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12的因数有哪些呢?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32的全部因数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个()个()个()个()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31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19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9-0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6
(优秀)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7篇07-2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5篇)08-28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5篇)09-08
小学数学教案6篇【优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