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学习在整个空间与图形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教学中,常常是从图形开始学习面积,因而学生总感觉与生活脱节,没什么用处。新教材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系,从现实生活中的买新房入手,通过观察图纸、计算面积、装修新房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面积单位、计算面积,有效地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教材所呈现的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背景,从中也能折射出改革开放与富裕的时代特点,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做鸟巢--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年级上册: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学习与完成阶段;
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继续学习;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
3、知识构成。共设有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面积与面积单位;
信息窗2: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信息窗3:解决问题;
信息窗4:地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买新房的第一步,首先就要看自己家新房的图纸,这也是一般家庭经常做的事情。教材考虑到了这一现实的背景,因而在素材选取上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新房的平面图,一家三口人正在欣赏自己未来的新房。从对图纸的观察可以自然地切入到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之中。
2、情景图中的信息。图中呈现的是新房子的图形信息及文字信息。
文字信息:7个房间的名称;
图形信息:7个房间中有6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餐厅是正方形,如果学生表述为长方形,也是可以的)。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共1个例题。
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呢?学习面积、面积单位。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材分析:
情景图:情景呈现的是新房的图纸,整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张图纸而展开的。学生在探究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意义时要用图纸中的这些图形来进行,由于这些图形没有数据,教师在让学生准备图片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单位:厘米
合作探索:教材是围绕着厨房与餐厅两个图形大小的比较来进行的,首先是用圆片来摆,然后用小正方形来摆,从而知道长方形比正方形大,既厨房比餐厅要大。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准备多大的圆片,准备多大的小正方形,而且准备的圆片与小正方形还要与厨房、餐厅的图形相吻合,这在材料准备上遇到了困难。
(2)如何改造教材:
情景图:用标有数据的一张图纸来呈现,并且这个数据还要便于学生课上进行操作,既利用这些数据组成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的大小要适宜,要便于学生使用。(其实是把信息窗二的情景图中的数据按照缩小20倍,既本图中的比例尺是1:20)
(3)学生材料准备:一是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如图所示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每张纸片标上数据,写上纸片的编号。还要注意纸片的大小要与图中的数据相吻合。二是准备剪刀,课上用来剪出面积单位。三是为每个小组准备画在纸面上的一组图形:10㎝×4㎝和6㎝×6㎝的是一组,6㎝×4㎝和5㎝×5㎝的是一组。四是为每个小组准备画在纸面上的2分米×2分米的图形,用来剪平方分米。
(4)例题教学的层次设想:在合作探索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面积意义的抽象阶段;二是面积单位的学习阶段。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面积意义的抽象:引导学生在观察情景后进行四组图形的大小比较,按照“猜想--验证--抽象”的思路进行学习。猜想--观察情景,估计两个图形谁大谁小;验证--利用手中的纸片进行操作,既进行重叠的操作活动,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抽象--厨房、餐厅、客厅......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①=②(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两个元素相等。)
③=④(长是25厘米,宽是10厘米;两个元素相等。)
①>③(长都是25厘米,宽分别是20厘米与10厘米;一个元素相等。)
④>⑥(宽都是10厘米,长分别是25厘米与15厘米;一个元素相等。)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面积的描述性定义是在图形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面积意义的描述,是通过图形的大小比较,在建立图形大小的表象过程中来学习的。
面积单位的学习:此阶段有四个学习活动组成--活动一:利用纸片材料比较3号厨房与7号餐厅谁大谁小;活动二:比较画在纸上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活动三:剪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活动四:认识“平方分米与”平方米“。
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是前两个活动阶段学习的重要目标。
活动一:按照”猜想--验证--反思“的程序进行教学。猜想:既猜想3号厨房与7号餐厅谁大谁小。验证:利用手中的纸片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反思:既反思以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梳理学生想到的办法(用重叠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估计学生在验证时可能想到以下的办法:既用三次重叠的方法看到3号纸片大。
活动二:为学生如下所示的画在纸片上的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组图形:
第二组图形:也可以为部分小组下面的图形:
所有的图形都平均分成1厘米一份,用圆点隔开。
在上面的活动中,学生用重叠的办法比较出了两个纸片的大小。现在是比较画在纸面上的图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就不能用重叠的老办法了,就要寻求另外的办法与思路。估计学生可能找到画方格的方法,第一组的比较可以画成边长为2厘米与1厘米的小方格,而第二组的比较只能画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格。另外学生可能把以上探究活动中的重叠方法迁移过来,既先画出重叠的部分,然后再画边长这2厘米或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格进行比较。这种办法也可以用”画方格法“进行梳理与概括。
活动二同样也是按照”猜想--验证--反思“的程序进行教学。反思时引导学生想到”方格法“,同时进一步说明: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不果断比较,其实就是找到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至此,面积单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终于显现出来,正要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活动三:剪出面积单位。
按照”活动--交流--抽象“的程序组织学习活动。活动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片剪出一个面积单位;交流指汇报是怎么剪的,估计学生可能剪成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还有可能剪成长方形这种情况。抽象指明确揭示”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我们知道,不是任意一条线都可以作为长度单位,只有1厘米、1分米、1米才可以作为长度单位,那么是不是我们剪出的这些小正方形都可以作为面积单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接下来指导学生利用上述的材料再剪出2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学生对于面积及其每个图形中包含的面积单位的表象可以得到充分的建立。
活动三认识”平方分米“与”平方米“。有了平方厘米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演驿探究,既想象一下,面积单位还可能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米?可以让学生剪出1平方分米,可以用线绳围出1平方米。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上一个信息窗呈现给我们的是观察自己家新房的图纸,作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本信息窗呈现给我们的是住进新房。各式各样的家具折射出现代家居的豪华,从中也能折射出现代人的幸福生活。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呈现了新房的图形信息及图形的边长信息,另外还有房间中挂毯的边长信息。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2个绿点,共4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厨房的面积有多大?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个绿点:怎样计算客厅的面积?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第二个绿点: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学习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第二个红点:挂毯的面积是多少?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材分析:
情景图:平面图标出的是新房的实际大小,如果利用它来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在思维时就应该有一个转换,既先暂时把它看作单位是厘米进行探究,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讲,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既还不具备模型化的,因而在思维时可能会有困难--明明单位是”米“,怎么在探究时用”厘米“进行?
另外,平面图呈现的房间的实际尺寸与挂毯呈现的实际尺寸相矛盾,这也是影响学生思维的一个方面。
合作探索:教材是在探究了厨房与两个卧室三个图形的面积之后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缺少了一个发现”变中的不变“的探究过程。
另外,正方形作为特殊的长方形,它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完全一样,对它的计算公式的抽象可以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环节来进行,既不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来进行。
(2)如何改造教材:
情景:呈现两幅图形,一幅平面图在呈现时长与宽的数据用厘米作单位,把它作为图纸来呈现,用它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既把情景中的平面图的数据改为以厘米作单位);另一幅呈现课本所示的平面图,用实际尺寸标出,用它来作为练习用,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例题:把第一个红点求”厨房的面积有多大“改为探究图纸上图形的大小。既求图纸上各个图形的大小。
(3)学习材料准备:学生准备如下材料:一是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十几个;二是为学生准备一套探究用的长方形纸片,纸片的大小与情景呈现的数据相吻合。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首先呈现新房平面图的图纸:把情景中平面图的数据改为以厘米作单位。
第一个红点:厨房的面积有多大?改为”每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按照”猜想--探究--反思“的程序进行教学。
猜想: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本,也可能有的学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不妨先让学生猜想一下每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在学生会算面积但还不懂得面积公式算理的前提下能够算出图形的面积,都属于猜想数学方法的范畴。
探究:指让学生利用纸片材料探究每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为学生的纸片材料要分别写上房间的名称。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房间名称
图形形状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客厅
长方形
卫生间
厨房
小卧室
书房
大卧室
餐厅
正方形
反思:反思即升华,引导学生发现上表中”变中的不变“,既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辨析,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并抽象计算公式。
巩固:呈现课本所示的平面图(用实际尺寸标出)。此环节作为”每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学习之后的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抽象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同时把问题改为”每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第一个绿点:怎样计算客厅的面积?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第二个绿点: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学习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第二个红点:挂毯的面积是多少?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如何进行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学习?
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梳理认知。
建立模型:指在教师指导下把挂毯的样子画下来,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第一次转化。教师可以把挂毯的大小画在黑板上,也可以用边长为1米的白纸来呈现。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于情景中的挂毯来讲,学生是陌生的,另外,它的实际边长虽然是10分米,但它画在情景中的长度却不是10分米,也没有办法呈现边长是10分米的挂毯,因而必须再画出一个另外的图形,与它的实际边长相吻合,这既是建立准确的面积表象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模型求解: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挂毯的面积是多少“。
梳理认知: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本信息窗教学的最后,不妨引导学生把新房的面积求出来:观察情景,求出新房的长是10米,宽是9米,面积就是平方米。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呈现的是一家人正在设计装修新房,由装修新房所需要的材料价格信息与新房面积信息自然地引入到求总价的学习活动之中。
2、情景图中的信息。图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房间大小信息,既房间的长与宽;二是装修房间所需要的材料的价格信息。
房间长5米,宽3米;石膏线每米12元,木地板每平方米60元。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材分析:本信息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来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来讲,运用以往的知识与经验,求出像情景中的问题的解可能困难不大,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这种类型问题的思考模型(既用乘法进行计算),建立问题求解的表象,这是教学需要升华的。教学中还必须把上一个情景中的平面图进行张贴。
(2)帮助学生理解情景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如木地板、石膏线等。石膏线可能就是紧贴着地面的竖直的石膏板,既通常所说的”石膏裙子“。
(3)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可以从情景中的长5米、宽3米的房间入手,这个房间在哪里呢?让学生在情景中找一找,在教师的引导下求装修小卧室需要多少元钱:
木地板:5×3=15(平方米),15×60=900(元)
石膏线:(5+3)×2=16(米),16×12=192(元)
对于情景中的文字来讲是抽象的,只有用图作引导,学生在思考时才不至于仅仅依靠抽象地去想。
(4)要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在教学情景中的例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其它几个房间装修需要的钱数,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房间
名称
长
(米)
宽
(米)
周长(米)
面积
(平方米)
铺木地板需要多少元
装石膏线需要多少元
客厅
5
4
厨房
5
2
小卧室
5
3
16
15
900
192
书房
5
2
大卧室
5
4
餐厅
3
3
引导学生填写表格的过程,其实就建立了线、面、数量、单价与总价之间的有效联系。线组成面,面中有数量(总的面积),数量与单价相乘就是总价。
(5)如何帮助帮助抽象算理(算式):求装修每个房间需要多少元,必须用单价与面积相乘,算理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抽象,因为它改变了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学生原来学习的是如”每枝钢笔5元钱,12枝钢笔多少钱“,是用单价与数量相乘,这里的数量是钢笔的数量,学生好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而本信息窗的学习,虽然数量关系一样,但这里的数量是”面积“,既是平面上的数量,对学生来讲又是一个挑战。除了理解文字以外,可以用”综合法“进行教学,既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单价
木地板每平方米60元
面积(平方米)
1
2
3
5
......
13
14
15
钱数(元)
240
......
540
通过填写表格,不仅仅能够学到思考的方法,既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进行考虑,而且还能逐渐地建立计算的模型,既求钱数(单价),要用单价与面积相乘。虽然这个数量关系不需要抽象,但却为以后抽象数量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最后,不妨把装修新房所需要的总钱数求出来。
反思以上的教学设想,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解决问题以后要适时地进行抽象与升华。升华既引导学生感悟隐含在其中的数量关系,既:单价与面积相乘就是总价。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呈现的是新房所在的小区的景色,由室内扩展到了室外。从情景看,若干个楼房组成了一个大的住宅小区,形成了现代城市中特有的现象既楼群,折射出了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特点。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小区占地6公顷,绿化面积约有2公顷。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共1个例题。
1公顷有多大?学习地积单位”公顷“及”平方千米“。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建立公顷与平方千米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对于学生来讲,公顷与平方千米是非常抽象的,它不像长度一样是学生熟悉的。表象建立的标志是不仅要知道公顷有多大,还要在记忆里有它的大小模型,既当提到公顷时,马上就要想起当初在学习时大家围起来时的面积大小。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在思考其它的数据时,就可以以它作为基础,如5公顷有多大,有5个学校操场那么大,既5公顷=50000平方米。数的计算如果脱离了这样的表象,就只能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再现。
(2)课外与室外实践活动是建立公顷与平方千米表象的基础。
与其它知识学习不同的是,公顷与平方千米必须要开展课外与室外的实践活动。如公顷,量出边长100米,让大家围起来,围成一个正方形,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少,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又如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教师可以提前预测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提前一天或几天走一走。
(3)要做好从室外活动到室内抽象的转换。如公顷,学生在操场中围起来,初步建立了1公顷的表象,课前对平方千米也进行了探究,在教室中还要把它们画下来,通过画下来的这个图形进行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进率的抽象。
(4)及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如每个乡镇的面积有多大,宁阳县的面积有多大等。对于公顷与平方千米来讲,它们都属于”大数“,大数的概念的建立,表象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思考模型,象前面所说的大家围起来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就是一个思考的模型。另外我们为学生补充的资料也可以看作是思维的模型,如新疆的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大约是150万平方千米,当学生知道了山东省的面积大约是15万平方千米之后,学生思考150万平方千米就有了一个可以的模型,既学生可以把它与山东省的面积进行比较,知道大约是10个山东省的面积那么大。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算一算”“试一试”及第2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先计算14X3=42
(2)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3)先计算14X3=42
(4)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书上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30×23+8670×90-150
800-22×21(37+13)×2612×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400()×()=1200
()×()=400()×()=1200
()×()=400()×()=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萝卜:18×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单价
篮球60元足球35元
排球40元羽毛球拍18元
书包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口)
10×6+28 70+3×6 6÷2+11 9-42÷7 9×0+15 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图书室有200本书,2个4层的书架。)
(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能:①2个书架有几层?②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③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200÷2÷4
=100÷4
=25(本)
200÷2=100(本)
100÷4=25(本)
200÷(2×4)
=200÷8
=25(本)
2×4=8(层)
200÷8=2
(这里学生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总结该小组有几种方法。)
4、汇报时追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3)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教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和(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7、小结
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三、巩固知识
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44÷3÷6 420÷(3×2)556÷4×8
84×5÷4 742÷(63÷9)464÷(4×2)
2、基础练习
700÷7÷5 624÷6×2 800÷(2×4)120×6÷8
3、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4、选择
(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
正确算式为:()A. 756÷7÷6 B.756×6÷7 C.756×6×7
(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
正确列式为:()A. 624÷6÷5 B.624÷6×5 C.624÷(6×5)
(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
正确列式为()A.801÷(3×3)B.801÷3÷3 C. 801÷3×3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8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3页。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 经历归纳、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归纳整理能力。
2. 经历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会运用乘法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回顾和计算体验的过程,找出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借助易错数字的描红,进一步明确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经历归纳、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评价活动方案】
1.借助知识结构图,通过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闯第一、二关,关注学生能否找出易错点,掌握计算方法,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闯第三关,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评价目标1)
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二、“职位”PK赛
规则:三人一组。职位分为A、B、C三种职位,分别为“组长”、“副组长”、“改错监督员”。在闯三关的过程中,A同学计分,根据本节课得分,并综合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组员所得的分数,进行核分,按分值获得下一单元的学习职位。
1. 第一关:口算 (评价目标2)
要求:手势表示答案。
80÷4= 900÷3= 450÷5=
0÷8= 69÷3= 1800÷3=
⑴提问: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口算时,你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预设:利用表内乘法计算
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
⑵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 第二关:易错点攻破 (评价目标2)
⑴估算
352÷8≈ 408÷4≈ 365÷9≈
预设一:352≈320
预设二:352≈400
讨论:
①352估成320或400,是否合理?
②如果进行评价,估成哪个数能得三颗星?为什么?
归纳:利用表内乘法解决;越接近原数越好。
⑵笔算
372÷3= 417÷4=
352÷8= 650÷5=
408÷4= 365÷9=
①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计算过程;
②小组讨论:由A同学组织。
在笔算的过程中,哪些是易错点或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请进行描红。
③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易错点。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
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字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要和下一位合并后继续除,商的最高位要写在十位上;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上面商0,0起到占位作用。
注意解决完一位,再看下一位。
横式的.得数别忘了写余数;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末尾有0,且十位除完后没有余数时,十位相减完毕后,在十位下方写0;个位商0。
被除数末尾有0,且十位除完仍有余数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⑶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⑷利用口诀记忆
除法要从高位起,除完一位看下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就商0;
除完记得比一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 第三关:秀本事 (评价目标3)
要求:选择一道之前最容易出错的题目类型,用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题目1:每天加工一个零件需要3名工人一起完成,工厂有120名工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题目2:小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几十米?
题目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植物园,如果每辆车坐的人同样多,每辆车应该做多少人?
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
预设:题目1选取口算方法,因为可以利用表内乘法解决,非常简单。
题目2选取估算方法,因为只需要求“大约、大概是多少”。
题目3选取笔算方法,因为数字较大,比较难。
小结:选择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算式的难易程度、根据题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做到灵活选择,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三、提升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提升?
【学习目标检测】
1.直接写出得数。
900÷3= 400÷5= 48÷2= 187÷6≈
2.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51÷3=
615÷3=
*814÷9=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课时 | 备注 |
1 | 8.149.5 | 乘除法 | 4 | |
2 | 9.69.12 | 乘除法 | 4 | 教师节 |
3 | 9.139.19 | 观察物体 | 4 | |
4 | 9.209.26 | 观察物体千克、克、吨 | 3 | 中秋节 |
5 | 9.2710.3 | 千克、克、吨 | 2 | 国庆节 |
6 | 10.410.10 | 千克、克、吨 | 3 | 国庆节 |
7 | 10.1110.17 | 搭配中的学问、乘法 | 4 | |
8 | 10.1810.24 | 乘法 | 4 | |
9 | 10.2510.31 | 乘法 | 4 | |
10 | 11.111.7 | 周长 | 4 | |
11 | 11.811.14 | 周长、期中测评 | 4 | |
12 | 11.1511.21 | 交通与数学、除法 | 4 | |
13 | 11.2211.28 | 除法 | 4 | |
14 | 11.2912.5 | 除法 | 4 | |
15 | 12.612.12 | 除法、年、月、日 | 4 | |
16 | 12.1312.19 | 时间与数学 | 4 | |
17 | 12.20xx.26 | 整理与复习 | 4 | |
18 | 12.27元.2 | 可能性 | 3 | 元旦 |
19 | 元.3元.9 | 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 | 4 | |
20 | 元.10元.16 | 期末检测 |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进一步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体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方法练习
1、揭示课题。
2、口算方法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3
3×20
200×3
3×20xx
5×6
50×6
6×500
5000×6
4×7
40×7
7×400
4000×7
比较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小结: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和整千的数相乘,只要想几个十、几个百或几个千乘几得多少个十、或者是多少个百,或者多少个千,就可以口算出得数。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把乘数最高位上的数与几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这样算可以比较快。
(2)口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3×2
130×2
12×4
120×4
3×32
3×320
指名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样?
(3)说出下面各题第三步是多少加多少,得多少。
小结:
几十几或者几百几十与几相乘,先把几十几或几百几十分成两部分分别和几相乘,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
二、混合练习
1、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乘法的式题,指名学生口算。
2、对比练习
(1)出示第10题。
(2)向学生说明估算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估算。
(3)比较每一组的.题:他们的得数相同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
3、比赛
第11题,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时要了解口算的正确率。
4、独立完成第12题。集体订正时主要要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格式。
5、应用题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第13题。
(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4)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明确:一辆自行车有4个轮子,做题目要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
(5)学生独立完成第14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6)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可以根据前两个有联系的来年各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这个先求的问题就是第二个问题的中间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另外一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9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基础教育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方格纸
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
(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1c㎡)
出示图形A(衬于方格纸下)
师:图形A和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
二、探究新知:
1、规则图形:
师:我把图形A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①竖的占3格,横的占5格,5×3=15(格),每格1 c㎡,就是15 c㎡。
②根据面积公式S长=a×b=5=5×3=15(c㎡)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用面积公式比较简便,只要知道图形的长和宽,就可以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长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正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板书完整)
2、不规则图形:
师:(出示图形B)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呢?
(1)请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试一试。
(2)汇报交流:
①把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割
S1=a×b
=3×2
=6 c㎡
S2=a×b
=4×3
=12 c㎡
S3= S1
S=S1+S2+S3
=6×2+12
=24 c㎡
②把缺掉的4个角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4个长方形——补
S1=a×b
=(3+1+1)×(2+1+1)
=5×4
= 20c㎡
S2=a×b
=1×1
=1 c㎡
S=S1+S2×4
=20+1×4
=24 c㎡
③把图形右边部分割下,并一分为二,再分别移到左边去——移
S=a×b
=(2+1+1)×(3+1)
=5×4
=20 c㎡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图形C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割”、“补”、“移”的方法求出了图形B的面积。现在就请你在练习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图形(出示图形C)。
生计算,并汇报:
①补:把3块缺掉的部分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3个小正方形。
S1=a×b
=5×4
=20 c㎡
S2=a×a
=1×1
=1 c㎡
S=S1-S2×3
=20-1×3
=17 c㎡
②移:把右下方凸出的一个小正方形移到上面凹下去的地方,形成两个长方形。
S1=a×b
=4×2
=8 c㎡
S2= a×a
=3×3
=9 c㎡
S=S1+S2
=8+9
=17 c㎡
(4)小结: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将“小胖的家”的各部分组合成一幅组合图形
(1)你能求出小胖家每个房间的面积吗?(书P6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汇报,师:如果卫生间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2米,面积是多少?(6㎡)
(3)现在我们来算小胖家的总面积,看谁的算法好。(小组讨论,交流)
①把刚才计算的各部分加起来:12+6+6+20+18+8=70㎡
②(小胖房间+客厅)+(厨房+走廊+卫生间)+父母房间
③(小胖房间+父母房间)+(客厅+卫生间+走廊+厨房)
④补:(5+3)×(4+6)-5×(6-2-2)=80-10=70㎡
⑤(4+4)×(5+3)+3×(6-4)=64+6=70㎡
四、拓展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五、板书:它们有多大
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六、作业
七、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商中间的0的占位作用。
2、让学生知道0乘任何数、除以任何数都为0 。
3、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为两位数的除法,并理解算理。
4、对学习困难生要求能正确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商1,用0来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0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较情境,发现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竖式计算,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出示:632÷3= ?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师:谁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来说一说。
问:商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师:对,个位不够商1要用0来占位。
师:现在老师把632改成了612,612÷3= 这道题和刚才那一题,有什么不同吗?你还能用竖式算出答案吗?请你们小组里一起来做一做。小组交流。
2、出示学生练习的两种情况:
师:这两种情况谁的正确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已经学的本领来验证一下呢?
得到:第1种答案正确。
问:那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写0呢?
十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呢?
小结:对呀,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十位上就要用0来代替。
练习:
836÷4= 632÷3=
3、分层:
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独立完成
要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同学,可以找人讨论完成;也可以先看看书上的方法,再来自己做一做。结果、方法汇报
4、竖式简化的写法
师:小朋友,小熊猫做了4道题,(出示:41页的第4题)这些竖式可以这样写吗?
生:任何数减去0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所以减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创设比赛情境,来进行练习。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好多一样的题,请你们组员合作,来比一比哪一组在2分钟内算的题目最多最正确!
学生完成30页的练一练
三、巩固运用
1、师: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让我们放松一下,去花棚走走吧!
花棚里这么多花,一共有254盆呢!如果每排放4盆,那么可以放多少排啊?
还剩下多少盆呢?
2、小组汇报,并把书上小兔的竖式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为什么会是两位数呢?
得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一个两位数。
3、练习
从中选择2题来练一练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
2.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3.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板演
从高位到低位依次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如果那一位计算之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以一位数,直到除到最后。
(3)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4)笔算的结果对吗?比较估算与精算
(5)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
5.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找学生板演。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平均每小时运行多少千米?
888÷6=148(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运行148千米。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3-0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25
三年级数学教案04-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三年级下趣味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数学教案:《周长》04-03
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数学教案11-20
(合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