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时间:2024-03-24 08:10: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 能力强

  遇到问题 实验求证 得出结论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2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 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 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 谈 派 引 列 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板画“蜜蜂”,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范写“蜂”字。

  2、板书“引路”二个字。“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知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课文一、二自然段:

  1、交流: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读一读。

  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3、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啊?

  4、悬念: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蜜蜂是怎样引路的?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示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莫斯科附近派人谈话交谈惊讶

  引路指引列宁排列蜂蜜敲门推敲

  2、指名板画列宁的住处。

  二、感悟课文第三段。

  1、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回答,教师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1)(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2)列宁在观察什么?

  (3)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4)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5)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6)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3)用“果然”说一句话。

  生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

  四、课外阅读:

  诚实的孩子

  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他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地笑了。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二、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列宁的图片和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圈出来。

  2、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 小小虫,嗡嗡嗡。飞到东,飞到西。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打一动物( )

  2、教师简介列宁生平

  列宁(1870 —1924)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

  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生字。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好中差兼顾,开火车认读。

  3、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一、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出示课文插图)在蜜蜂向导的带领下,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文中哪段话介绍了这部分内容?

  2、教学第四自然段,自由读第四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交流: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 、 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1、2自然段思考。(1)、这篇课文一共有六个要求会认的字,有五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谁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见到列宁感到惊讶?指名朗读第二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小黑板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反义词。

  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

  (3)、指名朗读1、2自然段。

  4、回读第四段。难怪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引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派”字右边不是“瓜”。建议在范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字中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的不宜太长,竖撇勿忘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敲”字的右边不是“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

  2、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

  1、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2、搜集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1、默读这一段,思考: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出示小黑板)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语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3)、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4、再次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2)、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拓展交流。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蜜蜂引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8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同学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区分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身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一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俺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局部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同学汇报,师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同学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识别方向的天性,给俺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俺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9

  一、复习导入:

  练习书写生字新词。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3.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那么法布尔是怎么做试验的呢?

  2.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法布尔是怎么做的?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0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 ”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防录像)

  板书: 14 蜜蜂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听说 试验

  捉、放、做、叫、走

  打、放、(观察)、想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设计

  1、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2.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3.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1)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3)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 板书设计

  26* 蜜蜂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3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b.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b.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c.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c.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d.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课堂练习

  ①指导写字。

  a.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b.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c.学生书写

  ②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

  ②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

  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a.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c.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d.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

  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e.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②学习第五自然段。

  a.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c.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d.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e.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

  ③学习第六自然段。

  a.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b.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c.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实践

  ①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②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③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

  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④学生书写。

  积累语言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4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 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5

  一、教材简说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可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参考资料

  1.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峰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着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2.探测高手:美国军方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两项研究,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昆虫学家主持。一项是研究利用蜜蜂探测地雷并定位,另一项是利用蜜蜂探测生物武器。因为蜜蜂完全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测高手。首先蜜蜂有异常灵敏的嗅觉i比狗鼻子还强许多。其次它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大量不同的气味。人们很容易训练蜜蜂飞向一种散发气味的物质,不管它是不是食物。而且蜜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不仅能够记住自己闻到的气味,还能把这种认识传给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只要训练一只蜜蜂,就能使同它接触的所有蜜蜂都跟它一样“训练有素”。最后,蜜蜂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它们基本上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存。

  3.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习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7

  教学目标:

  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 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机。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ɡ”。“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① 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 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位:“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支。

  五、练习写字。

  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六、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 二 课 时

  一、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表演

  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蜜蜂引路》,“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齐读题目。

  2、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5)、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指导看图。(出示课件)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计:

  蜜 蜂 引 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19

  (一)交流自学笔记

  1、交流认识的生字。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自渎自悟

  1、你知道 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1)“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路边的花丛;

  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

  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

  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

  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

  (2)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三)自渎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3、学生总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五)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六)巩固认字,指导书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20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21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2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 一次又一次 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相关文章:

关于蜜蜂的教案02-25

蜜蜂幼儿教案06-15

《熊和蜜蜂》教案03-25

《小蜜蜂》教案09-06

《小蜜蜂》教案02-12

《蜜蜂做工》教案15篇08-05

小班音乐教案蜜蜂做工01-07

小班音乐教案:蜜蜂做工01-09

小班音乐教案:蜜蜂做工教案及反思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