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9 09:39: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世界多美好”谁说的?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水能用“先......后......”说说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4、它怎么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它认为世界美丽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5、滲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指导有感情朗读。

  6、你现在能不看书,为我们的电视配音吗?

  指导背诵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小鸡啄壳很吃力呢?(啄呀啄呀,啄了很久)

  你能读出这种吃力的语气吗?

  4、小鸡看到了什么?

  (1)(出世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2)句种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3)“蓝湛湛”和哪种颜色相同?

  A、(多媒体映示:上面是“蓝湛湛的天空”,下面是淡蓝、蓝、深蓝)

  B、“蓝湛湛”表示什么颜色?

  (4)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绿茵茵的树木看上去怎么样?

  边说边放多媒体课件

  A、和老师发给你们的绒布有什么相同之处?

  B、哪些景物又是绿荫茵的呢?

  (5)多媒体映示:上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下面是一条绿而浑浊的小河)

  A、你认为哪条小河是绿澄澄的?为什么?

  B、学生交流、讨论

  C、还能说说ABB的词吗?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假如你现在是蛋壳中的小鸡,你会怎样说?怎样做?

  6、那么让我们把美丽的景色记下来,看多媒体课件联系背诵。

  7、指导有感情得背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钻出来了!

  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听完后,你感受了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动了什么?

  4、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指导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是呀,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水愿意当当这只小鸡来赞赞这美丽的世界?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有感情地杯背诵课文。

  六、总结

  1、学完课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课文用脑记下来吧!

  齐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黑乎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二、情感态度目标:

  1、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老师想知道在你的心目中小事是什么?大事又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人他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板书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并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可分成几部分?说一下划分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自主学习第一部分(第1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想:读完后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2—5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集体交流,生交流后,师相继加以指点,并指导。

  4、思考:陈蕃书房怎样,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从这你能看出陈蕃是怎样一个人?从画出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5、薛勤的观点又是怎样的?指导朗读他的话,读出反问的语气,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反复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三)、自主学习第三部分(第6段)

  齐读,陈蕃明白了吗?你们也明白了吗?

  四、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完课文,你有何收获或想说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一、朗读课文,深化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小组中复述课文。

  2、指名在班级中复述课文。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含义?(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4、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怎样表达?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指名说。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准确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字形

  1、指名读生字。

  2、对难写的生字交流如何记住。

  3、集体扩词。

  4、独立试写。

  四、口语表达:

  陈蕃和我(可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陈蕃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深思些什么?薛勤的话有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己是怎样做的,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或对自己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不“扫一室”

  ?“扫天下”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七、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分析诗歌形象

  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2.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3.阅读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答案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的视觉形象,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这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探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七、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分析诗歌形象

  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2.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探究: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⑤“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3.阅读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探究: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一歌新生命的诞生。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昌耀这首创作于早期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高度,是他生命与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有力的确认。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⒊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选自《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清女出身于一个下等贵族之家

  《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

  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

  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

  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

  (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

  (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

  (4)冬天雪的描写。

  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

  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

  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作业:

  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 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使用媒体:

  多功能讲台。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展示图画)。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2、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嗔视、叱咤风云、颦蹙、尽态极妍、本色当行浑身解数、变换多姿。

  二、产生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3、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4、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五、当堂训练:

  1、《观舞记》选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献给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国,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员是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所填词的特点。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铃声,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解释词语:

  本色当行、颦蹙、粲然、叱咤风云、嗔视、尽态极妍、惊鸿。

  5、秒笔生花: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高山吗?请以“观海”或“观山”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10-19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