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8 08:56:4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重点

  读背并积累古诗句教具题板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教后记

  优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好多同学做不到。

  缺点: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同学们做的不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

  揭示“海”的象征意义。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背诵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2、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说,并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不少有趣的.实验,前几天,老师也请大家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实验记录。

  二、交流实验记录

  1、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2、推荐部分学生在班级交流。

  三、明确要求,完成初稿

  1、明确习作要求: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2、确定材料。完成习作初稿。

  四、交流初稿,师生点评。

  1、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评析。

  2、同桌互评。

  3、学生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4 记一次实验

  实验步骤清晰

  实验结果清楚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⑴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⑵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⑴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⑵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⑴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⑵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

  叙事琐碎平淡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2-13

语文教案02-13

语文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