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l、学习运用泥板造型、刻画等手法表现古淹城的建筑特征。
2、对我国古代建筑感兴趣,乐意用陶艺表现。
1、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参观古淹城。
2、古淹城建筑物图片若干。
3、陶泥、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唤起幼儿的回忆:
(l)教师:上次我们一起参观了古淹城,你们还有印象吗?谁来说说,你看到那里的房子、城墙等建筑是什么样的?
(2)出示图片,幼儿自由交流,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建筑特征。
●通过提问,唤起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通过交流、观看图片,使幼儿对古建筑特征的`了解更为清晰,为幼儿开展制作打下基础。
2、教师交代活动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就运用已学过的泥板造型、刻画等手法把你看到的古淹城表现出来。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要大胆表现出古建筑的特征。
4.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讲评。
(1)教师:你最喜欢哪个建筑?为什么?
(2)鼓励幼儿进行自评或他评,教师对个别有创意的、能突出建筑特征的作品进行重点讲评,供幼儿相互学习。
●通过展示作品,让幼儿进行互评,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点评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幼儿今后的制作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收集有关古淹城的图片,张贴于活动室墙面供幼儿欣赏。
☆家园共育请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到古淹城走一走、看一看,并给幼儿讲讲有关卉淹城的故事。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看着孩子们兴奋得叫着、跑着,追逐着五颜六色的泡泡,我的心情也随之跳跃起来。于是一场关于泡泡的活动方案悄悄酝酿起来。
活动目标:
1、了解泡泡的特性,学会制作泡泡水,知道无论什么形状的管子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泡泡,感知空气与泡泡形成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同伴间交流、协作的快乐及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肥皂、洗洁精、一次性杯子、粗中细三种型号吸管、硬纸板制成的三角形管子、正方形管子、梯形管子、水等人手一份,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抓泡泡》导入,了解泡泡的特性
1、教师出示吹泡泡玩具,带幼儿玩抓泡泡游戏。
2、结束游戏,师幼谈话。
刚才抓泡泡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抓泡泡时发现泡泡有哪些变化?
二、制泡泡水
1、提问
(1)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成泡泡水呢?
幼:洗洁精、糖、盐、肥皂、洗衣粉。
(2)这些材料是不是都能制成泡泡水呢?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吧。
2、幼儿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材料结果
糖×
盐×
洗衣粉√
肥皂√
洗洁精√
3、请幼儿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⑴洗衣粉、肥皂、洗洁精这些洗涤用品可制成泡泡水
⑵洗衣粉等兑少了也吹不成泡泡。
⑶沾泡泡水时要充分,不能用太大力吹,不能吹得太快,否则也吹不起来。
三、用不同形状的管子吹泡泡(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
1、出示各种形状的管子,请幼儿说出各是什么形状。
2、教师抛出问题
△圆形管可以吹出圆泡泡,那三角形的管子会不会?
△吹出三角形的.泡泡呢?正方形的管子会不会吹出正方形的泡泡呢?
△梯形的管子会不会吹出梯形的泡泡呢?
3、幼儿做实验。
4、请小组代表说说实验结果。
5、教师:无论什么形状的管子吹出的泡泡都是圆泡泡。
四、吹奇特泡泡
1、刚才大家吹的泡泡都是一个一个、单一的,现在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看看谁能吹出奇特的泡泡?
2、幼儿探索吹奇特泡泡
⑴两根吸管合二为一吹泡泡。
⑵四根吸管合在一起吹葡萄串泡泡。
⑶细吸管外套粗吸管吹泡泡。
⑷在桌面上吹半球形泡泡。
⑸五名幼儿在桌面上合吹泡泡花。
五、说泡泡--不用嘴吹的泡泡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嘴巴在吹泡泡,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泡泡?
活动延伸:
画泡泡
活动反思: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转瞬即逝的泡泡,竟给孩子们带来了如此多的乐趣!从一开始抓泡泡,到制作泡泡水,到用不同形状的管子吹泡泡,再到吹奇特泡泡,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想象创造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吹奇特泡泡里的种种奇思妙想怎是成人能预想到的!延伸活动,幼儿热情依然不减,同时我也发现幼儿其实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么苍白,他们的小眼睛就如摄像机一样地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拍下来,并储存在小脑瓜里。他们记得生活中那么多的不起眼的小现象:输液的气泡、输氧时的气泡、啤酒里的气泡等等。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才有兴趣,因为有兴趣才那样投入,因为那样投入才拥有了这么多发现和欢乐!我愿永远与孩子相聚在这心心相通的世界,做他们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地图的外形轮廓,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2、尝试在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和自己的家乡,大胆介绍自己的家乡。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北京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中国在哪里。
1、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幼儿寻找中国在哪里。
师:小朋友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把一个地方缩小画在纸上就成了地图。请你找找中国在哪里。(让幼儿在地图上指出地图的位置。)
2、观察中国地图的轮廓。
师:中国地图的外形轮廓像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说出中国地图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
二、中国真大。
1、找找中国的邻居。
师:请找一找,中国的邻居有哪些国家?(请幼儿用手指出,教师用彩笔将边上的国家的轮廓勾勒出来。)
2、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
师:请你将中国和周围的国家比一比,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幼儿说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三、首都北京。
1、引导幼儿观察中国地图。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里?请你指出。你是怎么找到的?(引导幼儿在地图上找北京。)
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
2、请幼儿看北京资料图片。
师:你知道北京有什么吗?(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出示相关的图片,如:天安门、长城、鸟巢、水立方等。)
教师小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四、我的家乡。
1、请幼儿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请你在地图上找出来。
2、师幼讨论。
师:小朋友能不能说一句自己的家乡话?说一说家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和好吃的特产。
活动反思:
《美丽的公鸡》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去跟小动物们比美,结果小动物们都不和它比美。在老马的教育下,公鸡明白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从此,它天天早起,为人们打鸣。教学伊始,我让学生一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仔细地看图,把形象艳丽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初步联系起来,让图画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从而理解课文;让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观察,从而了解图意。
一、图文对照,进行学法渗透
图画能较好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观察画面想事物的变化,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文大部分段落的构段方式是相似的,我通过指导学生图文对比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表达形式,与此同时,提出:课文中哪几节是相似的`?找出来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比较二、三、四、五自然段,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教给学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相同的构段方式,然后用相同的学法扶学第三段,学生自学第四、五段。这样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借图设景,加强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学中,让学生相互之间看图片,听朗读。在听或读时,要求学生脑海中要浮现画面,语气中要蕴含感情,如有关公鸡的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语气要有变化,开始洋洋自得,后来伤心、惭愧,最后后悔、虚心;有关啄木鸟、蜜蜂、青蛙的部分,要读出对公鸡提出比美的做法不热心、没兴趣的语气;读老马的话,要读出耐心帮助别人、态度和蔼可亲的语气。有感情地读,能使学生进入情境,更具体地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图外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为了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我根据学情设计了三种方案练习,即让学生在学习图文的基础上,一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是模仿第二、四段,说说公鸡怎样与燕子比美;三是深化主题,进行对话训练,比如说,这只公鸡来到草地上,它看见了一只燕子在天空中飞,它会怎样想,怎样做,怎样讲呢?学生回答也许各有见解,但只要是合理的思考和想象,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未尝不可,不必束缚太多。
总之,教学《美丽的公鸡》,扣住图和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过春节的多种风俗习惯,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感受合作的的快乐。
2、体验过节的喜庆氛围。
环境布置:
活动室布置成喜庆的氛围(鞭炮、灯笼、春联等)
孩子们收集的各种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
主题来源:
寒假刚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过新年的气氛中,有的孩子一来幼儿园就说,“老师,妈妈带我上超市去,超市里真热闹,都吊满了鞭炮”
有的说,“我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有的说:“有许多客人到我家做客。”随着他们的话题,另外的孩子参与了话题讨论,我想,我们刚过完一个春节,春节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们周围也到处是喜气洋洋。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熟悉,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于是我就从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切入,和他们一起去探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同时也让孩子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让孩子们体验到春节的快乐,知道自己又大一岁了,所以预设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介绍自己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小制作、分享交流等环节入手,来加深幼儿对春节的认识与了解,感受过春节的喜悦。
主题小结:
春节是小朋友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刻,也是我国人民最喜庆的日子。本次活动来自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人们怎样欢度新春,充分挖掘了春节欢庆活动的多样化,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新春的快乐,扩展了他们的知识范畴。
在活动“春节歌谣”中,孩子们带来了春节里各种喜庆用品,如:春联、中国结、福字等,并且交流了春节里最高兴、最难忘的事情;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又一个民间节日,又叫灯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如:家家要点灯、吃元宵、猜灯谜以示庆祝,表示大家过好年要同心协力加油工作了。于是我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灯笼,有鱼灯、兔子灯、狗灯,一时间教室里挂满了灯笼,漂亮极了。
春节里还有形式多样的庆祝表演,舞龙舞狮就是非常典型的庆祝方式。孩子们用收集的纸盒和彩带等不同材料连接做成一条龙,然后由幼儿分别扮演龙头、龙身、龙尾,一个接着一个,在“金蛇狂舞”音乐的伴奏下,不断地改变舞龙的姿势,亲身感受到春节热闹的气氛。
另外,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保证,充分利用和开发家长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实现家园互动。本次活动中我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收集春节用品、带来灯谜等,在无形中让家长懂得让孩子参与收集资料、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课改理念:活动中教师是体验孩子需要的支持者,在活动中既做到适时提升总结,又使孩子在创造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提示:
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熟悉自己的家,了解自己的家人,了解自己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体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引发幼儿关心家人的情感,感受家庭的温暖与美好,激发幼儿热爱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懂得家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2、感受家庭的温暖与美好,激发幼儿热爱家的情感。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短文《我们是一家》《我爱我家》歌曲磁带,各种手工材料和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1、听歌曲《我爱我家》导入,提问:小朋友,你爱你的家吗?你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他们爱你吗?------幼儿自由回答。
过渡:有个小朋友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2、欣赏短文,老师诵读短文,引导幼儿欣赏。
3、谈话:
①、老师引导幼儿组讨论自己有家庭成员,以及其职业和每天做的事情,问:小朋友们,你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每天都做什么?幼儿自由和同伴们说一说,老师来回指导,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进行谈话。
②、老师引导幼儿园集体谈话,请幼儿用日常谈话方式在大家面前说一说自己对家人的感情。
提问: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怎么爱你的`?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妈吗?你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幼儿自由讨论,老师注意事项激发幼儿对家人爱的情感,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爱的表达方式,如:给爷爷奶奶捶背,给爸爸倒水,帮妈妈择菜等。
③、过渡:小朋友,我们今天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制作一个小礼物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吧!你可能画一幅画,折一只小动物,也可以捏一个小泥人等等。
④、手工制作:老师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成小礼物。
活动建议:
激发对家人爱的情感,并想到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可请幼儿表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采用欣赏班级照片和歌曲《大中国》,让幼儿逐步了解家的概念,大家庭是由一个一个小家庭组成的,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在学习儿歌中采用填空式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第一个环节我分三个等次让幼儿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个环节我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的,这就体现了《纲要》中提到的个体差异中的水平发展的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原有经验差异。幼儿有了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心理特征,这样幼儿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学习用品,知道其名称、用途和使用的方法。
2、学习整理书包,保持整洁。
3、懂得爱惜学习用品。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图片:开心的书包形象和痛苦的书包形象。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一只小书包、简单的学习用品(铅笔盒,包括铅笔、尺子、刨笔刀、橡皮等,田字格、米字格、拼音练习本)。
3、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幼儿背着书包进教室,体会做小学生的骄傲。
2、观察书包,认识简单的.学习用品。
(1)出示自己的书包,互相观察书包,说出它们的异同。
(2)出示铅笔盒,认识其中的物品和使用方法,互相观察,说出其数量和特点。
(3)出示各种本子,初步知道什么是田字格、米字格、拼音练习本,学会写上自己的名字。
3、出示图片,讨论为什么它们会有不同的表情,猜想它们的主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书包的,使幼儿懂得要爱惜学习用品。
4、学习整理书包。
(1)学习解书包扣和关书包扣。
(2)整理铅笔盒:学习用刨笔刀卷铅笔,将铅笔、橡皮等合理摆放。
(3)整理书包:让幼儿自己试着将多个本子和铅笔盒整齐地摆放进书包。互相检查书包的整理情况。
5、欣赏儿歌《小书包》。
反思活动:
就孩子们上学遇到的迫切需求,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来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做一做中,孩子们手、脑、眼和各种感官并用,看好朋友怎样进书包。在变一变中,孩子们提高了整理书包的速度,在查一查中,同伴进行合作,给予评价。在背一背中体会了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的是:应该有延伸活动,让幼儿回家后把自己的本领给家里人表演,再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弟弟妹妹表演,还有再设置区域角,让幼儿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这些是需要改进的。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积极尝试用各种线条、图案装饰树,激发对线描画的兴趣,增强艺术美感。
2、能主动地对同伴的作品作出较正确的评价。
3、培养幼儿探索树的能力,通过感官观察并记录树的样子。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描笔、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点击课件,出示"树"):这是什么字?你认识吗?
2、师:世界上的树有很多种,你知道的有哪些?
3、师:树的种类多,形状也是各种各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师生小结:有的树干粗、有的细;有的树冠大、有的小,有的树冠像三角形,有的像椭圆形,真是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5、师:我们到幼儿找一找各种各样的树。
(二)讲解示范,掌握绘画要求师:今天我们就用线描的方法来画树,你想怎么画?
幼:用各种线条、图案……师:你们熟悉哪些线条?
幼:波浪线、螺旋线、锯齿线、长城线、斜线、直线、弧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带领幼儿徒手练习各种线条的画法)。
(三)欣赏线描画范作,感受线条变化带来的艺术美感。
师:在这些作品中你发现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变化呢?它们是怎样排列、组合的?
师:不同的线条变化组合产生的效果会使画面更美,你们愿意来试试吗?你想怎么设计?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自由交流,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点击课件示范):如果添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一定会更满意,你喜欢什么图案呢?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要求:在电脑中选一棵或者是平时看到过的树,在纸上画好外形(轮廓),要画得尽量大,布局合理。
2、幼儿作画,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
(五)讲评作品,结束活动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2、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点意见。
3、介绍线描画,鼓励幼儿自由尝试创作。
活动反思:
树在幼儿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本次活动主要以孩子通过线描画来表现“树”线描画对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也并不陌生,之前也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孩子都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线条、形状来进行绘画。如,在画一棵树的时候,她们先用各种线条来画,然后用各种形状来装饰这棵树,凭着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不同树,达到了活动的预设目标。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但是,还是有个别幼儿不懂的如何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只是一味地简单画上几个大图案,然后涂上颜色。看来这些个别的幼儿还是无法接受新事物,不能运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指南》艺术领域2—1—3“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大班教案 篇8
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来看,首先是体验性策略:本次活动中,在每段音乐出现时,我都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充分地体验音乐。从倾听到借助动作、语言、记忆唤起等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
幼儿是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编和游戏,自主体验、表现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情境性策略: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虽然已经开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此活动中通过出示小鼹鼠图片,以小鼹鼠的角色贯穿整个韵律活动。根据音乐特点创设情景,利用情景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感受并熟悉音乐特点,根据音乐性质匹配相应的身体动作。
如:小鼹鼠排着队出去玩,以为大灰狼来了,来到草地上悠然自得地舞蹈,最后小鼹鼠快跑回家!最后是角色游戏及角色互换策略: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活泼、可爱的小鼹鼠形象,深受幼儿的喜欢,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更加激发他们大胆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从小鼹鼠的小脚到小脚长大了一点到长成大脚,通过角色的表演进行游戏。小鼹鼠在森林里走走走,快快地跑出去又快快地跑回来。结束部分的角色替换,由幼儿替换教师做队长,更是让幼儿意犹未尽。
从活动的效果来看,首先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对这节音乐游戏兴趣比较浓厚,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他们能够大胆创编手指游戏中小鼹鼠跑的部位,更加深了对A段音乐的理解,激发了幼儿的自主创编,为完整游戏打下基础。其次,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良好。手指游戏及创编身体动作时尝试让幼儿创编脚爬到的部位,教师退出,让幼儿成为引导者带领大家一起做动作,从而加深对音乐旋律的熟悉程度。结束部分教师退出,幼儿领队,虽然不是每一个幼儿都做了一次队长,但是在集体游戏时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快乐。
最后是音乐游戏的'规则性。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在音乐游戏中,游戏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游戏规则在活动中表现为游戏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如:小鼹鼠出去玩时要求幼儿轻轻快快的往两边跑出去再跑回来,而不是四散跑开或者前后左右四方向的跑出去再跑回来。多数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遵守规则,但个别幼儿还是出现了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提醒。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4-01
大班教案(经典)08-10
(经典)大班教案08-31
(精选)大班教案07-28
大班教案[精选]07-22
大班教案【精选】08-06
[经典]大班教案08-05
大班教案(精选)08-19
(经典)大班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