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土"。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图文对照认识八个词语;理解黄牛和帽、苹果和枣的大小及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的多少,在反复的朗读中激发朗读兴趣,体会语言的节奏美。
3.能激发学生朗读韵文的兴趣并诵读、记忆,在诵读中感受农家校园的美丽、温馨,唤起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课前准备:幻灯片、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词
1.看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里面有哪些动物植物?
2.词卡与实物对应。
学生将带拼音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
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先请个别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最后开火车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让学生认读。
二、学习韵文
师:有人啊,把这幅图写成了一首很美的诗,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3.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三、巩固记忆生字 1.学生选择生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2.选择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2.出示"小、少",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3.教师范写"小、少",学生仿写一个。
五、作业: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牛、羊、小、少(在田字格中教师范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2.积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组内自由读
2.指名读。理解反义词。大------小多-----少
3.齐读。
三、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准确使用“颗、群、堆”三个量词。
(1)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数哪些东西还可以用"颗"数?
你发现用颗数的时候,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数鸭子用“群”,在哪些时候还可以用上“群”?
用“群”数,告诉我们什么?
(3)数杏子时用“堆”,在哪些时候也可以一堆一堆数?
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为什么?
2.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学生说一说。
一朵花 一本书 一件衣服 一双鞋 一把扇子 一辆汽车 一块西瓜
一个杯子 一双手 一台电视机 一幅图 一座房子 一台电脑 一双筷子
一张桌子 一座桥 一列火车 一架飞机 一排椅子 一篇 一本书
一杯水 一枝笔 一份报纸 一扇窗户 一棵树 一把剪刀 一个书包
一条绳子 一串香蕉
3.学生选择生活中自己认识的物品进行说量词比赛。
4.创编儿歌。
5.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四、比一比谁说得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五、积累反义词
我们学过哪些反义词?谁会说?
大——小 多——少 黑——白 上——下 天——地 有——无
来——去 前——后 左——右 哭——笑 南——北 东——西
高——低 高——矮 开——关
六、作业:学过哪些反义词,用笔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 词语积累:
1. 注音加点字:
A. 翰藻(han) 记载(zai) 概括(gai)
B. 脉络(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蕴(yun) 纯粹(cui) 妍媸(chi)
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3. 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三.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例子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穆天子传》《山海经》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传奇小说 《长恨歌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 《三国志平话》
明清 顶峰 演义小说、创作小说 四大名著
四. 阅读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2. 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3. 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 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思考)
五. 理解课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二。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六. 上学期我们学过《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他们都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请详细分析说明。(讨论)
七. 教学后记:
省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词,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多音字。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青蛙的好品质,懂得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课文及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
正确的理解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朋友”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冬冬读课文”。在课堂上,丁丁帮助冬冬读好了课文,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出校园去一个新的地方!看,这是哪儿?(板贴池塘美景图)
2、在池塘边也生活着一对好朋友:青蛙和小鱼。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出示课题)指"塘":这是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朋友,大家一起读一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 范读: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72页,把你们的小手指到课文上,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注意你不熟悉的字老师是怎么读的。(配乐)
2、 自由读:特别注意把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读
(1)课文有几段?指名读课文。
要求:这些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用手指着每个字。来当小评委听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吗?
(2)学生互评:小评委们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
(3)师对读书的学生及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评价。
4、认读生字
(1)下面我们把生词朋友从故事中请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
同桌互读。师巡视。重点检查。
(2) 小组活动:各组的小组长拿起生字卡片,看看你们组的同学谁交的生字朋友最多。有不会的字互相帮助多读几遍。
(3) “词语接龙”游戏:第一个同学读字,第二个同学组词。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把生字记的最牢!
5、多音字检查
(1)现在有几个生字朋友回家了,谁想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两句话
(2) 谁再来读读这几个词?(“好奇”、“好办”、“背上”、“背着”四个词语变色)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强调:这是两个多音字,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们不同的`读音。
三、 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 承上启下,过渡指导
(1)出示小鱼的话:小鱼好奇地问:“岸上什么样:我从来没去过。”
(2)从小鱼的话中,你知道了它有个什么愿望呢?
第一次朗读指导:是呀,它多么着急想知道岸上的事呀!应该怎样读?其他同学好好听,听他读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
第二次朗读指导: “从来没去过”什么意思啊?(“从来”变色)那你读的时候就把小鱼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师随即范读) 指导学生再读。
2、 小鱼这么想知道岸上的事,那作为好朋友青蛙帮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课文。小组长赶快从桌洞里拿出头饰发给大家吧。同学读的好就夸夸他,读错了帮他改过来。(小组活动)
3、 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哪两个同学想读给大家听?下面的小评委听听他们把小鱼、青蛙的语气读的怎么样?(读后生评)
(2) 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有重点的指导对话部分朗读。。
(3)全班来合作读,老师加入旁白这一组。(带头饰)
4、语言情境渲染,师边板演边描述:同学们,看,(板贴)太阳渐渐的落山了,月亮悄悄的爬上了天空,池塘边慢慢的安静下来,听,只有青蛙发出“呱呱”的叫声,那是他在给小鱼讲故事呢!
(1)(教师走到带青蛙头饰的学生面前)拓展提问:这只小青蛙,你正在岸上给小鱼讲什么样的故事呢?
(2)其他的小青蛙你又给小鱼讲了哪些岸上的故事呢?
(3)可爱的小鱼们,听了小青蛙讲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你一定很高兴吧?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青蛙朋友说些什么呢?(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的发言不仅仅局限于感谢的话。)
四、情境表演,深入体验。
1、小组合作表演(每组六人分角色扮演青蛙、小鱼、蝴蝶、小草、小花、小话筒)。师巡视指导,引导每个角色都能根据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2、指小组上台表演。(配乐)
3、拓展提问:看到你们这么出色的表现,小鱼也想和你们交朋友。(课件,小鱼画外音)小朋友们好,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聪明的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了解岸上的事情呢?——引导学展开想象,引起讨论。
五、总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鱼和青蛙的故事。希望你回家能把两个好朋友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爸爸妈妈对你说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经典]12-09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