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04-07 16:29:01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

  2、重点学习第1、2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表达的好处。

  教具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

  【出示课件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2、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

  3、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匆”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出示课件3】

  师小结要点: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播放范读音频。【出示课件4】

  2、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出示课件5】

  4、指导生读通难读的句子,结合语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出示课件6】

  预设:

  (1)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交流:“涔涔”指流汗状,“潸潸”形容泪流不止。为什么作者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悲伤)

  (2)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交流:什么叫“挪移”?(移动)可以说汽车在马路上挪移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挪移”就是慢慢地移动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写“挪”字,上下不平齐,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交流:“蒸融”这个词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组词法,“蒸”就是“蒸发”,“融”就是融化,合起来就是“蒸发融化”的意思。

  三、整体切入,局部赏读。

  (一)再读课文,整体入手

  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出示“品读助手”【出示课件7】: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师提示: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是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二)局部赏读,深入体会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

  2、重点句子点拨【出示课件8】: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师引导学生交流: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式来背)

  3、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4、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出示课件9】: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板书:具体说明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2)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时年24岁,“八千多个日子”大概就是24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情绪。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4)指导背诵

  教师点拨:对于1、2自然段的背诵,可以借助排比、反问、比喻的特殊句式来背,还可以结合作者表达的对时光逝去的无奈的感情来背诵。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本文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蒸”的写法。

  五、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1、2自然段。

  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注音。

  涔涔潸潸赤裸徘徊

  蒸融伶俐遮挽

  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乎:

  涔涔:

  潸潸:

  徘徊:

  三、读句子,看看下面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中。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

  5、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了。()

  四、填空。

  《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文章紧紧围绕“”二字,细腻地刻画了。他写过的同一体裁的作品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课文接下来是如何写出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精读课文,运用语言

  1、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出示课件10】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2、谁来说说,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用“……的时候,从……过去”引导学生来说。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认为时间浪费在洗手、吃饭、沉默、睡觉、叹息等事情上了。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板书:跨过飞去溜去闪过)

  4、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写法点拨:(1)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这样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6、自由练写

  例: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三、感悟时间,体会感情

  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

  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四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感慨:

  【出示课件11】

  (1)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引导学生概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句子: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板书:如轻烟如薄雾)

  引导学生概括: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引导学生概括: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思考)

  (3)教师总结:在结构上,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首尾呼应,让文章由问而来,由问结尾,结构完整,引人深思。在表达方式上,用问句结尾在情感上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板书: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七、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

  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出示课件1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时间宝贵珍惜时间)

  3、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出示课件13】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多读好书,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富足!《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言引入,介绍作家其他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手段。

  板书内容

  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匆匆具体说明跨过飞去溜去闪过时间宝贵

  如轻烟如薄雾珍惜时间

  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几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

  3.能借助课文前面的导语明白学习课文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重难点分析:

  l 体会作者所说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的真正含义。

  2 理解母爱的无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3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老舍先生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颂、感激、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

  阅读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走近老舍。

  (一)说说你了解的老舍先生。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自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二)教师介绍老舍先生。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杰出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体味母爱,走进文本。

  (一)学生背诵有关母爱的诗句,吟唱有关母爱的歌曲。

  (二)教师小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古今中外有无数赞美母亲的作品。老舍先生在母亲去世快一年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我的母亲》,以此作为回忆。让我们走进老舍和他的《我的母亲》,去感受这位语言大师如何赞美母亲。

  三、初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同桌说说老舍是

  如何赞美母亲的。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四、品读课文,围绕话题体会“母亲”形象。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温情提示:可以从文中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二)交流自读课文情况。

  预设: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概括。

  1.勤俭诚实,做事认真。通过语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来感受。

  2.母亲乐于助人,不怕吃亏。通过“给亲友邻居帮忙……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来感受。

  3.母亲的坚强。通过语句“北平有多少变乱哪!……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来感受。

  4.母亲对子女的爱。通过语句“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我由师范毕业……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来感受。在这部分,还有许多细微的词句,要引导学生从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中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味母亲情怀。

  (一)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下感受。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二)学生伴随音乐读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完将自己格言式的感受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音乐

  二、默读课文,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内涵。

  (一)学生默读课文,看从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反馈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和语句。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语,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

  1.“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留着。”

  2.引导关注第六自然段,“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3.重点通过最后一自然段感受。

  (二)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总结:母亲的勤劳诚实,做事认真,爱清洁,守秩序,待人真诚等良好品质及做人的宗旨,都是通过身教给予“我”深刻久远的影响,因此是“生命的教育”。课件出示总结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一)课件出示两句话,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二)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其他类似的语句,品味作者平实而又千变万化、意蕴丰厚、充满韵味的语言。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四、书写生字。

  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很多,但学生有困难的不多。重点指导“衍、倡、籍”的写法。重在引导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

  五、小练笔。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写一个片段,告诉大家你们之间的亲情故事。课件出示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将丰富的情感蕴含于平实的语言之中。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描述过程:

  结合本校开展的专题阅读活动,在我每节语文课讲授之前,利用3到5分钟的时候为学生有感情朗读

  精品文章。今天我在上《藏戏》之前,读了一篇《吉祥鸟》并让学生谈听后感觉、启发,积累人生

  感悟。

  讲授《藏戏》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的预习过课文。

  1、学生读课题。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生回答)

  教师简介藏戏。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醒读书姿势)

  3、出示问题。

  ①藏戏同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②藏戏的形成?

  ③藏戏的特点?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解决问题。(教师个别询问)

  5、交流问题1,教师相机点拨。

  ①注意反问句朗读语气。

  ②指导朗读。

  ③练读。

  ④齐读。

  6、分析问题2。

  ①理解“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②学生抓住“种子”结合前文第6自然段来谈理解。

  ③理解本部分内容,抓住相关词语。如:“随之洒遍”、“开山鼻祖”等。

  7、读文章后半部分内容,理解藏戏三个特点。

  ①交流,谈感受。

  ②理解“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这个关联词语,谈感受。

  8、学习“演出三五天”

  ①默读课文。

  ②具体谈演出过程。

  教师小结。

  9、布置作业:必做:你喜欢看藏戏吗?写感受。

  选做:读专题阅读的书,积累。

  教研员谈话实录:

  优点:

  1、肯定本节课教师“朴实”的课堂教学。

  2、教师朗读有感情,教态自然大方。

  3、抓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4、学校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辨

  断问题、语言组织及思维能力。

  缺点:

  1、课文导语的提出影响教师前半阶段的教学。

  2、要结合链接语中的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3、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应

  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压缩”略读课文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以议论——体会——朗读——

  交流为略读课文的流程。

  4、要抓住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以点覆面,教授课文。

  5、学生朗读。只要学生通过对文章重点句段的理解,将其感受、感想、感悟应用到

  他(她)的朗读中就可以,但教师要对读的不好的同学进行指导。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解读:

  《明天,我们毕业》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主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中要紧扣课后的问题,整体把握教材;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真切体会作者火热的情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然进入文本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3)“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4)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5)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4)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板书设计

  24明天,我们毕业

  6年的学习生活学到了懂得了更感受到了

  敬爱的老师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

  眷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新的主题单元:危急时刻。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在四年级的时候《跳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船长,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新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

  2、生齐读课题。(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

  3、师: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生: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这就是问题,很会思考)

  生: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很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棒!)

  4、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有价值,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会“质疑”,还要学会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来“解疑”。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相信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的。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吧!把书本立起来,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开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比较长,请你们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把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2、学生自读。

  3、师:刚才声情并茂的读书,一定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现在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生字词:哈尔威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惊恐万状、势不可挡、不可开交、井然有序、惊慌失措、镇定自若、调遣、*露、违抗)

  (开火车读)

  师:你能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说的时候如果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那就更好了。

  (扎实过好字词关,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重点词语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又借词串感知课文大意,达到以课文为依托赋予词语生命活力的目的。)

  4、师小结: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油轮被“玛丽”号撞出大窟窿,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脱离危险,使船上的所有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牺牲了。

  三、精读课文,感受品格

  1、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拿出笔来,把文中找到描写灾难的段落有波浪线标出来。(生自由读)

  生1: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生2: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生3:这是惊心动魄的灾难)

  2、你是从那句话里得知的?指名读句子。

  出示句子:“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什么叫“势不可挡”?

  生4:势不可挡就是当时的形式不可抵挡。

  教师:这场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海水势不可挡,轮船无能为力,转眼间轮船就会沉没,人们就会葬身大海,情况万分危急。求生是人类的本能。越是在这个时候,死亡越让人们可怕。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紧张,惊恐,形势的危急。

  指名读课文第11自然段

  3、教师:来不及叮嘱儿女不要悲哀,来不及孝敬父母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来不及与朋友告别,就这样要离开人世。人们急切地寻求生存之路,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乱得——(不可开交)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句子:大家一窝蜂用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个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致的变故简直都想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生5:读这段话15自然段。

  4、教师:有时灾难本身可怕,人类的自私自利更可怕。这样乱下去,只能是(船毁人亡)

  但是结果是怎样?都死了吗?生:齐说——全脱险

  6、教师:是的,船上的乘客都存活了下来,乱的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的(井然有序)

  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与“不可开交:相反的成语吗?竟然会变得——生:——井然有序(板书)

  7、教师:这样的转变当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哈尔威船长(板书)

  让我们再次呼唤英雄的名字

  生:齐呼唤哈尔威

  8、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那些段落知道的,在旁边作上标注。

  9、汇报

  ①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精神

  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命令必须把60人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但是()

  生:哈尔威船长命令必须把60人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哈尔威船把自己给忘了。)

  教师: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还有谁也在这一段中读出了船长的精神?

  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船之长,他的职责就是保证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长在危难之时,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这是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船长。

  教师: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长。

  教师:船长看到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想到要救人们于危难,下了这第一道命令,应该怎样读生:读文

  教师:还有那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感悟船长的机智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到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段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因为情况危急,作者在对话描写中大部分没有提示语。本环节的教学牢牢地抓住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装进行了对话描写内涵的探寻。通过两次对话比较,让学生装深切体会到了在特定的场景、环境中不同的话语所表现的不同效果,充分领司到了作者“未加提示语”的语言描述意图在于妥贴地表达出在极端的危机面前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镇定自若的精神品质,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这样“语言表达形式”的挖掘,使情感的领司与习作方法的习得水乳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师:如果把这段对话改一下,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可以这样改吗?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儿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生: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的,这会让人感觉一点儿都不紧张了。

  师:是啊,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这时时间万分紧迫,那老师这样改一下,可以吗?是否更节省时间了。

  出示:“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火呢?机器怎样?”

  生:也不可以,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如果我是洛克机械师,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生: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让我感觉他好像很紧张。

  师:那让我们重新来读这一段特殊的对话。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镇定、机智的船长。

  师: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我认为奥克勒福大副、洛克机械师和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机智。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当你听到这些对话你还会惊慌失措吗?

  生:不会,因为船长和他的船员们的镇定、机智让我感觉我一定会脱险的。

  生:我也不会,因为船还有20分钟才会沉没,而且船长说时间已经够了。

  师;你们都相信船长。是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威严有力的命令,怎能不使我们敬畏而信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体现着船长意志和灵魂的对话!(指名读对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想不想把这些“精彩”送给我们可敬可爱的哈尔威船长,那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之情吧!

  四、升华主题,设置悬念

  师:船长威严的指挥,简短的对话,稳住了局势,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船上的妇女、小孩、男人、船员都一一脱险了,在危难之际,船长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哈尔威船长连见习水手都考虑到了,难道他真地把自己忘了吗?他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船长威严的指挥,简短的对话。

  2、模仿这段对话写写生活中人物的对话。

  板书设计:

  海水:势不可挡

  人们:惊慌失措——井然有序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要求:

  1、 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2、 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交流、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树立依法纳税和科学理财的意识。

  3、 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解决有关打折、成数、税率及利率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课时安排:

  1、 折扣……………………1课时

  2、 成数……………………1课时

  3、 税率……………………1课时

  4、 利率……………………1课时

  5、 学会购物………………1课时

  1 折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扣(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理解“折扣”的意义

  师:利用课件或挂图出示商场店庆、商品打折的情境。

  问: “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生:结合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再阅读课本进行对照分析。

  小结: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问: 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1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且两个问题加以比较

  板书:(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

  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三、实践应用及作业

  1、第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2、第13页第1、2、3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2 成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

  二、 探究体验

  1、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2、 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3、 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4、 教学例2

  (1) 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三、实践应用及作业

  1、第9页做一做

  2、第13页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3 税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税率(课本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纳税的含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

  2、能计算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能进行一些有关纳税问题的计算。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介绍有关纳税的知识

  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该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1993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说不同。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 探索计算纳税的方法

  教学例3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结合例3,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营业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营业税、什么是应纳税额。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3。

  2、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30×5%=1.5(万元)

  三、 堂上练习及作业

  a) 第10页做一做

  b) 第14页第6、7、8题

  四、课堂小结

  税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4 利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理解 什么是本金、利息。

  2、能正确计算利息。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了解储蓄的意义和种类

  1、储蓄的意义

  师: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

  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2、储蓄的种类。(学生汇报课前调查)

  二、自学课本,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1、自学课本中的例子,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举例,检查对“本金”、“利息”、“利率”的理解。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2、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先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3、利息计算

  (1)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例4:王奶奶要存5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两年的利率是3.7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方法一 方法二

  5000×3.75%×2=375(元) 5000×(1+3.75%×2)

  5000+375=5375(元) =5000×1.075

  =5375(元)

  三、实践应用

  第11页做一做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注意计算要准确。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14页的第9题

  板书设计:

  5 学会购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购物(课本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出示第12页的例5

  2、 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 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

  230×50%=115(元)

  B商场:

  230-50×2=130(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如何才能进行合理购物

  五、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加以理解并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阅读课文有所感受,并相互交流。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条理,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个性理解,互动交流,畅谈读文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女娲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2)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感悟世界因人而精彩,因人而充满生气,懂得要珍惜生命。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读懂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

  2、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3、关键:自学为主,自读自悟,整体把握,品析细节。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体会女蜗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教师导言: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提出文巾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景象。

  神通广大:指本领特别高明,有着无所不能的力量。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充满勃勃生机。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3)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造人?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么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三个句子,了解女娲造人的原因)

  ②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结合学生的介绍,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14、17自然段内容,了解女蜗造人的过程)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了解女娲所造之人的特点)

  (4)动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过程。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5~13自然段):写女娲用黄泥揉捏成人。

  第二层(第14~15自然段):写女娲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

  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将人分为男女,自创后代。

  (5)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没有人类,女娲为了大地生气蓬勃起来,决定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她先是用黄泥掺水揉捏成人,由于工作太久,她疲倦不堪。后来她想出好办法,用枯藤搅泥浆向四处挥洒,泥点都变成了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最后,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女娲将他们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世代延续)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序交流)

  (1)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2)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启发学生深入品析语言。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材处理上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取舍,长文短教,抓住文中重、难点之处,集中力量,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在思维的碰撞中,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提升认识,了解作品的内容与写法,从中受到熏陶,并可学得表达方法,为创作奠基)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交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5*女娲造人

  用黄泥掺和水揉捏成人

  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分辨第二段的联想和见闻。

  2、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3、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分辨第二段见闻和联想。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四、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五、、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要求:

  1、认只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抓信事例,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人仅要老百姓自觉守法,还要执法者公正的执法、护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初步识认人物。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三、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问: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互评、补充。

  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言直谏是为了什么?

  4、体会其中感情,指导学生读出狄仁杰据法力争时的话。

  5、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幼龟离巢奔向大海的过程,理解揭示的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教学难点:

  对文章最后作者感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人与家庭之间会有冲突,今天,让我们随美国的伯罗蒙塞尔走进大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吧!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边板书,边提示学生注意“秘密”的写法。)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寻找秘密

  小组合作学习: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提示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叙述这个秘密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3.每组的2号同学读找出来的语句,1号进行概括。(海龟是有自己的生存办法的)

  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投这句话。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 (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如果 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三、品读课文,解读秘密

  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呢!指名读第一段,我们是谁?想干什么?

  我们弄明白幼龟是怎样离巢入海了吗?可是在弄明白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

  1、理解蠢事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请同学们读读句子说一说。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来由虫子蠕动时笨笨的样子引申出愚笨、笨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

  2、品读救龟

  现在我们就是那些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10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

  学生汇报

  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若无其事:若(好象)其事(指什么事?)学生汇报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1)绿龟想些什么?这种想出去又不敢出去就是欲出又止、踯躅不前。

  (2)读这段话

  对于这么危险的事情,向导却是若无其事地回答,哪位向导来读一读。(指导读出感情)

  其他人又有什么看法和举动呢?(人们、向导、龟)

  分角色读。

  3、龟群出巢

  (1)在我们的帮助下小绿龟得救了,游向了大海。巢里的绿龟又会怎么样了呢?

  出示: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巢里的绿龟原来会想些什么?

  (3)让我们用朗读来再现画面。

  4、引读提升

  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出示句子:(生读文)“几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出示句子:(生读文)“几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一只嘲鹰飞走了,几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板书:救一只 害一群)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课文最后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因为——(出示)

  “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再读:投:向导_______地说:“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回归课题,感悟秘密

  1.同学们,旅行者事先知道幼龟离巢入海这个秘密吗?(不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的错误,我们称为无智之愚;而向导知道这个秘密吗?(知道)。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种错误我们称为有智之愚,如此的愚不可及,造成了惨痛的结局。于是作者给我们人类怎样的忠告?出示课件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2.此时此刻,你深深地懂得了什么?

  (我懂得了人不能自作聪明,不然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知道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能随便地去破坏大自然的规律。

  我明白了我们人类不能自作聪明,不然可能好心做成坏事。

  我们要多了解大自然,这样才不会做错事。)

  3.总结

  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虽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从中我们也知道了大自然的秘密指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规律,才能正确处理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五、拓展延伸,内化秘密

  1、在你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小鸡破壳,《 拔苗助长》等)

  2、增量阅读

  凯巴伯森林的狼和鹿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凯巴伯人原想智慧地灭狼,却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而受到自然惩罚,绿色消退,枯黄蔓延,葱绿而生机勃勃的森林消失,八千只病鹿,由此可知,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

  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很多大自然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有时间,同学们多读一读这方面的书,对大自然多了解一分,所得的益处就会多一些。

  六、布置作业

  1、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3、登录“人与自然”的相关网站了解自然之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自然规律 (生存之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4.指导学生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5.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我们就要毕业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

  3.点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二、谈话导入。

  1.教师: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无论是哪种规模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那么怎样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三、小组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小结:节目的类型很多,小品、歌舞、话剧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独特,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4.小组讨论,制作节目单。

  四、讨论制订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点名反馈:联欢会的名称、目的、时间、地点、活动准备、流程。

  2.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

  点名反馈:选好主题、选定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联欢会需要的物品、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3.引导学生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4.公布分工结果。

  五、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何感受?

  作业布置:写一封信,把你想对母校和老师说的话写下来,诉说自己的心声。

  六、写临别赠言。

  1.教师: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我们也将别离,我们可以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来抒发这种不舍之情。

  2.师生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点名反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依恋、赞扬、祝福。

  (2)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点名反馈:可以写回忆、鼓励、祝福、建议……

  (3)学生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3.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和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5.布置作业: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 第二课时 -

  一、激情引入,明确主题。

  人们常常用红烛、园丁、绿叶、春蚕等来比喻老师。的确,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一路陪伴着我们,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生活,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期盼我们快乐成长。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为母校和老师写一封信。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在给老师的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二、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大家知道书信的格式吗?

  (开头写称呼,并且要顶格写,写上冒号;接下来写正文,也就是信的主要内容;然后写祝福语;最后,在右下角署名和写日期<要分行写>,日期一定是写在最后的。)

  2.自由朗读文章。

  怎样理解“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

  (明确:老师和蔼可亲,老师把“我”领进教室,领到座位上,也领进了知识的大门。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我”从此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3.谈话激趣,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打开我们记忆的大门,回顾小学生活,浮现在脑海的是老师讲课的身影,是你获得成绩时那鼓励的微笑,是你犯错时那严厉的目光。老师把自己的微笑化成阳光,把自己的心血化成雨露,让一棵棵桃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而当桃李芬芳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鬓发如霜雪。此时,你的心头一定涌起了一种感恩的情怀。请写一位老师给你带来温暖的一个片段。

  三、阅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1.了解演讲的特点。(演讲稿的开头要有称呼,以引起演讲对象的注意,要使用尊称,这样显得礼貌、庄重;演讲稿内容要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演讲稿人称上多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说服力。)

  2.朗读这篇演讲稿,了解其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列举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呼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

  四、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激情导入: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一位诗人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朗读诗歌。

  指导朗读: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类诗歌应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3.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本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修辞手法:排比。事物:“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

  (2)第二小节: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3)第三小节中的“微风” 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明确: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诗人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4)第四小节中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节是第三小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自己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是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起生活的琴弦,“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曾一度消失,但现在的诗人重拾了它们,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想。)

  4. 作业布置:十二三岁的你,正值花季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以“青春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6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12-08

语文六年级下册《故宫》教案11-21

语文六年级下册《我们上路了》语文教案11-20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08

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下册解析01-03

六年级语文下册《我们上路了》教案11-19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