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
老鼠
大象
乌龟
寿命/年
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说明: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28 4 = 7(个)。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出示题目。
下面是小华记录的他家近四天的用水情况。你能求出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吗?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用水量/千克
112
先估计一下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量的大致范围,再求出前水量的平均数。
4天用
提问: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预测小华家第五天可能会用水多少千克,为什么?
3.出示课始的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东家最近领养了一只小猫,你能预测一下它大概能活多少年?这些动物的寿命你是怎样理解的?(都是平均数)
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4.播放电视短片:××县版图及洋口港位置。
主要内容:洋口港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 04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是119天,平均水深17米,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提问:刚才的短片介绍的是××县正在筹建中的洋口港。谁来说一说洋口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数据?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分别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再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答。
6.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用多媒体显示相关河床截面图,加深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3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4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5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 7+3 8+3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7
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小学数学教案13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结合现实情境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播放视频)他的名字是——胡图图,今天的任务是“摘水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果园参观吧!
二、探究新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已知:一筐苹果60个,一篮苹果比一筐苹果少38个,有三篮苹果。问题是: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要求: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展示做法,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如果用一个算式,该怎样列式呢?指名学生上黑板列式,教师评价并指正。(如果用一个算式,算式里应该有小括号,把要先算的60-38括起来,否则就要先算乘法,这样就与我们的题意不符,在这里小括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师:思考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什么?板书: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解答正确吗?(出示微课)
师:同学们做对了吗?做错的同学改正过来,做对的同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二。
同学们,我们刚才参观了苹果园,下面我们一起去梨园看一看吧!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多少盒?
师:要求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集体评价指正。)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参观了梨园和苹果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实践吧!
1、摘苹果。
果园里有一棵智慧树,智慧树上结满了智慧果,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才能获得,一起来看要求吧!(视频出示要求:读一读,说一说先算什么?)
(1)(86-56)×8(2)(82-79)×13(3)130×(90-83)
(4)(45+36)×5(5)9×(260+40)(6)374-74×2
2、用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56÷(5+3)84÷(28-24)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可以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小结。(语音播放)请同学们快速记忆这三条。
四、拓展提高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更大的智慧果,同学们想挑战吗?一起来看要求。出示课本31页第2题。(指名学生上黑板展示成果,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集体订正。)
五、课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就要到此告一段落了,通过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来看图图都有哪些收获呢?(视频出示)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的生活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铺张,不浪费,争作新时代好学生!
六、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1、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