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0 08:39: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大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附近、不知不觉”等词语。

  2 读懂课文,在充分朗读中体会护理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

  3 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想象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注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划出描写狐狸妈妈言行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狐狸妈妈这样做的原因,感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歌颂母爱的故事或诗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会认本课生字。

  2 读懂课文,感悟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歌颂“母爱”的故事或诗歌,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1 学生交流资料。

  2 学生提到或是引导《游子吟》一诗。

  结合图,读读诗。

  想象诗中是怎样写母亲对孩子的爱?

  读一读,背一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有关“母爱”的.文章。板书课题《**的葡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本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2 知名度课文,检查生字认识情况。

  3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 仔细读课文,将课文读懂读顺。

  2 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3 哪些地方体现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爱,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狐狸**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4 师。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细读课文,深入感悟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2 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今天,我们来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细读、深思、再悟。

  1 带着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细读课文。

  “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从哪儿来的?”

  结合上下文,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推理。(师随即可教学生简单的推理方法)

  2 读最后一段,从小狐狸的言行上,你看出了什么?

  3 此刻,你们心里想些什么?

  三、拓展与延伸

  1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想想,我们给如何回报他们的爱?

  2 读一读《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说说文中冬冬是怎样做的?

  四、复述课文

  在复述中想像狐狸妈妈被猎人赶时的情景。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

  注意“险”、“摘”的右半边的写法。

  六、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4、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

  5、让小英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6、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2次)

  7、谁能读读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指名读。

  从哪看出掌声出乎小英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8、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9、我想对小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10、谁再来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1、小英一定能听懂你的掌声!谢谢你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了!

  【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指名读,评读。

  12、当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板书:感动)(谢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

  13、当小英结束了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又给了她经久不息的掌声,你又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你的演讲太棒了!、、、、、、、)

  14、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得——(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15、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关心呀!)

  16、但是小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17、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投影出示】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儿歌,能够背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创编肢体动作

  3.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做个自信的孩子。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小鸭子》、彩色卡纸、小朋友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带小鸭子入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小鸭子的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鸭子?生答:(从颜色、翅膀、嘴、脚等方面)孩子们说的都很好,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学习儿歌

  师:孩子们,小鸭子看见你们这么聪明能干,想要送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给你们,想听吗?小鸭子说只给坐得端正的好孩子听哦(播放“小鸭子”)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儿歌

  师:小朋友。儿歌好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小鸭子的儿歌呢,大家想学吗?那好,我们和小鸭子一起学习这首儿歌!(板书:小鸭子的大脚丫)认读课题,小鸭子的大脚丫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吧(课件出示儿歌)

  A、老师范读儿歌(会读的孩子跟老师一起读)

  B、生跟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

  2.学习儿歌,并背诵!

  师:小朋友,咱们和小鸭子一起背诵下这首好听的儿歌吧!(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组接力背。单个小朋友

  背、、、、、、、

  3.创编动作

  师:真棒!掌声送给自己吧!小鸭子说想看看你们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背儿歌,你们能做到吗?(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小鸭子忍不住夸奖你们了,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乖孩子呢!

  三.理解儿歌内容

  1.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儿歌

  孩子们,说到小鸭子,老师这儿正好有个故事,想听听吗?师:小鸭子长了一双大大的脚丫。他走起路来,像踩着两只小船一样,一摇一摆的,样子很滑稽。他很怕小朋友们笑话他的大脚丫、笑话他走路的怪样子。在足球场上,小鸭子大大的脚,把一个个球使劲地踢进球门。大家都为它鼓掌,羡慕他有一双大大的脚丫,小鸭子高兴极了。孩子们,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学的儿歌是不是一样的?

  2.提问

  1).儿歌叫什么名字?

  2).儿歌中都有谁啊?

  3).儿歌里发生了什么事?(板书:画大脚丫)

  4).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鸭子的大脚丫还有什么用吗?

  四.活动延伸

  师:小鸭子的大脚丫真有意思,大大的很难看,却能踢球,画画还有游泳,用处大着呢!小朋友,我们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去嘲笑别人的缺点,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谁愿意来把自己的优点说出来让我们学习呢?(记录下孩子们的话,配上照片贴到活动角)

  附儿歌

  小鸭子的大脚丫

  小鸭长着大脚丫,

  小朋友们都笑他。

  足球场上把球进。

  我的大脚有用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学习本文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三、题目解说:

  文题“老翁捕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

  四、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3、学生齐读;4、分小组读。

  六、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3、指名学生翻译;

  4、教师强调翻译。

  七、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点字词

  二、感知课文:1、复述课文中所记叙的故事。2、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三、研读赏析:

  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B、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4、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5、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6、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五、写法探究:说说本文写作上有何特色。1、用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2、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3、熔叙事、说理于一炉。4、简洁的描写与叙事,使故事给人以跌宕之感。

  六、拓展延伸: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绝不能凭外表来判断;2、熟能生巧;3、天才出于勤奋。)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达尔文敢于提问、探索,不断地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花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花?

  2、你们见过的花真多呀!可是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花会有颜色呢?

  3、教师导入: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你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问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达尔文浇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听录音读课文。

  2、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小组内读书,互相帮助。

  4、大家一起读。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小时候的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什么是好奇心很强?

  (2)你们对什么比较好奇,想弄个明白?

  (3)指导感情朗读。

  3、有一次,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花儿为什么是金色的?”、“它的颜色能改变吗?”达尔文是怎样回答的?

  5、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一读课文这一句子。

  6、讨论:达尔文为什么会那么肯定地说?

  7、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表示达尔文都在想什么呢?

  8、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可没有乱说话,他是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可他的想法对吗?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9、学生反馈。

  10、达尔文的想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想法在大胆的,也敢于

  网

  试一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1、从这段话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认识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用下列词语中的任意两个词语口头造句:世界、议论、七嘴八舌、解答、强大、胸有成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巩固认读。

  4、朗读课文。

  5、指导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呢?

  3、再读课文感知。

  三、语文实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

  2、同桌互相指读,检查对方,谁也不准打“电话”。

  3、简单地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学生选两个词语口头造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汉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学生小组内讨论该怎样写好这些汉字。

  3、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4、教师强调、指导。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分析课文。

  思考: (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问: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