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3 09:58: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大语文观。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⑵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⑴ 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⑵ 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⑵ 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

  (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

  (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络、庭、敝、恋”4个生字,会写“络、箱”等14个字,正确读写“网络、遍布、五湖四海”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用途及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设计好的表格,实物投影仪。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操作,尝试网络各种功能,如下载资料、网上娱乐、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如,什么是“信息”?“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公路”通往哪里?“我家”是怎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

  2.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激起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兴趣。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词,可以查字典,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2.自己想办法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如同桌互读、请人听读、自我练习等。

  3.思考同学们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在文中进行勾画批注。

  检查自读情况

  自选方式来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如,当小老师教认生字词;请好朋友一起轮读课文;解答课前别人或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1.组员搭配上体现互补,每组保证有一名略懂电脑的.同学。

  2.下发表格,要求各小组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入表格,同时,组内人员要分工明确。

  我们小组读懂的网络功能

  我们还知道的网络功能

  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

  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

  1.可由中心发言人将表格放在实物投影上,介绍本组读懂的和课外了解的网络功能,并就不懂的问题请教其他小组。(教师亦可适时参与解答)

  2.可由组员配合,一人读相关段落,一人概括课文所介绍的网络功能;一人详细介绍自己如何了解的网络其他功能,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可由操作计算机较熟练的同学上机,边演示边介绍网络功能,并随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4.教师在各组汇报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指正或进行演示。

  读读写写

  情不自禁 电脑网络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信箱 领悟 盯着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应有尽有 笑眯眯 老鼠 警察 博览

语文教案 篇4

  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又名布袋莲,水葫芦。雨久花科植物。茎短,匍匐枝生新株;叶莲座状簇生,叶柄膨大成气囊有助于叶漂浮水面,叶宽卵形,圆形;总状花序直立,花淡蓝色。生长于静水池塘、湖泊中,植株挺出水面。原产美洲,长江以南诸省已广为种植。全株为高产猪饲料。花大而美,亦可栽培供观赏。

  附1:滇池的水葫芦案例

  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

  20世纪80年代,昆明建成了大观河──滇池──西山的理想水上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从市内乘船游览滇池、西山。但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里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河面和部分滇池的水面,致使这条旅游路线被迫取消,在大观河两岸兴建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废弃或改做其他用途,大观河也改建成地下河。这些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水葫芦造成的生态损失却很难估量。

  附2:为水葫芦正名

  水葫芦,近年来被视作是一种“毒草”,被视为一种污染环境的有害生物,困扰着我国绝大多数的`南方城市。人们为如何消除它的危害而伤透了脑筋。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俗称水葫芦等。它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高约0.3米,在深绿色的叶下,有一个直立的椭圆形中空的葫芦状茎,因而得名。每年夏秋之间,江河里的水葫芦大肆泛滥,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有弊必有其利,水葫芦也不例外。

  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水葫芦是一种可供食用的植物。武汉专家提出“吃论”:水葫芦的味道像小白菜,是一味正宗的“绿色蔬菜”。爆炒水葫芦、汤煮水葫芦,味道都很不错,除了它的根部并无害处。用它制成的饮料,曾在武汉上市10万余瓶,一销而空。水葫芦还可以加工提炼一种食品添加剂,可以治感冒。水葫芦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包括人类生存所需又不能自身制造的8种氨基酸。水葫芦真是个好东西。因此,应为水葫芦正名。

  这个消息是可信的。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处,我曾亲眼看见农民把水葫芦从河里捞起来,切碎了用来喂猪,猪很爱吃。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猪也不吃这种青饲料了。不料时过境迁,丰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向江河排放,水富营养化了,导致水葫芦疯长,成了“绿魔”,也是始料所不及的。

  现在,科学家的上述发现,为水葫芦的“解困”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水葫芦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资源。对它作综合利用,可以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有识见的厂家不妨一试。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美食家们也不妨试吃一下。上海市民日后的餐桌上如能出现这道家常菜,饭店里也推出这款新的佳肴。那么,上海江河里每年涌起的十万吨水葫芦,也许不是太多,而是不够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三种不同的句式。

  2、分辨同音字,读、背名言警句。

  3、通过口语交际和展示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的科学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发现的热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意思完全相同,表达方式迥异的三个句子组成。标点和句式的不同,体现了汉语表达灵活多样的特点,启发学生写作与口语表达应采用灵活的正确的方式。

  1、课件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体会,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组内交流发现,教师巡视点拨。

  3、启发:像这样的句子,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含有“选选认认”、“我会读”“读读背背”三项内容组成。“选选认认”安排了四组同音形近字,包含九个生字的认读任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拼读。通过填写,读词认真领会它们的不同含义。“我会读”中安排了四个比喻句,通过朗读,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比喻句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名言警句的积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进而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1、读读认认

  课件出示四组同音形近字,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

  自主完成题目填写。

  组内交流,互相检查,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利用字卡,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识记,引导学生通过读词和分析字形结构,巩固生字的识字。

  2、我会读

  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句子的共同特点。

  组内交流读后的发现,教师点拨认识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句子中“把什么比成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类似这样的句子,你还知道吗?说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名言,学生自读,读通顺,读流利。

  组内交流:这几句名言有什么含义?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采用自己的方式背诵,积累这些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以一个短文的形式,揭示了“生活当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的科学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发现的热情。在本组教材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搜集身边的科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搜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反映身边科学现象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或演示多媒体资料,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内容。

  二、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科学现象,讲述给同组的同学们听。推选出本组表现最佳的同学,向全班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身边科学的奥秘。

  三、启发拓展:课下把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办一期“科学奥秘在身边”的`小报。同学间互相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书报,把学生的活动热情引向课外,提高阅读探究的兴趣。

  四、写一写

  这次练习提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二是写假期的打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理解好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动笔练习。

  1、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自主练笔,教师巡视点拨。

  4、互读展示,师生简评。

  第三课时

  展示台

  这次的展示台是展示学生借到的科普读物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课前可安排学生进行有目的搜集和创办报纸活动。教学时,要拓宽展示内容,丰富展示的形式,增加展示的范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热情。这一项内容也可以与前面的口语交际和后面的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借助学习伙伴的提示,认识本次活动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外搜集的科普图书,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选出优秀书籍和作品,准备在全班展示。

  三、全班展示,教师适时鼓励评价,启发学生投入到课外的读书和探索当中。

  宽带网

  本级宽带网給出了我国古今科学家和科学成就的一些资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和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知识和发明成就。本次练习融阅读训练、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学中要充分理解题目的含义,组织有效地学习活动。为使活动进行得深入到位,课前教师可针对题目内容进行适当布置。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自读,了解短文介绍的内容。

  二、谈话:你们还了解哪些我国古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他们的成就?试着在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适当整理,向全班汇报。

  三、启发:我们还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呢?交流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四、学生读书,搜集。(可以延伸到课外)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搜集的展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8

语文教案02-08

语文教案02-09

语文教案02-09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