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单元主题:
⑴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同时也有很多不尽人意、让人觉得头疼的事,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读读本单元的主题就知道了。
⑵课件:出示单元主题。
⑶学生在下在自由读,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⑷指名学生汇报。
2、引出课题:
⑴一个小朋友玲玲,她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一起看看她是怎么解决的。
⑵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识字: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本课要认的生字。
⑵检查识字情况。
⑶全班一起先读一读。
⑷课件: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
⑸开火车。
2、读词
⑴自由读词,说说这些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指名学生说,可以结合实际举例子谈一谈。
3、读课文:
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⑵指名学生读课文。
三、理解感悟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玲玲)讲玲玲干什么?(画画)在画画整个过程中,玲玲都是称心如意的吗?
2、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读,找找玲玲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3、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高兴──难过──高兴。
4、从哪儿看出玲玲很高兴,很难受,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读一读。
5、指名学生读,老师指导。
6、思考:
为什么玲玲的心情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是谁帮助了她。
7、咱们一起把爸爸与玲玲的对话读一读。
8、爸爸说的有道理吗?爸爸说的哪句话给你了很大的启示了。
9、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10、以各种形式读,谈谈你对爸爸这句话的'感受,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
课本上的小主人玲玲遇到这样的事并能很好的解决,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呢?以前是怎么解决的,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会怎样解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境,看图入手,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快乐的节日》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过“六一”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开心 快乐)对,过节日的.时候小朋友们都非常开心。我们来看这幅图中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草地上 唱歌 跳舞 做游戏 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蹦蹦跳跳地来到花园里、草地上,他们尽情地歌唱、欢跳,小鸟在他们面前飞翔,小溪从他们面前流过,他们兴高采烈、朝气蓬勃。)他们的心情怎样?(很开心)
师: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呀?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呢?想知道吗?咱们一起去瞧瞧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师:我们下面要读的这篇课文呢!就是一首歌的歌词。来看看屏幕,这首歌儿是可以唱起来的,我们大家也非常熟悉。
师:来我们一起先看看它的歌词:(音乐)小鸟在前面带路……像朵朵花儿开放。(音乐停止)(你看,我们的歌词描绘的 就是我们幸福的生活)。
花儿向我们点头……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大家看,这首歌词多好啊! 那么今天咱们读着这首歌词,我们唱着这样快乐的歌曲,享受着我们幸福的生活,真的,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是我们要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小节序号)
2、师领读。(说说课文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快乐)
(三)图文结合,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读出开心、快乐)
2、分节朗读,想一想,“红领巾”为什么快乐?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红领巾”快乐的心情吗?(带着愉悦的心情朗读全文)
4、小组比赛朗读,看看那组读得好。
(四)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卡片,我们读了课文、唱了歌曲,这些字呢 ? 肯定你也都认识了。(师领读)
师:好了,回到屏幕中 我们再来看看 这些字你同样会读 (师 任意指字)你看指哪一个字,你就会读哪一个字。同学们真棒!表扬一下自己。
练习:我会读。
师:下面咱们看看田字格,在田字格里边我们看到了6个生字。这些字大家写的时候啊!同样的凡是左右结构的字,首先看清楚它们怎么用格。
1.看老师范写,学生举起小手书空。
2.注意提示:
“吹”字的“口”旁要写得高而小。
“地”字右边的“也”,横折钩要往右上斜,但是不能写得太长;竖要写得高一些;竖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乐”字一共5画,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折,横撇不出头。
“师”字的第二笔是竖撇,不是一竖,第三笔是横不是横撇。
3.学生描红、临写,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吹、地、快、师”各二个。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好了,小朋友!我们再接着看后边读读说说的内容 祝 …
那么,你读了这些词语,你还能够自己说一些词语吗?虽然这里画一条线,但是,并不是说说一个词语。你可以说好几个词语呢!
4.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你过的快乐吗?你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这快乐的节日?(学生回答)
师: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看!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党和祖国妈妈说说你的心里话。(学生说一句话,畅谈感悟、理想)
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这一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试着读好课题。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狐狸给谁分奶酪?为什么分奶酪?)
3.师引导:狐狸到底给谁分奶酪?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我能行。
正确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练读第1自然段。
谁能把这一段读正确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吧!
①学生自读,边读第1自然段,边圈画出本段的生词并与课件标画的对照。
②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③课件出示加拼音的词语:“捡到、奶酪、哥儿俩、开始、拌嘴”。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捡、俩”是三拼音节,“始”是翘舌音。
④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⑤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1自然段,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男女生赛读,个别读,读好本段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3)练读第2-9段。
①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生自由读第2-9段,边读边圈画出本段的生字词。
②出示词语“仔细、瞧了瞧、咬一口、别急、嚷起来、剩下”,谁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仔”是平舌音,“剩”为翘舌音,“嚷”是后鼻音。
③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④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2-9段,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分组赛读、指名读。读得好的同学再奖励一颗星。
2.书写生字我能行。
出示生字:奶 始 吵 仔 急 咬 第
(1)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准音。
(2)重点指导“第、急”。
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的笔顺,教师范写相机指导:“第”字第七笔是横折;第
八笔是竖折折钩;“急”的笔顺要注意,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横折。
学生描红,练写。(课件出示坐姿图和握笔姿势图。强调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自己对照例字,不满意的再练写一个,教师反馈,写正确,写整洁。
(3)自己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练写其余的字。书写《习字册》生字,端正写字姿势,做到正确、整洁。
(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照自己的字能做到正确、整洁的就加颗星。)
三、巩固练习
1.打开新课堂完成读拼音写词语。(自己完成后,同桌互改,同桌认为写得满意加一颗星。教师展评,鼓励学生写正确,写整洁。)
2.教师小结:小组成员数一数自己得到的星,加起来最多的小组,被评为学习优胜小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夏季的特点;认识事物和学习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师语言描述。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春天多美呀!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春天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春天呢?指名说。
二、初读。
1、过渡:
春姑娘忙了一个春天,夏姐姐来接班了。我们一起去红红家的小院看一看吧!(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你喜欢夏姐姐吗?那就先来认识一下和夏姐姐有关的词语朋友吧!
2、出示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再读,要求把词语读连贯。
4、检查:
(1)你能读准哪些词语了,能领大家读一读吗?指名领读。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去拼音,开火车读。
(4)齐读。
三、感悟。
5、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夏天,更好地认识夏姐姐,和夏姐姐交朋友吧!
6、听音乐(播放台风、雷雨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指名说。
7、交流:你见过台风、雷雨吗?能向大家说说吗?
看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厉害的台风、雷雨呀!谁来读一读?齐读。
8、台风、雷雨过后,夏姐姐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礼物。(多媒体出示三个瓶子)你们看,是什么礼物呢?你想打开哪份看看呢?
9、根据学生的回答打开瓶子出示词语学习。(三组词语的顺序由学生的回答而定)
(1)学习桃子梅子西瓜。
(出示图画、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呢?回答后出示词语、认读。谁能来给它们和图画配配对呢?指名学生上台连线,评议。
你最喜欢谁?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读,师评议,再请学生评议。齐读。
小结:这是一份什么礼物呢?引导学生说出水果
(2)学习蝈蝈青蛙知了。
听音乐,说说你听到了谁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画、文字。
青蛙: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知道的青蛙吗?谁来夸夸青蛙?指名读。
蝈蝈:你见过蝈蝈吗?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知了:你知道什么?谁能和它打招呼?开火车读。
齐读一行词。
小结:这份礼物是--动物。
(3)学习葵花茉莉荷花。
出示图: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你认识谁呀?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花。
齐读一行词。
小结:归纳出--花
10、出示全文。
夏姐姐可真好,给我们小朋友送来这么多礼物。谁已经和夏姐姐交上了朋友呢?能读好这些词语了吗?先自己读、同桌读、推荐读、看书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你最先记住了哪个生字?指名说。
3、范写、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经典]12-09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