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时间:2024-04-02 07:29:01 教案 我要投稿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授课题目:

  《春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5课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

  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教学目标二:

  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教学目标三:

  通过理解战争年代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从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与视频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1分30秒)(播放杜甫的幻灯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壮游时期的《望岳》,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与远大抱负,那么诗人后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吗?(播放幻灯片)杜甫游览祖国山川之后,在长安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政治上屡屡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被叛军掳至长安。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长安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

  二、初读(4分钟)

  (一)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

  (二)教师吟诵诗歌,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

  三、赏析诗歌(33分钟)以前后桌为一组,分组讨论PPT显示的四个问题,讨论后PK回答问题。问题有:

  (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1、分析画面:“草木深”不止是草木繁茂,更不是整齐的生长,(播放乱草丛生插图)请同学们看着想象一下,经过战争摧残之后的都城,地上可能散落着盔甲、兵器、人们慌张逃散时遗落的行李,城内早已空无一人,草木也无人整理,放肆的疯长,应该是乱草丛生、草木蔓延,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所以首联描绘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遍地的画面。

  2、分析感情:和平年代的长安城应该是热闹繁华、人来人往,通过“国破”“草木深”这样的意象再现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残破荒凉,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山河破碎、人民离散,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感到痛心担忧,何况杜甫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来表达了忧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破、深:悲哀凄凉→忧国)

  3、分析表现手法:首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表面上读的是情,其实读到的、感受的却是作者的情。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本诗首联就是诗人将忧国的感情寓于荒芜残败的景象之中。寓情于景是古诗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二)颔联一般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叫而惊心;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解释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感伤国事,即便站在美丽的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落泪,因伤心离别,即便是听到婉转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花、鸟是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连花感时都落泪,鸟恨别都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怨恨。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两种解释都是“溅泪”与“惊心”,“溅泪”指诗人想到目前的时局眼泪不由自主向外飞溅出来,“惊心”指诗人想到与家人的离别可能是永别而感到害怕不安、心灵惊悸,可见诗人当时内心的悲痛欲绝,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悲伤离别的痛苦感情。(板书:溅泪、惊心:悲痛欲绝→伤时)

  (三)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通过“烽火连三月”一句,我们知道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很难顺利送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战火不断的年代,却得不到家人任何的消息,你会是什么心情?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与家人分隔两地,又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也写出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焦急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板书:抵万金:焦急迫切→念家)

  (四)尾联诗人由春望写到自己,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1、分析形象: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眼望眼前的颓败之景,又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他心里焦急忧愁却又无力排解,搔首踟蹰,结果诗人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尾联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少,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2、分析感情: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更短”表现诗人感慨白头发越挠越少,可见诗人愁的程度已到极致。诗人叹息了自己的衰老,全诗又添一层悲哀,国都沦丧,诗人无国;时局动荡,诗人无安;家书不至,诗人无家;白头更短,诗人已老,尾联表达了作者内心集忧国、感时、念家、悲己于一体的复杂情感。(板书:更短:愁→悲己)

  四、赏读(6分钟)

  (一)播放视频。

  (二)指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评价,全班齐读,喜欢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读。

  (三)全班背诵诗歌。

  五、总结(半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残败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

  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情景,创作一篇小情景作文。板书设计:

  春望

  破、深:

  悲哀凄凉

  →忧国

  溅泪、惊心:悲痛欲绝→伤时

  抵万金:焦急迫切→念家

  更短:愁→悲己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情节;

  (2)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和感悟力;

  (3)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审美体验,传递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注重人情冷暖。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让学生默读,并询问古诗中隐藏着哪些情感。

  2、 欣赏与研读:师生共同读诗,重读重音,体味诗歌的情感韵律。教师解释古文中的生僻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学习背景:介绍杜牧的生平以及唐代洛阳的`经济文化状况。

  4、 分析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和音乐之间的联系。

  5、 研究情感:分析诗歌中体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情冷暖的话题,展开讨论。

  6、 诗歌表达:学生展示自己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配以表演或朗诵,表达个人的情感。

  7、 总结:课堂总结并学生完成教案反馈,反思学习过程和所获得的收获。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读后感,建立个人的诗歌笔记本。

  三、教学评价

  1、 进行口头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2、 书面评价:根据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参考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卧起听明月

  明月沦满户

  细风吹夜醒

  殷勤问青春

  青春无重邻

  即今别离何所在

  纵使年华白头吟

  春风夜又秋如之何

  作者:杜牧

  《春夜洛城闻笛》是杜牧在洛阳闻笛时所作,诗中写到春天的夜晚,他卧起时听到洛阳城里的一个笛声,于是借笛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古诗的词藻和音律,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审美和才情。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通过《春夜洛城闻笛》的欣赏与研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冷暖,加深学生对人情世态的认识。通过朗诵或表演出《春夜洛城闻笛》的情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情世态,引发对诗歌的更深一层理解和体验。

  总之,教师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和方法,旨在生动有趣地教授《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含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思辨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的机会。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思乡之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思乡是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上的诗句中,诗人运用“归雁”“夕阳”“明月”等意象来抒发思乡之情,除了这些,还有那些意象也可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通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来品味“永不消逝的乡愁”。(板书)

  二、了解诗人(4个人读)

  (ppt展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孙浩)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作此诗。(范钰堃)

  三、初步感知

  1、接下来,我们一同欣赏《春夜洛城闻笛》的朗诵视频,同学们用心聆听,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听出了什么?(学生用一句话回答:两个学生回答)

  2、好。带着这种浓浓地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在下面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之间互相纠正朗读的不足,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现在开始。(老师走下讲台给学生朗读地指点)

  3、提问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高瑜朗诵,唐玉萍点评;潘明聪朗诵,任广义点评)

  师:他们朗诵得好不好

  生:好

  师:朗诵的过程中要求声音响亮、发音标准、感情充沛。

  师:接下来,有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朗诵。谁来尝试一下(学生举手,情绪要高涨),看来同学们的情绪都很高涨!(赵表情特写)!

  师:好!有请才女赵子晴!(赵朗诵)赵子晴朗诵得好不好?

  生:好(生齐说)

  师:还有谁想尝试?(学生举手,情绪依然高涨)

  师:好!有请乖乖女

  师:朗诵得如何?

  生:善哉!(生齐说并点头)

  师;还有尝试的吗?

  师:有请“朗诵小达人”袁逢阳

  师:朗诵得又如何?

  生:善哉!妙哉!(有善哉还有妙哉)(再来一遍)

  师: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歌(要求:声音响亮、发音标准、情感充沛)(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参考书下的注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首诗,四人为一组,一人执笔,将讨论的结果写到一张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现在开始!(老师走下将来给予学生指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好!请坐!还有谁?好,你来说、、、、、、

  师:每个小组的描绘都非常精彩,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描绘。(老师读,学生跟读)

  五、赏析探究

  师: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那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首先,我们来赏析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作者听到了什么?(生:笛声),通过这句诗,我们能不能判断出笛声所传递的情感?(生:我们暂时还不确定)

  2、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生1:

  生2:

  师:在概括一下

  生3:笛声传播地很远

  师:非常好

  师:笛声传播地很远

  师:诗中那个字表现出笛声传播地很远。

  生:满

  师:当时的洛城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地域广阔,那么笛声能不能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生:不能),所以,这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生:夸张)到这,我们能不能确定笛声所传递的情感?(生:不能)

  师:继续看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通过这一句,我们能不能确定笛声所传递的情感?(生:能)为什么?(生:听到的笛声是《折杨柳》,这是一首叙述离别之情的`乐曲)

  补充一下折杨柳的知识:杜甫的“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一方面写出了离愁别绪,另一方面,暗含习俗:临别折柳相赠,取“留”之意。

  师:听着如此忧伤的笛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齐读: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让我们带着深沉的情感再来朗诵这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情”,好,让我们一同再来朗诵这首诗歌。

  师:这么好的诗歌,应不应该背诵下来。(生:应该)

  师:在下面背诵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

  1、学生说乡愁,乡愁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同学们,思乡之情不是古人专有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涯海角,都无法阻隔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视频)(学生随读起来)

  3、何为“乡愁”(生:因思念家乡产生的忧愁)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学情分析

  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53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重点难点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

  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

  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吗?(这些提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

  2、(再次峰回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矛盾?

  答:不矛盾!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走近作者

  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找生试读,学生评价。

  2、了解写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读

  4、自由读。

  5、了解诗意。

  6、赏析诗歌。

  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组内交流讨论,班内展示。

  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

  7、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6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àn)折(zhé)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

  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

  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当然会。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

  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

  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

  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

  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五、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景

  抒情

  ↓

  《折杨柳》

  ↓玉笛声

  故园情联想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和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欣赏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作品风格;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开场引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演奏《关山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音色和曲调,营造出古代的`氛围。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白居易这位唐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的背景。详细地介绍《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洛阳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等,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了解。

  3、诗句解读(20分钟)

  选取《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诗句,分组让学生共同解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诗歌的讨论中。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一段《春夜洛城闻笛》的音频,让学生闭目倾听,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声音和景象。之后,让学生在诗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5、诗歌创作(3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春夜的短诗或散文。要求学生把握春夜的意境和情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来描绘。

  6、作品分享与评价(15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和评价。同时,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作品的质量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课堂内容,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取得的成果有所认识。

  五、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整理并修改自己的诗歌作品,将其写成成品。

  六、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学习欣赏唐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创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欣赏、体验和创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8

  教学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目的:

  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9

  【引言】

  洛阳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华丽的自然景色。而在春夜,洛城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息。这样的夜晚,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是探寻艺术灵感的天堂。因此,本篇教案将以明代文人杨慎所作《春夜洛城闻笛》为主题,通过教授这首诗歌,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核心内容】

一、背景分析

  1、 介绍洛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学的关系,以及古人对音乐的重视。

  二、诗歌赏析

  1、 教师导读《春夜洛城闻笛》全文。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春夜闻笛所感受到的`深沉的思念之情。

  三、音乐欣赏

  1、 放映洛阳古乐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韵味。

  2、 分析古乐中使用的乐器和音乐元素,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共同特点。

  四、创作实践

  1、 邀请学生尝试使用乐器模仿《春夜洛城闻笛》中提到的笛声。

  2、 鼓励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小品文来表达个人对音乐和春夜的独特感受。

  五、交流分享

  1、 学生表演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创作过程。

  2、 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音乐和文学的交融之处,以及他们对于音乐与文学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和文学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对音乐和春夜的感受。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制作一张洛阳美景的幻灯片,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洛阳的美丽。

  2、 播放一段中国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诗歌赏析】

  1、 教师导读《春夜洛城闻笛》全文,逐句解读诗句的意义。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所感受到的思念之情。

  【音乐欣赏】

  1、 放映洛阳古乐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古代音乐的美妙。

  2、 分析古乐中使用的乐器和音乐元素,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和诗歌的共同特点。

  【创作实践】

  1、 邀请学生尝试使用乐器模仿《春夜洛城闻笛》中提到的笛声。

  2、 引导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小品文,表达个人对音乐和春夜的感受。

  【交流分享】

  1、 学生表演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创作过程。

  2、 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音乐和文学的交融之处,加深对音乐和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文学的交融之美,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分析诗歌、创作作品,学生不仅提高了对音乐和文学的理解,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个教学案例的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和文学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0

  教案主题: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对象:

  中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

  2、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并能够用适当的词语进一步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风格;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李白与《春夜洛城闻笛》简介;

  2、诗歌的分析与解读;

  3、诗歌欣赏与鉴赏;

  4、展开讨论与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与导学(1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师生共同钻研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与品味(20分钟)

  展示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阅读,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请学生一起读诗,全班共同品味诗歌的诗意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与鉴赏(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进一步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风格。同时,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唐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四步:展开讨论与思考(25分钟)

  1、请学生就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讨论,并陈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思考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夜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以“春夜”为题材的诗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到诗歌中,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教学延伸与巩固:

  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诗歌,了解其他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诗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学评价:

  1、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

  2、在讨论与思考环节中,观察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意、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等。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李白和他的诗歌作品,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诗歌创作的环节也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热爱诗歌,深入探究文学的魅力。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1

  教学目的:

  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

  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三、熟读。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

  3、分上下句读,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

  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故园情”系列诗词赏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教案《闻一闻》反思12-1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2-12

《春》教案04-17

《春》的教案02-15

《春》教案11-06

五年级木笛教案11-01

《春》大班教案05-04

春望的教案09-03

春的美术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