?
五、感情读背。过渡;这样美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表达呢?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最后一步。(示卡:感情读背)
六、感情读背。
1、读古诗和一般课文不同,要稍慢一些,字吐清楚,划竖线的地方注意停顿。先听老师读,我们比一比,好吗?
2、小朋友读。
3、谁愿意单独上来读;(戴个帽子)
4、小朋友能不能不看黑板把这首诗背下来?(把黑板上的诗遮住)同桌互相背。
5、全体起立,现在,你就是小诗人骆宾王,你手指鹅该怎样读?
6、小结:今天,老师教给小朋友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第一,读准字音,第二,理解词句,第三,明白了整首诗的意思,第四,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今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它古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会读课文。
(一)、谈话导课:
1、卡片出示“话”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用这个字组词吗?能够用数量词跟它组词吗?
2、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听一句好呢?还是听半句好?
3、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听话只喜欢听半句的小朋友,大家有兴趣吗?
板书:只听半句,学习生字“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无、半、及、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小节。
2、同桌按小节互读互听,互相提示并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目的:用读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小节的概念是否理解正确,培养学生互相听读、互相纠错的'能力。)
3、反馈:
(1)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能够带领大家读一遍吗?
(2)能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个字的句子并带大家读一遍吗?
(3)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应该怎样写呢?
(4)检查全部生字的认读情况:
A、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拿一个。
B、小游戏:生字宝宝很淘气,趁同学们不注意又逃回了课文里,同学们在课文里捉住他们,有信心吗?
C、展示检查学生勾画生字情况。
D、再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
(目的:用汇报的方式反馈学生自读时的识字效果,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主动地识字,把识字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有一定语气(会读)。
1、自由练读课文,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好一节再读下一节。
2、四人小组合作练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最有把握读好的小节读,互相提示、纠正,要读准确、流利。
3、面向全班检查练读情况: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按课文的先后顺序逐一完成)。
4、朗读全文。
(四)、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天上的街市》教案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是20xx年11月2日,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但老师要把时间的指针倒拨回1921年,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黑暗的,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郭沫若此时正在日本留学,在一个夜晚,诗人来到海边,仰望美丽的星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以《天上的街市》为题将这种理想写了下来。
这节课,让我们面对灿烂星空,随同诗人走进充满浪漫色彩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生读课题)
二、 范读引领 整体感知。
配乐 视频朗诵
同学们听老师朗诵诗歌,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描述下来吗?
出示全文
指名回答
三、 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这首诗虽然语句通俗易懂,但是我们深入进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和揣摩.
1. 现在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一小节。
2. 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能不能读一读
3.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这么美呢?再读第一小节。
1、 自由读第一小节,想一想: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作者把地上的街灯比作天上的明星,又把天上的明星比作街灯,这种修辞方法叫互喻。
3、“街灯”和“明星”两个不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无数 明亮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叫联想。
举出几个联想的事例
(1) 我们看到雨后的彩虹、、、、、、
(2) 我们见到慈祥的老师、、、、、、
(3) “秋风”吹来我们会想到、、、、、
这些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我们以后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到习作之中。
4、“街灯”和“明星”是两个静的事物,读到现在你觉得在诗人笔下它们还是静止的吗?诗人是怎样赋予他们动感的呢?(借助动词),你能找到第一小节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5、夜幕降临,街灯异彩纷呈,而此时,夜空中的'星星也现出了美丽的容颜,我们再来读一下这小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6、现在让我们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来到天上的街市。
自由读2、3、4小节。
说一说:诗人在天上的街市都看到了什么?
陈列着珍奇的物品
自由自在生活的牛郎、织女。
7、指名读第二小节,从这一小节中,你感觉天上的街市怎么样?
美丽 、富庶
哪些词语写出了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
美丽的街市 陈列的一些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们知道作者生活中的街市是怎样的吗?
这首诗写于1921年,国内正是军阀混战时期,街上随时都有大批军队和伤兵经过,很少有人在街上闲游。由于战争不断,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难以维持温饱。
萧条 贫穷
生活在战争、贫穷中的人们,多么希望能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呀!
谁能试着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
8、诗人不仅想到了街市陈列的珍奇物品,而且还想到了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再读3、4小节。
根据提纲,回答下列问题:
(1)看一看:作者理想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
骑着牛儿来往 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2)说一说: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分隔在天河两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3)为什么把牛郎、织女的天上生活写得如此美好?作者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天上的街市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9、文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多次,你能找到它吗?还有一个非常相近的词语,谁来说一说?
再次读2、3、4 小节想一想:这些词语能表明什么?同桌讨论.
这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了作者坚信理想世界是一定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谁能读一读2、3、4小节,注意读出这种肯定的语气。
10、作者为什么把想象中的生活写得这么美好,为什么不写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呢?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
在现实中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希望在想象中得到满足。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饿中,她第一次擦燃火柴,想到了、、、
想象就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四、 美读诗歌 积累语言
当年诗人想象的美好世界已经实现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之中,我们齐读《天上的街市》
五、激情总结 推荐阅读
愉快的四十分钟,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诗情画意。同学们,让诗歌在我们的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让我们尽情的热爱诗歌吧!
我们今天学习了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写诗歌,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也来试一试,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可是是完整的一首诗歌,也可以是一小节。
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诗人,期待欣赏你们的作品
在临别之际,老师还想送给大家一首诗歌;《再别康桥》
【教学总结】
第一次讲诗歌,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认为诗歌是难的,自己驾驭不了诗歌。接到这个题目是在11月23日下午了,一个周的雕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否定,思路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我在疑惑中反复着,总感觉有些走不出迷津!比如:围绕着目标引领主题的要求,我确立了目标,但是,在落实时,我发现“体会本文写作手法”在落实时用时很短,大约两分钟就结束了。因为我们在前面学过联想,所以我仅仅给学生出示了定义,又结合课堂中曲勇凯讲出来的联想,强调了各自的特点,便过去了。不像以前,自己一下子就能将思路清楚地裸备出来。讲了两遍不同的教案,总感觉那不是自己的思路。有些说不出的难受难以排解!
我要重点突出课题研究中语文课堂朗读指导,所以抓住自由读,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听读注意读准节奏、品读时注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重读、结合背景明确作者情感后再读体会。与第三节课再次修改,第四节课讲课。
讲完了《天上的街市》,自我感觉引导时没有废话,引导的还可以,但也有不足,总觉得在引导生读“定然”时,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朗读诗歌的效果。
不足:自己讲本课前已经讲了两遍,但这三次教案次次不同,自己有些紧张,所以在讲课时总是想低头看看教案,下句话是什么?事实上,对于思路,我是很熟练的,但是对于过渡语,我是需要特意记住的,所以发现自己在课堂过渡语环节是需要加强的
在第三次备课中,我总感觉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联想与想象的出示位置不同对落实一堂课的目标有何不同?我认为都是落实课堂目标,首先引导生体会本课写作手法是可以的,这样直接让学生在课文开端就清晰掌握了本课重点。听完赵老师的点评,我马上明白了:原来文章的写法出示位置不同,是因为老师要巧妙地结合实例解决知识点,而不是用直白的问题将生硬、抽象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理解,更明确些说就是要尊重学情。
在这次备课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因为我总还是认为每个环节要明确,比如:整体感知结束后,下一个环节要品读赏析。而在语文这个学科中,整体感知和品读赏析是可以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不必僵化为两个环节。
另外,上下环节的过渡不够好。每个环节中,我的课堂过渡语只是用的陈叙句,但在听课中,却并没有给赵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在赵老师点评时,我刚开始有些疑惑,我备课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在讲课时也都表达出来了,怎么会没有过渡?听完赵老师的点评,又得一招:过渡语可以用设问句,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思考缓冲的时间。这是陈述句所没有的优势。整天给学生讲设问句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自己却没有巧妙地运用其中。真是有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感觉!环节处理拖沓,时间安排不够理想,应将《静夜》在课堂处理完。
语文教案 篇7
【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
【—初一语文总结之山市相关成语】,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历历在目: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直接霄汉:直与上天相接。
孤塔耸立: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乌有:全都没有了。
碧瓦飞甍: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总结: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 初二,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技巧分析: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rdquo 初中物理;“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温馨提示:说明方法包括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顿号
【—点:顿号】关于语文中顿号的知识内容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习。
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 初三,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希望上面对顿号的知识内容总结学习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吧。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语素构造
【—初三语文总结之语素构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够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语的语素叫自由语素。不能单独为词的词素叫规范词素。由于汉语是分析语的缘故,这种词素在汉语并不常见。
附加式: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语素跟一个附加成分组合成词。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钳子 夹子 剪子
儿:画儿 棍儿 盖儿 圈儿
头:馒头 石头 后头 甜头 苦头
们: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重叠式:用重复语素的方法组合成词。例如:
妈妈 渐渐 常常 刚刚 慢慢 想想
总结:自由语素两端都可以有停顿,即两端都是自由的,不与别的语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汉语“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语素不是永远自由的,大多数自由语素都能跟别的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此时即不再是自由语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格列佛人物分析
【—之格列佛人物分析】,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格列佛】
他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寻常的鲁滨逊(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
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
总结:格列佛最后航行到一个叫慧?国的地方,那里的主宰者是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欺骗,没有战争,没有陷害,心都是纯净的,善良的,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
【—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练习】,《天上的街市》全诗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他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
(一)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一节中,诗人抓住了街灯和明星的什么共同特点构成比喻?
2.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诗人为什么要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总结: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