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20——+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习: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应该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诉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馈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随堂练习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同学们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学生: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学生: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学生:两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学生:可以。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用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用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0-2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四、教学难点:
根据站立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出正面、侧面和上面。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六、教具准备:
小汽车模型、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储蓄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汽车模型
师:同学们,这是一辆汽车的模型,今天我们就从它入手一起来观察。谁愿意上来观察一下?
指名4名学生上台观察。
师:现在你们能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哪一个面?
生答师板书:正面。你能说说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
师:还有和他观察不一样的`吗?
生答师板书:侧面(左面、右面)。
师:还有看到不同面的吗?
生答师板书:上面。是什么颜色?
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再看这个汽车模型,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的一样吗?验证一下。
2、猜一猜,出示主题图
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下面哪幅图?连一连。
生交流。
3、观察书包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书包图。
思考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书包的哪个面看到的。你能指出来吗?
学生交流并反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说一说,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看到房子?
2、第2题。
让生仔细观察图,思考下面的三幅图,你能指出哪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吗?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3、第3题。
师:笑笑和淘气在路上遇到了智慧爷爷,他们分别站在智慧爷爷的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试着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个数在“数龙”中的位置及与相邻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认识百的数列,能说出百以内的一个数的邻数,会根据要求将一个数添加或减去成整十数。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百的数列。
难点:1、掌握找邻数的方法,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练习。
2、探究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数数练习,10个10个数。数单双数。5个5个数。数字接龙游戏。
一、数射线上标数。
1、出示书本P16数射线
将39、83、45、54、96、97在数射线上表示出来。说一说是怎么找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将数表示出来,复习的同时,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将百以内的数表示出来。)
二、在数龙上探究
(一)找邻数
1、出示数龙。
师:今天我们要新认识一个学习数学的.工具:数龙。
(1)问: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数的排列顺序、邻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导、补充。
(2)在数龙上标数。
2、找邻数。
(1)先说说65、50、85、20、35的邻数,并在数龙上找一找。
(2)同桌交流找邻数的方法(进一格或退一格;前一个数比这个数小1,后一个数比这个数大1)。
3、练一练:
(1)找邻数(任选一列完成)书本P16/2
重点说清如何找100的邻数。
(2)通过向前、退后找邻数。书本P16/3
4、小结:找一个数的邻数,不但能在数龙上找,还能通过-1和+1的方法找到。
(二)找相邻整十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找邻数的方法,如果要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你会找吗?
1、找与某数相邻的整十数。
(1)在数龙上找一找47,63,99,16,34分别位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2)用找到的方法说说52、76、85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3)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尝试第一列后交流方法,再完成第二、第三列。
21 - =20 97 - =90 25 - =20
22 - =20 77 - =70 25 - =20
23 - =20 57 - =50 25 - =20
24 - =20 37 - =30 25 - =20
25 - =20 17 - =10 25 - =20
交流完成后的发现。
(2)小结回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回到整十数。
(3)进到整十数(先讨论方法,再实践练习,任选一列)
39+=40 26+=30 25+=30
38+=40 46+=50 36+=40
37+=40 66+=70 49+=50
36+=40 76+=80 64+=70
35+=40 86+=90 81+=90
(4)小结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整十数。
(三)推算
1、推算。
7+3=4+6= 8+2=
17+3=24+6= 28+2=
37+3=44+6= 58+2=
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2、补充成整十数。
6+ =10 4+ = 7+ =
66+ =70 24+ = 47+ =
86+ =90 54+ = 77+ =
理解要求、观察算式、说说想法、谈谈疑问、动手完成、在数龙上检验。
三、总结
说说你的最大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找规律填数
78,75,72,_____,_____,_____ 40,45,50,_____,_____,_____
2、5个一,3个十是()。74是由()个(),()个()组成的。
3、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十位上是2的数是()。
4、100里有()个10,()个20,()个25。
(2)根据要求填数
①写出a、b……表示的数。(4%)(每格0.5分)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②写出与a、b、c相邻的数。
_____a_____ _____b_____ _____c_____
③写出与d、e、f相邻的整十数。
_____d_____ _____e_____ _____f_____
板书设计:
小练习
相邻数
相邻整十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引入
师:小猴贝贝带着小伙伴们来给大家拜年了。
媒体呈现一幅画面: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子?
师生一起数,共有13只。
师:小猴子最顽皮了,你看——
媒体动画呈现:一些猴子爬上了桃树,地面上还留下6只猴子。
师:咦?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
有的学生说5只(画面上可以看见的是5只),有的说7只。
二、展开
1.引出例题,探究算法。
师:树上有7只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共有13只小猴子,现在树下有6只,13-6=7只。
教师适时板书13-6=7,并设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10-6=4,4+3=7,所以13-6=7。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因为6+7=13,所以13-6=7。
生3: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算法:
算法一:因为10-6=4,4+3=7,所以13-6=7。
算法二:因为6+7=13,所以13-6=7。
算法三: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2.挖掘材料,组织尝试。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树上真的是7只小猴子(媒体出现树上的.所有猴子),你们算对了!你能根据现在这幅图再列出一些减法算式吗?
生1:13-7=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共有13只猴子,树上有7只,算地面上有几只就是13-7=6。
师:那你是怎样算出6的呢?
生1:因为6+7=13,所以13-7=6。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指名学生说说不同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让学生观察列出13-5=8和13-8=5后说说想法。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可以根据颜色不同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真厉害!那就请你选择一题与同桌同学交流一下算法吧。
学生同桌交流算法后,教师分别指名回答。
3.练习。
(1)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12-7= 12-4= 14-8= 12-3= 13-6= 18-9= 11-2= 15-8=
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说同桌是怎样口算的)。
(3)看卡片口算(全班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结果)。
14-8= 12-8= 11-8= 10-8= 17-8= 13-8= 16-8= 15-8=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三、 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计算,你会做了吗?你是怎样算的?
指名学生说说算法。
师:猴贝贝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想邀请大家一起去玩,但有一个条件:请你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数(课前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猴贝贝还让老师帮忙选几位小朋友当导游,请刚才奖励到小旗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在课中,教师已经把旗子作为奖品发给了几位小朋友),每位小导游的旗子上都有一个数字,如果你算式的得数跟哪一位导游旗上的数字一样就跟在这位导游的后面。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吧。
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游戏、排队伍,然后走出教室。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与描绘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及他人身体上的左右位置关系。2、认识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和观察的能力,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有用的生活数学,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照片说出物体所处的左右位置。
教学难点:说出面向学生的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媒体:软件、课题、卡片制作:左、右。
课前学生准备:
1、你写字拿笔的手是(左手/右手)。
2、你吃饭拿碗的手是(右手/左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你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可以做哪些事情?区分左手和右手。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找一找、摸一摸自己身体上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
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伸出右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眼睛。
小卡片认语文字:左、右,你是怎样区分这两个字的?
2、摆摆说说、理解左边与右边。
(1)教师说学生操作:拿出橡皮、学具盒、数学书、文具盒、铅笔。
把书放在中间、把橡皮放在最左边、把铅笔放在最右边、
把学具盒放在橡皮的右边、把文具盒放在铅笔的左边……
(2)学生说说: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什么在什么的左边?什么在什么的右边?同桌讨论:尝试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的位置关系。
(3)同桌合作,自由摆放,互相说,及时交流。
3、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的认识。
(1)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指定某个学生,说出他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4、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个本领。出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体验“相对”,加深理解。
1、判断实物的左右
(1)师:老师有一只手套,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它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为什么?
(出示实物)
生1:只要看大拇指在哪里就知道了。
生2:我用自己的手放上去试试,哪只手放得对就是了。
生3:我看它和我的`哪只手大拇指朝一个方向的,就是这只手。
师:大家想的方法都很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如何判断左右。(板书课题)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看它的大拇指,可如果是穿着鞋子的脚呢?看不出脚趾,我们该怎么判断呢?看看你的左脚和右脚,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脚的左和右吗?
2、判断图上的左右
(1)与观察者是同方向的类型
①看书P8/两幅图,说说左和右
(2)与观察者不是同方向的类型
②看书P8/3两幅图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生:先把自己当作图中的人,再判断。
③游戏:
师:同桌面向同一个放向(向左转)
刚才的游戏中你和你的同桌动作的方向是一致的吗?
同桌面对面,做同样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的动作正好相反
师:对了,就像照镜子,面对面观察到的结果是相反的。
3、理解以不同参照物为标准,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1)游戏:请五六名小朋友到前面,拉手围成圈。
师:说说某某小朋友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师让这位小朋友自己说说他的左右两边各是谁?
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和他看到的不一样呢?
生1:面对面
师:大家说得对!因为我们看的时候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而某某小朋友是以他自己的位置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不同。
三、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1、联系实际,上下楼梯情景。
(1)靠哪边上下楼梯是正确的?为什么?进行表演体验,进行思想教育。
(2)引导感悟与体验:方向不同,位置也不同。
2、看照片小组谈论,完成教材相关习题。
小组合作--动手演示--观察自身--得出结论
四、总结下课、20以内口算的训练与强化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究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难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城堡可美丽了(屏幕显示),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呢,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不过想要进入数学城堡,必须闯过三关,大家有信心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第一关。
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杯水,然后用“……比……多得多”或“……比……多一些”说一句话。教师巡视指导。谁来按老师的要求说一说?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第二关。
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养殖场里都养了些什么呀?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你的同桌。
②合作交流,汇报成果。
谁先来把他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其他同学注意听,别的同学说完之后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n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养殖场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有22只。鸭子有92只,比鸡少,比鹅多。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
比较两个数的关系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等来描述。
3、第三关。
(猜一猜:根据描述来猜一猜兔子的只数)18,26,90,97这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猜一猜。兔子的只数比18多得多。
想一想,你猜出了吗?是多少?
【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31页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得愉快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书哦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破十法”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小丑手中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思考、提出问题:还有几个?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并把算式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然后组长向全班汇报。
2.比较15 9和15 3这两道算式。
二、达标检测
1.写出下面的气温。
零上15℃( )
零下10℃( )
零下20℃( )
零上33℃(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3
9+( )=15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 )=12
12 9=( )
9 ( )=16
16 9=( )
9 ( )=17
17 9=( )
4.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17 9=_____
16 9=_____
13 9=_____
19 9=_____
11 9=_____
10 9=_____
18 9=_____
14 9=_____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1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P24页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观察和操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掌握应用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
采取小组合作,设定小游戏,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算式的小卡片。
教学环节:
一、热身小游戏
1、击鼓传花游戏,口算练习
9+7 8+6 11-2 14-8 12-9 13-7
15-5 14-6 14-8 1 2-5 17-9 14-7
2、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找规律,填表。
要求:以同桌为一小组。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每人一张(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1)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这时学生能直观地发现规律,个个都举手争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2)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的排列?
生1、11-9 →12-9→13-9→14-9→15-9→16-9→17-9→18-9
第一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1(十九减9)。
第二列的得数都比被减的个位上的数多2(十九减8)。
第五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5(十九减5)。
生……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生2、11-9 →11-8→11-7→11-6→11-5→11-4→11-3→18-2
第一行都是11减几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1就可以了。
第二行都是12减几的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2就可以。
生……
生又发现还可以斜着看也有规律?
指名小伙伴回答。
4、小练习:我来考考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5页的第2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5、放松一下:课件出示儿歌
三.巩固练习:智勇大冲关(课件出示)
第一关:看图列算式仔细观察图片,指名生回答,先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可以多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第二关:想加算减分组比一比,看哪一组小朋友表现最棒。可以适当奖励哦。
第三关:争夺小红旗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说是两人一组进行PK。(先是两位男生PK,然后两位女生PK,最后男女PK。)全班小结共同选出胜利的小朋友,加以鼓励和表杨。
第四关:争当神算手学生抢答,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后拓展,布置作业(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提供卡片,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排成一个表。
1: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个小难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老师准备要写减法算式的小纸片只够一半,怎么办啊?”这时有的同学大方的说自己不要了。(这显然不是老师的本意。)
“可是,老师又希望大家都来做这个练习,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同桌共用一份。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分发给每一个小组(两人一组),(他们带着一种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的快感跳入了挑战。)
“要把表上的算式全部写在这些卡片上,你们打算怎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呢?(步步引导)
同桌不由自主的商讨起来,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表扬同学们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说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2、分工合作自主探索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找没有同桌可合作的同学谈体会,得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最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生:说他最喜欢争夺小红旗的游戏,这样在玩中就学到知识了,而且很开心。
2、教师进行有导向性的小节,宣布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设定的小游戏中孩子们都踊跃参加,这样在玩中就学到一定知识,而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从而让孩子们爱上数学,从中获得一定快感,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10+5+2=15—6—3=20—5—5=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加连减。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入队?
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
教师板书:13+18+16。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 3+8+6=17 30+17=47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 31+16=47
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6=34 34+13=47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下面的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学生:50-18-13。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01-23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度量1》数学教案01-17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数学教案01-17
北京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数学教案01-17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左与右》数学教案01-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1-2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