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3 08:02: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 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 )想 隐( )秘( )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瞬( )间

  几( )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 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 第二节写 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 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 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 诗中“山”、“海”的 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吗?

  山:

  巍峨、高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

  曲折陡峭、封闭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

  海:

  海纳百川而不言――大度、宽容、谦虚、渊博

  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

  4、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即能体现出文章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范例1: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幻想破灭

  范例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飘来”是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种子”比喻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说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范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

  范例4: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干的心灵 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划分诗的节奏:

  所谓诗,是指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1)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可以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来划分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自由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或停于主谓之间,或停于谓宾之间,或停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灵活性较大。

  如:父亲的/身影,像个/问号,多少年/一直把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

  驮着儿女/走向 明朝……

  2、比较两首诗在写法与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处: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抒发了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心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预感 王家新

  此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包含了作者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

  转瞬把一座座城市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

  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

  听到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1)风 象征了时间飞逝。

  落叶随风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风”象征了什么?“落叶”喻示了什么?

  (2)诗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诗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诗人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预演了整个生命的历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2题。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树在风中向我点头→ 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海 (理想)

  取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序号: 时间: 课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语文教案 篇3

  7、 背影

  【请学新课】

  亲爱的同学,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镜头则堪称是慈父的不朽雕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当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 堂 练 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 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 “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⑸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⑹ 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课 后 练 习

  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 亲

  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

  4、对文中“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应该怎样理解?

  5、同宿舍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

  【助学资料】

  一、本文写作意图

  其一,朱自清的弟弟说:"1923年,大哥(指朱自清--笔者)以他的前妻为主角写了一篇小说,名为《笑的历史》,大意是说旧家庭婆媳关系中缺乏欢乐,笑也难得,父母读后有些误会,大哥察觉后,又写了《背影》一文,感谢二老养育的功劳。"这段史料是朱自清先生的三弟朱自华提供的(见87.4.5《解放日报》),它进一步证实作者写《背影》的动机确有自责,表示歉意的一面。

  其二,作者北上以后,收到父亲的信,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段富有深情的话语更加触动作者的情思,所以"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发出了一声长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长叹,是思念,是悔恨,是歉意,还是兼而有之,从他写好《背影》后的行动也可以找到答案。"大哥(指朱自清)对父母很孝顺,《背影》刚发表,他立刻把书寄回扬州东关街仁丰里家中。我赶紧捧上楼去,先给父亲看。父亲读了以后很高兴,又说给母亲听,细细作了解释,一家人尽释前嫌。"

  二、文学常识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培养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的能力。

  朗读课文,是理解分析课文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一个人语文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有些同学忽视朗读是不足取的。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朗读时要做到清楚连贯,还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① 读音要准确。尤其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对稿不准的字翻查《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② 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朗读时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③ 读出恰当的语气,理解并传达出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感情。④ 括号里的内容一般不读出。

  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条途径。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在阅读时要用“~~~”画出来,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细体味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学习《背景》一文时,在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用的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下面加着重号“·”,然后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7、背影

  【整体感知】

  1、主要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2、“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3、“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最为详细的描写是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

  4、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以至于“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内疚、忏悔。

  【重点难点导学】 1、 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2、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3、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4、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情。

  课 堂 练 习

  一、1、chóuchǘ pánshān tuítáng suǒxiè yíng jí sùsù zhà

  2、(1)得体。 (2)愚蠢不懂事。

  二、⑴动作

  ⑵可以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气氛……

  ⑶年纪大,人又胖,行动不方便 攀、缩、微倾

  ⑷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和关切的心情。

  ⑸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⑹这段文字详写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略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课 后 练 习

  1、 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 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 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4、“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说明“我”已被父亲深深地打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爱。

  5、 说明对父亲的行为的理解和感动。

  6、歌颂父爱的伟大,人间自有真情在。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二、活动准备时间:2~3周

  三、课堂活动

  导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首毕业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记起了我们在刚跨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吧,在课文中,当英子小学毕业时,就是伴着这首骊歌和老师、同学们告别的,一眨眼,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我们也站到了分离的路口。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的最后一次学习活动。既是对初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顾,又是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欢笑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旧日温馨吧。

  活动一:往日重现

  主持人现场采访。

  1.说说你在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校园剧表演: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片断(初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级的那次运动会、九年级的一次考试)。

  3.佳作朗诵:《我的初中生活》、同学小传──《我班的“体育明星”》。

  活动二:今宵难忘

  1.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独唱,还可以挑选一些曲子自己填词唱)。

  2.表演学生自编自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

  3.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其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动三:同一首歌

  1.说句心里话(与任课老师深情话别)。

  2.带着祝福远航(师生临别赠言)。

  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结束本次活动。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学会概说课文。

  3.学会几种说明方法感悟神奇。

  4.使用提示的写作方法写关于纳米技术的小练笔,

  5.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列数字、下定义、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学会概说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说明方法,并学会说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上,我们学到的最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是?(毫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比毫米还小的长度计量单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新奇的纳米技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看它究竟有多么新奇。

  2.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生做笔记)

  (一)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课文朗读。

  量单位 这种大小的物质 纳米自清洁技术 碳纳米管 纳米管储氢气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

  句子:

  纳米技术就是与纳米尺度的微观对象打交道的先进技术。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

  师: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上面的句子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做笔记)

  (二)概说课文:

  根据课文篇章结构概说。

  根据每段意思概说。

  根据“因为……所以……”概说。

  活动二:我会说明

  师:课文在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应用时用了说明几种说明方法,很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在文章中找一找。(不动笔墨不读书)

  1.课文主要用哪些方法让我们知道纳米很小很小?

  例:课文使用了_________方法,让我们知道纳米很小很小。

  品读句子,感受说明方法。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上面哪句话写得更明白形象些?为什么?(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度量单位?

  2. 课文课文使用了_________方法,说明了纳米技术的'应用广泛。

  纳米技术 用 途

  冰箱纳米涂层 杀菌、除臭

  师:举事例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做笔记)

  活动三:我会写作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到很多关于纳米技术的新奇的知识,下面用你手中智慧的笔介绍你所知道的纳米技术。(提笔即是练字时)

  我知道的纳米技术

  开头: 你知道吗?纳米技术是……

  中间:(也能够使用过渡句来叙述纳米技术的使用;能够把学到的说明方法用到文章中。)

  结尾:这就是神奇的纳米技术。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新奇的纳米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列数字、下定义、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还学会了怎样去说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纳米技术必将更多的造福于人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科普说明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了解到一些说明方法,但使用还不够熟练,所以这节课着重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我大胆采用了板块式设计:

  一学:理解字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二学:学习概括课文的水平。根据课文篇章结构概说;根据每段意思概说;根据“因为……所以……”概说。三个话题从三个角度注重学生概括水平。

  三学:学会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用教材教知识。

  四学:把学到的说明方法,使用到写作中,起到巩固与强化的作用。

  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学用水平、知识积累以及水平的训练,以此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