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3、观察比较——探究方法
4、加强巩固——巩固提高。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5、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6、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
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 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
×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
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
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课程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及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策略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4、第11题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6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作业
第12、1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
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3×5=15 3×6=18
3×7=21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
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数学,教师,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学习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这是(一个橙子),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是(六个橙子),那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盘橙子);那有很多橙子,数也数不清,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堆橙子)。
小小的“1”可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与“1”有着密切的联系。那现在我想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呢?(1/4)你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学生回答)那现在每人分得的数量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计算的时候结果往往得不到整数,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分数。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
2、掌握单位“1”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三、引导自学,探究成果:
1、师:同学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老师就把课堂还给大家,希望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来发现宝贵的知识财富。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纲,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学提纲的习题,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3、师:从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情况来看,大家一定讨论出了结果,现在就请小组同学来进行汇报。
组1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1、分数的产生(教材第45页):
想一想: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述的。
试一试: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块;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个。
同学们,他填的对吗?(预设:对)你了解了分数是如何产生的了吗?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个不是整数的数的结果了吗?(预设:会)那老师要考考大家,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1/5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1/8块)。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很强,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组2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2、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46页):想一想:先感知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1/4是多少,如下图:
试一试: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了?(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我们刚把哪些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了?(六个橙子和八个面包)。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单位“1”的概念: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在生活中,你还能把哪些看成是单位“1”?(学生回答)
任何一个单位“1”的量,只要平均分了,就可以得到分数,那谁能总结一下,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单位“1”和分数的概念,那你知道分数有什么意义吗?它代表什么?例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老师这里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组3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3、分数单位的意义(教材第46页):
想一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
试一试:把10厘米平均分成10份,1厘米处就是(1/10),2厘米处就是(2/10),8厘米处就是(8/10)。它们的分数单位是(1/10)。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计算长度时,我们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时,可以用(面积单位),那么其实分数也有单位。例如一把10厘米的尺子,每一个数字对应的就是一个分数,那根据“分数单位”的定义你能找出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几吗?(学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来表示。
2、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3/4表示单位“1”()分成()份,表示其中()份的数。
4、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7份,5份是这堆糖的()。
5、5/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第二关:说一说
读出下面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
第三关:做一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彩色部分。
第四关:想一想
他们吃的水果一样多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方程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公平公正人格的形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定义,会根据定义判断是不是方程。
难点; 会根据方程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突破方法:在实践生活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
①小故事:找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会说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重量,用课件展现学生刚才所讲的故事,让学生集体说出等量关系“大象的重量=石头的重量”
②等式
每组中的两个式子,如果是结果相同的( )就画“√”,不同的画“×”。
a×2和a? ( × )
x+x和2x ( √ )
72×2和72+2 ( × )
2.在下面各题( )的里,填入“<”、“>”或“=”
1.8+5.2(=)7 3×6(> )19
20+20(>)35 37-17(= )20
a+b(=)b+a 80÷20(<)5
(再观察画有横线的算式左右两边的特征)
学生会说出划横线的都是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是等式。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课件放映出
定义:数学中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教师提问学生对等与衡的理解
学生会说相同;一样:相等、等价 。
2、探究新知
教师:大家说说生活种常见的一些称量工具
学生:杆秤、电子秤、天平。
教师着重介绍天平。
①用课件投影展示,天平秤量有一个空水杯,当天平两边保持平衡时,天平右边托盘中的砝码为100克。让学生回答说出杯子有多重?
学生会说出:杯子的重量=100克
②给杯子中加入水,用课件投影呈现天平倾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那边的重量中一些,学生会说出现在水的重量大于100克。引导学生列出100+加入的水(x)>100.
③教师提问当天平的左边比右边重的时候,不改变左边,要怎样使天平再次保持平衡?
学生回答:对天平右边加砝码。
教师:加多重的砝码呢?
学生:加到天平再次平衡的重量就可以
课件投影出示加砝码的过程,加100克重的砝码的时候,发现天平依然左边重,并引导学生列式100+x>200;学生会说还要再加砝码,再加100克,列式得到100+x<300;学生会建议加个150克重的砝码,用多媒体呈现此时天平的.状态。天平左右两顿平衡。重量相等。
④得到此时天平上的等量关系:100+x=250
⑤让学生观察上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等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会说出,在等式的基础上出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定义中的关键字,未知数、等式。
⑥这三组式子中哪个是方程?什么是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1)100+200=100+200(2)100+x>200;
(3)100+x=250
学生回答第三个是方程,判断方法,根据定义判断。
⑥思考: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方程是否一定是等式?等式是否一定是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总结: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教师提示学生举反例
学生:
6+x=14(是等式是方程) 50÷2=25(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3、知识应用
课件放映图片,学生根据天平上标注的数字列出方程
(1)x+x =500 或 500=2x
(2)小涛:我能拍球25个小梅:我能拍球y个两个人共拍球70个(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5+Y=703)12+x =20或20-12=x或20-x=12
(4)看图列方程一条长166的线段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73,一部分为x,存在的数量关系 166-73=x学生说出其他的列式。
4、小结,让学生交流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
七、课时作业
练习十一:第二题第三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第九册第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
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组合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概念,揭示主题。
1.你能看出以下图形是由那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
2.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画一画,分一分。
二.新授。
这是我家的客厅平面图!(课件出示客厅的平面图。)
1、估计地板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先估一估这个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呢?
2、探索不同方法。
师:同学们估的数据都不大一样,谁估得最接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图形,咱们学过怎样求它的面积?(停顿)那我们该怎么办?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
生动手画图。
教师有选择的展示方法。
3.师总结分割法和添补法。
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学过的平面图形。
4.计算:
现在你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要算每个小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
生独立计算。
5.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
6.辨析及总结。
(1)同学们为什么不选择分割五个或十个小图形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呢?
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刚才我们先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条件算一算引入中两个图形的面积。2.动手做。根据你的方法测量你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
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五.板书:
组合图形面积
图11.转化
图22.找条件
图33.计算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学具准备:
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是怎么规定的?
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分别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
3厘米
2厘米
4厘米
(1)、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
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猜测出一个数量,也可能会说出切割成1cm3体积单位再数一数的方法。也有可能学生直接说出量出长宽高然后相乘。学生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呈现切好的图形,让大家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学生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求究竟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1、布置活动任务。
教师出示2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我们每个组都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任意摆放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小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
①看一看可以摆出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几行?一行多少个?
②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数?
③把小组内摆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内。
每行个数行数层数1立方厘米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2、学生活动。
3、反馈方法,依次呈现表格。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预设:学生会根据摆的图形把层数、每层行数、每行个数、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说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小木块的方法。
师:老师也搭了一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长方体
思考:进一步清晰数方块的方法。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各种摆法的数据逐一填入表中。
师:是的,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一样,只要把每行摆的块数乘摆的行数,就是每一层摆的块数,再乘层数,就是小木块的总块数,有几块,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4、数方块求体积。
课件出示:
数一数,下列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归纳体积计算方法。
师:观察一下,刚才这些摆成的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的数量与长、宽、高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思考:通过探讨,让学生发现,其实每行摆的块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摆的行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师小结:(点击课件出示下列图示)每行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的行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6、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字母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根据回答板书)
师:是的,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那么v=abh就是求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2)、利用知识迁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思考: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其实是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长、宽、高都相等,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棱长×棱长×棱长。
师:(边板书边说):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V= a·a·a
师:a·a·a也可以写做a3,V=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计算下面图形的的体积。
课件出示长方体立体图(长8cm,宽3cm,高4cm)
正方体图(棱长5dm)
2、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师:我们已经会用公式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果告诉你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你能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出示长方体立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高4厘米)
思考:让学生感到用已经掌握用公式计算体积时,直接出示已知底面积
和高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悬念,尝试解决、交流讨论,沟通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其实,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课件出示公式)
师:如果这是一个正方体呢?
课件出示正方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6平方厘米,高4厘米)
师:大家一定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法就是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字母公式就是v=sh。
出示: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为23=2×3=6(立方分米) ( )
(3)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一样大。 ( )
2、实际应用
师:(出示课件)想给一块体积为20xx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晶装饰品,配一个包装盒,图中的包装盒能装吗?为什么?
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不是直接标注体积,而是标注“长×宽×高”,其实是有意义的。
四、回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
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4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1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04-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6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0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0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01-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