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介绍教案

时间:2024-06-07 09:12: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介绍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介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介绍教案

  一、教材的体例

  1.主题单元的设置

  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整体”的含义是: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个维度的发展。②听说读写各种实践活动综合。所以,本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

  (1)连同入学教育,本册共设置18个主题单元。这些单元排列在一起,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主题之间不构成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连成一条知识“线”。

  (2)每个单元的内容,借“题”松散地组合在一起,“题”是“题目”的意思,起着营建学习情境的作用,不是文学意义的“主题”,没有统辖整个单元的作用。“主题”不构成单元的内容核心,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借“题”发挥。

  (3)单元里的内容没有“导——扶——放”的前后序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需要自行组织、安排、调换单元内的各项活动。

  (4)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注意:“语文天地”中的练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是课外作业,不是课后复习,更不是考试内容。]

  第一、第十二单元是开放单元,没有课文。学生是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其他单元也设计了一些开放的活动内容。拼音的几个单元,课文在后面。

  2.丁丁和冬冬两个人物

  设置这两个人物,增强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编写者的意图、教师的意图,通过儿童的探究、用儿童的语言显示出来,使教材主要是学生的“学本”,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本”。这两个人物将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

  3.“金钥匙”系列

  “金钥匙”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以培养“会学习”的人。金钥匙安排在每个单元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其穿插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心得予以补充。

  自检:自审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检“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调适。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习惯,不在自检的方法和水平上要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主要靠实践,不要把金钥匙的内容当知识点传授。

  4.其他

  (1)课文后面原打算附词语,因为本册单音节词占多数,又受篇幅所限,就没有列出来。请老师们注意教学时应补上学习词语的环节。(见下面识字部分第(3)点)

  (2)教材中一律没有写明笔画名称,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习惯叫法教学。有一部分难学的笔画下学期学习。

  (3)因为本套教材还有课外阅读、成长手册、写字本等配套材料,写字描红的内容就不再占课本篇幅了。课本中只对易错和难写的字给以辅导。

  (4)语文天地中各种图标的含义都在教师用书中说明了。课题下加横线的要求背诵;古诗要求背诵。蓝色打开的书表示自读,教师可以不过问;红色打开的书表示必须在课堂上读的材料。

  (5)凡是加三角的项目可选做。没加三角的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削减、更改内容。

  二、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

  1.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1)首先学习汉字的必要性:①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拼音,客观上灌输汉字必须向拼音文字靠拢的意识。②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拼音不是文字,只记录语音,学习拼音不是识字。儿童学习拼音很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③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工具,学习拼音的6~8周内,数学等科目将不得不替语文承担识字教学的任务。(2)首先学习汉字的可行性:①在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人们是怎样识字的?在使用注音字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人是怎么识字的?②日本人、韩国人、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操着各自的语音学习汉字,可见作为书面的文字,汉字字形对字义的影响,远远大于字音对字义的影响。③专家的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3)《课标》的精神是淡化拼音。新教材的改革尝试:①先学100个左右的汉字,再学拼音。②以汉字带学拼音,在学习拼音时学习汉字。③注重过程,层层递进,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其一,一年级上册——认字母,拼音节,读生字(注意不要硬加内容)。下册——抄写字母和音节。二年级上册——粗略学习拼写音节,以适应写作和上机的需要(此处超标)。下册——大写字母,音序,汉字输入。其二,本册内部1~4单元渗透,整体认读渗透,9单元后渗透。④主体课文不注音,以免干扰识字。自读课文注音,以利学生阅读。

  [注意:从整个学习进程看,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从本册看,拼音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务必使全体学生学会拼读。方言区可根据本地情况,重点纠正某些声母韵母的发音。]

  (4)汉语拼音的评价。原则上不单独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与识字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能不能看拼音识字。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学生学前教育差异大,要及时帮助差生学会拼音。

  2.关于识字教学

  (1)教材追求的理想:①尽快学会1800~20xx汉字,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这对儿童的发展(知识、智力、情感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使语文教学尽快度过识字阶段。③识字与阅读同步。

  (2)依据《课标》的精神,本教材实行认写分流。

  ·为什么要实行认写分流?①认容易,写难。一般人会认的字都比会写的字多。硬要认写同步,势必让“会认”等“会写”,从而贻误了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时机,弊远远大于利。②人们对认字和写字的需求是不同的。A数量不同。B选字不同。“熊、蜻蜓、潜望镜”等阅读中需要认识的字可能一辈子都不写。③儿童“认字”和“写字”的心理发展是很不相同的,请看下表:认写

  用眼,用脑用眼,用脑,用手但是儿童手部写字用的小肌肉群发育晚

  整体感知从笔画和部件入手

  儿童熟知的具体事物,笔画越多越好认从简单到复杂,从独体字到合体字

  先记忆后理解理解了才容易会写

  在语文环境中识字较容易写字的环境越单纯越好

  可见,“四会同步”,是违背儿童学习心理的一厢情愿的苛刻要求。

  ·分别构建认字和写字的教学序列。认写

  总目标

  (小

  学

  阶

  段)A.识字1800~3000个B.学会识字的方法,能不依赖老师独立识字。A.写对,写好,写快。写对笔顺笔画,在使用中写对。字的间架结构好。体式章法好(超标)。会写行草偏旁,书写>20字/分(超标)。B.有办法防止和纠正错别字(超标)。

  低

  年

  级

  教

  学选

  字阅读的常用字儿童习作常用字。构字能力强的母体字。

  序口语语汇中选字,听读识字,感知汉字特点。

  ↓

  成批识字,掌握汉字规律。学习识字方法。

  ↓

  运用汉字规律,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

  独体字笔画笔顺

  ↓↓

  认识汉字的结构方间架结构式,常用合体字↓

  ↓体式章法

  在组词、造句、选↓

  词填空、习作等实熟练,速度较快际应用中,解决“↓

  写对”的问题。常用行楷偏旁(1~3年级)(1~6年级)

  [注意:几套实验教材都实行认写分流,本教材的特别之处:①应写的字有些是过去学认的字,按写字发展规律选字,又都在本篇课文里(“人”例外),以分散学习的难点。②课文中不少生字只是渗透性学习,教材不做要求。]

  (3)识字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①充分利用儿童听力极强、机械记忆力极强,以及整体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以听领先,读、背课文,(这时儿童面前是一大片字)然后逐步缩小语境(词、语、短句,这时儿童面前是一块字或一条字),最后抽出单个汉字认识,然后再放回到课文中去认读(指读)。这种方法与“分散识字”的方法基本相同,简单概括为“听读识字”。

  就目前研究和实验的情况看,指读有利于使儿童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认字方法。如何理解《课标》在阅读部分的第2点提出的“不指读”?第一,指读是一种识字方法,不是阅读方法,认读课文后朗读时,应当不用手指。第二,这个目标是整个学年段的目标,学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即使到三四年级,《课标》也只是提“初步学会默读”。第三,目前尚没有发现比指读更好的方法,如果有,可以推广。

  ②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与大语文接轨,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告、报纸、说明书等途径认字(见第十二单元)。教材插图展现了城市的景象,农村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在村委会、小学校、化肥袋、日历等处挖掘学习资源。

  (4)使学生掌握一点独立识字的方法。

  ·“听读识字”在课堂上表现为听老师读,认字。在课外自己识字,则应当通过“问”,听别人读出字音,认字,见61页金钥匙。

  ·看图识字。本册选取的“图”,是那些能显示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较小。

  ·看拼音认字。学生从第九单元开始借助拼音识字。

  ·教材渗透一点形声字、会意字的学习,只做渗透,不提要求。

  (5)注重识字过程。①渗透性识字。《查字表》中的字,自然“渗透”,不做要求。(如“上学了”的十个字)②我们要求学生会认的字,都是最常用的,课文中复现率很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当堂“学会”,步步落实。

  (6)要割舍不合理的要求,简化头绪,提高学生认字和写字的质量。

  ①字理识字以及部首识字、部件识字、母体字识字等方法,抓住汉字特点教学,是一种智慧学习,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心理,一味把它们当作时尚教学法去追求,就有可能事与愿违,使教者、学者都感到吃力。儿童是整体认知事物,听读的方法识字效率最高,没有必要拆解字形讲解。及至识字量大了,汉字的规律自己显现出来的时候进行字理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故而本册只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内容,不能作考试题。

  ②儿童手部小肌肉群发育晚,握笔、运笔都有困难,写字应着眼于笔画笔顺以及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偏旁变形等,是书法问题,学生可以描红,但不可能全掌握。不应把“写对”与“写好”同等要求。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写好”的主要办法是:描红,通过实践、模仿体会;在探索比较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讲很多规则,自上而下地灌输不是好办法。

  ③部首名称、笔画名称、笔顺等,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应当当作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打好基础重要,我们的原则是“严而不死”。

  (7)识字教学的评价。①识字总数只划最低限,实行“上不封顶下保底”。本学期至少认字350个,写字160个。应有措施鼓励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基础上,多识字,多写字。②由于学前教育存在着差异,入学后的发展存在差异,检测识字成绩可以分批进行,无论在哪个学段,只要达到上述要求即为通过;一次检测不合要求,可以测试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合格为止。检测成绩不依据通过的先后顺序判断。③“写对”在本学期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基本笔画笔顺及汉字结构,宜随平时教学进度检查,及时纠正写字姿势、笔画笔顺的问题,期末不单独测试。3.关于阅读教学

  (1)编写者的想法:①扩大阅读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阅读对各科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对人格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以量为基础。本册教材共编写了36篇课文(包括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及若干篇谜语、语段、笑话等,大大超过了传统教材学生的阅读量。②强调整体感知课文,特别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背诵古诗的要求建立在认可儿童记忆的回潮上,抓住学生能多读、多背的年龄特点,务使他们多多积累,日后含英咀华。③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本册的重点是:培养每天阅读(书、报)的习惯。以后渐次培养入情入境阅读、读书动脑又动笔、及时查工具书等习惯。④把阅读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2)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象。课文后面通常有一道思考题,既致力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注意向课文外延伸。这些思考题供学生讨论,不应成为考试的内容。现在的问题主要是:①教师讲得太多。教师设问、学生答实际也是“讲”。②企图讲深讲透,一步到位。“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③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想,压制学生的创造力。④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实际上是忽视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目标。

  (3)阅读教学的评价。①阅读教学应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大量事实证明,能说出、写出(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说和写)阅读的结论并不能真正反映阅读者的心理感受,也不能反映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应通过朗读、统计课外阅读时间和读物等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学生。(见教参关于评价的附录1)②阅读能力应有水平评价,即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应适合语文的特点,适合考察对象,不要掇选某个知识点、某一种能力,而应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水平。选文的篇幅和深度应略低于课文。③考查朗读,应以《课标》为标准,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应要求学生基本上是普通话、不读破词和破句、不读错字为准,不要因为有一点方音、丢一个字、加一个字、“啊”没有音变、“了”没读轻声等琐碎问题而影响整体朗读情况的评价。“有感情”尽量由学生自己体验,而不依靠模仿老师。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应试教育,基本不考口语交际;二是认为口语交际不用教学,自然就会,入学前已经解决了;三是误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会培养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人;四是不可视,难于把握。

  以往在这方面的教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完全不重视→教材有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实际教学抹去了→作一些文明礼貌用语的练习→表情达意

  《课标》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予以特别关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关怀、组织才干等方面,是智慧的反映。口语交际涉及的诸方面问题,首先是尊重人、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问题,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密切注意。口语交际能力核心在“交际”,脱离“交际”的谈话充其量是一种自我表达。

  如果拉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线”,以此安排教学序列,设计虚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可能会造成人格缺陷。

  本教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主要是:在语文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话者,能迅速、准确、全面地判断说话者的观点,能迅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善于选择恰当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用通顺、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交际”的对象,从同学、家长、老师,逐步扩大到邻居、领导、陌生人,最后融于社会。本教材将选择适当的时机安排这方面的辅导和自检。本册主要是鼓励学生大胆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5.综合活动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综合活动,体现语文素养是整体形成和提高的。

  (1)全套教材、全本教材是一个循环上升的整体,要把每个主题单元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教学环节、方法和方式。不要把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的内容割裂开来,不要以主体课文为核心使语文天地的内容处于从属地位,不要简单地视每个主题单元为“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等课型。

  (2)课堂教学。主体课文的学习、语文天地的每一项活动,其实都是综合活动,都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①综合设计每个主题单元的全部内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从儿童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出发做统一的安排。②活动应当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③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形成综合活动中分工合作的活泼局面。

  (3)几种值得注意的倾向:①只“放”不“收”,或收不回来。②追求花样翻新,因“文”害义。③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活动割裂开来,或单纯地学知识、训练能力,或单纯地搞活动。有的活动综合性特别强,甚至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其他课程,需要与相关科目的教师以及家长配合。

  (4)综合活动的评价。因为是新的学习内容,允许有个摸索和完善的过程,评价注重参与的程度。领导评价教师,首先要看教师重视的程度,是否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组织、参加综合活动;教师评价学生也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可以设三星级——参与了,一个星;积极参与,两个星;能主动、积极、有创造地参与,三个星。态度差的,即使能力较强也暂不做评价。不必设立具体的、统一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

  1.为什么普遍用上过的课作公开课?为什么上上过的课不是“好课”?

  请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包括老师本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目的是什么?是完成任务,讲完课本,还是发展人?是对领导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学习的目的应是①爱学习,②会学习,③有学识。出发点在哪里?是从领导出发、课本出发、知识体系出发、教案出发,还是从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教学的出发点应是意愿和能力。

  [特请领导注意:评价老师不能从教案出发(写得如何;是否完成),不能从老师的表演出发,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出发。]

  2.“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否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能这样做是个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意愿和能力”。不能不承认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有多种形式如电脑课件;游戏;奖励等。

  学生应有选择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

  3.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应从学生而不是从老师、从课本、从教案或其他什么出发来评价,包括比例分配(师15分钟)、调适能力。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课标》理念。教教材→用教材

  (2)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目的(见《课标》各项要求)。学习兴趣与生俱来,兴趣的丧失是教育的失败。

  (3)密度。什么是负担?功利的目的+接受性学习+枯燥的内容+不合理的要求+不适当的方法→负担

  学习应当是紧张而愉快的。需要快乐,也需要刻苦:是追求真理、探究问题、战胜困难的快乐,不是表面的浮躁的热闹的形式。兴趣中的学习→学习中的兴趣

  (4)全员。①好中差的差异②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分析差异、利用差异,还要使学生有差异地发展。“统一”对教师有极大的诱惑力,必须注意抑制。坚信只要方法对头,给以时间,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达到优。学生有犯错误、不爱学、学不会的权利。以上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4.怎样理解自主学习的原则?(1)是终极的、阶段性的目的,更是过程(发现法多种方式阅读、习作个性化)因此,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完成一部分的,要想办法启发学生利用“会”的那部分探究不会的部分;即使是那些学生完全不会的,也不妨让学生做一做,从中发现症结所在,找到突破口。

  (2)老师的作用。要避免两种倾向:大撒把,放弃教育的责任;导演既定剧本,忽略学生的自主发展。

  (3)老师要求应适合学生的水平,哪个年级、哪些学生适合“自主”什么内容,要认真研究。

  (4)活动、游戏应注重实效,“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是否使用电化设施,不能作为是否好课的标准。

  (5)个人自主学习的环节不能省略。

  5.老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上好一节课?

  (1)教师要自觉完成由“宪法”、“真理”化身到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转变。教师的表率,首先是民主、平等的态度;其次是爱学习、会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隐性地体现在组织学生学习实践中。

  (2)教师的教学艺术:①教育直觉——与教学当时情况结合着的专注而迅速的思考,直接、理智、快速,而且坚信直觉的成果(表现为灵感、猜想、预感)是正确的。②教育机智——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变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介绍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02-02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16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ie üe er》教案02-08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02-10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12-01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03-24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4-14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