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友谊。
★初步感受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三、 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
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
1.生齐读课题。
2.师:从课题来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从这个“那”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极度喜爱、赞美的.语气再次读课题。
感情强烈点,再读一次!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初游周庄。
2.交流汇报:日暮时分,作者来到周庄,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2到4自然段。
1.开书自由读课文,再游周庄,想象画面,感受周庄的美景。
2.指导交流、说话:你刚才游览了周庄的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东西最可爱,最想跟别人说一说?
3.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
(1)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沉稳”、“坚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桥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说桥成就了周庄的美,那么,河升华了这种美。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学习过渡句:“如果说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游人的,那么夜呢,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夜色中的周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夜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2.学生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句子写出了夜色中周庄的美?用“﹏”划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周庄的喜爱?
3.交流汇报,结合汇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1)①当太阳从黑黑的屋顶上沉下去,天变得昏暗时,在河上滑行了一天的船就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密密地挤在一起,或在桥洞下,或在小树边,互相依偎着,躺在静静的河上入睡了。
②河水不再是墨绿色,而是漆黑的了,就像一块极平滑的大理石,给人以冰凉的感觉。
③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
④桥,不再是静静的、兽脊样的了。它在河水的倒映下,在灯光的合作下“动”了起来。桥上的每一块石砖,每一条缝隙,每一级石阶,都呈现出不同的韵律。
(2)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当那河,那船……
4.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五、全文。
1.说一说,学这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6
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