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时间:2024-04-17 07:13:08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1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还原性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碳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


药品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观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点燃

初三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教案3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课 题


化学式


授 课 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 点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难 点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Flash小动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 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过学生的书写以导出课题。


化学式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同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播放Flash小动画


学生观看。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画,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符号H、2H、H2、2H2的表示意义。


学生观看,并作记录。


起到综合知识的效果。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以达到能熟练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方法。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便于理解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子有质量吗?


学生回答:有


以此导入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题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学生习题


学生合作练习,相互订正。


合作完成,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再度练习。


巩固提高。



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和种类和数量。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作记录。


学以致用。



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

  1.“预习”:

  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常规复习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常规复习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习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习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习,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初三化学教案 水

  教学目标

  目标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初三化学小知识

  一: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语。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铵根离子

初三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进行检验和鉴别,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化学

  1、请你说说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例如: ......等。

  2、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出上述几种物质。

  活动二、合作过关----巧辩试剂

  第1关:任选一种试剂鉴别

  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分别是HCl、Ca(OH)2,你有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

  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

  归纳整理常见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碳酸盐溶液的鉴别方法。

  第2关:加入一种试剂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三种无色溶液,选择加入一种试剂来鉴别。(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

  所加试剂 现象

  HCl

  Ca(OH)2

  NaCl

  第3关: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CuSO4四种溶液,不添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

  要求:1、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2、利用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药品:A、B、C、D四瓶试剂。实验仪器:试管若干、滴管4支)

  3、记录实验现象,鉴别出四瓶溶液。组长汇报实验方案和结论。

  A

  B

  C

  D

  溶液名称

  活动三、我会整理

  1、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物理方法:看、闻、溶……

  化学方法:①任选试剂鉴别②加入一种试剂鉴别③不加任何试剂鉴别

  2、检验及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活动四、科技前沿

  1、酒精测试仪

  2、指纹识别仪

  3、便携式DNA分析仪

初三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初三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初三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x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x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x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初三化学教案9


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复习,温故而之心。


用煤炉烧煤取暖。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思考、讨论、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 + O2 点燃2CO O2不充足



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

初三化学教案10

  初三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学习目标】

  1、在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格式,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

  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人们正在探索一种光解反应器,装载入汽车中,可直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作为汽车能源。那么,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加满一桶水18千克,能让汽车跑多远呢?首先应弄清楚的是:18千克水能分解产生多少氢气?

  【回顾反思】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以上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

  (2);

  (3)。

  【探求新知】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分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2)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水、氢气、氧气之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归纳小结】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各物质的与相应乘积之比。

  【讨论交流】

  1.如果有36g水通电完全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2.如果要生成16g氧气需电解多少克水?

  【归纳小结】根据化学方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

  (2);

  (3);

  (4);

  (5);

  (6)。

  【实际应用】根据前面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工业上通过电解Al2O3制金属铝,反应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kg铝,至少需电解多少千克Al2O3?

  1.氢气是未来理想的汽车燃料,1kg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 km。水是氢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分解水制取氧气。一桶水大约18kg,请你自编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解答。

  自编题目:

  解答:

  【能力提高】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是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鱼箱的水中投入过氧化钙(化学式为CaO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若每只鱼箱每天需耗氧气52.8g,则需要投入过氧化钙多少克?

  化学素养评价5—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e:56 C:12 Ca:40 Cl:35.5 Na:23

  ( )1.4克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38克

  B、 36克

  C、 34克

  D、240克

  ( )2.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铁,那么铁氧气四氧化铁的质量比为:

  A、56:32:232

  B、56:16:232

  C、56:64:232

  D、168:64:232

  (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4.在4A+5B = 4C+6D反应中,已知34gA与80gB完全反应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68

  B.34

  C.17

  D.51

初三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小组讨论】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学习指导三:氮肥的简易鉴别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跟踪练习】

  1、下列化肥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C)

  A、硫酸钾 B、硝酸铵 C、过磷酸钙 D、氯化钾

  2、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D)

  A、NH4Cl与KCl:看颜色

  B、NH4HCO3与KCl: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3、下列化肥能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的是(D)

  A、碳铵 B、硝铵 C、硫铵 D、硫酸钾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硫酸氨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氨味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初三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初三化学教案13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课件1:《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实物: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学生观察回答: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阅读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二、铁的化学性质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演示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板书:1.铁跟氧气的反应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验证:(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①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②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③成立。

  阅读P120,学生得出结论: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展示课件3:

  铁生锈: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追问: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展示课件4:钢铁的防锈

  防锈: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归纳:

  小结:

  展示课件5: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铁跟酸的反应: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生实验: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展示课件6: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展示课件7: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3.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学生: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展示课件8: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阅读P121: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师生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讲述: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讨论题:

  (1)如右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容易生锈?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块铁,右边烧杯中放入同样质量的锌。铁和锌全部溶解,问:在溶解过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针有何变化?为什么?

  评价反馈题:(另附)

  作业: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初三化学教案1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习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三化学教案15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 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 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初三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案08-29

化学教案01-19

高中化学教案09-29

初中化学教案12-29

高一化学教案02-14

高中化学教案15篇11-04

高中化学教案(15篇)02-14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2-10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