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0 17:33:0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类推出万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动画片吗?电视动画片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下面是我国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出示第41页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并出示第41页例1、例2两个问题。

  怎样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435—322= 。

  (2)你想怎样计算?竖式怎么写?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竖式:

  (3)应该从哪一位减起呢?你会算吗?(学生试着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教师概括说明: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435-86,我们也列竖式计算。

  (2)学生试算,小组内交流。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议一议:哪一步容易出错?应注意什么?(个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作10,退位后要点退位点,十位上的.数字不要忘了减去退位1。)

  3、比较例1、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例2是连续2次退位。

  4、归纳总结。

  (1)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减起。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最细心,算得又快又准确。做完后小组内交流检查,同时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

  小组内先说一说十位、百位各怎样减,再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两个问题的区别。求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需要用到哪几个条件?求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又该用哪几个条件?各需要几步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加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2、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80+550想38+55个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时,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xx)》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位不合适,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不48、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以及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陈述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经历探索测量周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2、例2(长、正方形的周长)

  (1)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加深概念理解。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三)解决问题

  1、例5(问题解决)

  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2、“做一做”

  让学生探索“给12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化为“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采用了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对画长、正方形的要求也不同,在本册主要是在方格纸和点子图上描画;到四年级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以后,则要求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

  例如,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四边形没有给出定义;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3×2推出3×20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3×2推算3×200。就是表示3×2个百,即(3×2)个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带着同学们来参加秋季运动会,学校的跑道一圈长为200米。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3×200是多少?

  师:这道3×20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因为3×200表示3个200连加,200+200+200=600

  所以,3×200=600

  方法二: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3×2=6,所以3×200=60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板书介绍算理)

  师:把200看成2个百,那么3×200就是(3×2)个百,也就有6个百,是60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百数

  4、独立完成4个800是多少?小胖第一名,来算。

  4×8=32

  4×800=3200

  5、练一练

  ①像小胖一样计算:

  5×3= 7×5= 5×7= 3×5=

  5×30= 7×50= 5×70= 3×50=

  5×300= 7×500= 5×700= 3×500=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谁快?

  5×400= 5×900= 4×900= 7×800=

  8×300= 4×800= 4×800= 6×800=

  10×700= 9×700= 4×700= 5×800=

  问:你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三、实际应用

  1、出示:第13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 3×20=? 20×3=?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交换

  3×20=? 20×3=?

  3×2= 2×3=

  3×20= 20×3=

  3×20= 20×3

  3×200=? 200×3=?

  3×2= 2×3=

  3×200= 200×3=

  3×200= 200×3

  3、师:运用刚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3页的练一练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问题收集有用的信息,将情节描述成简图(线段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开场谈话,揭示课题。

  2、出示几个条件:兔子灯有25盏,莲花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3倍,球形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4倍。

  3、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回答,教师贴板书,并记录下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

  5、在这些问题中哪几个可以一步计算?

  6、你能不能把剩下的这些问题分分类?和你的组员讨论一下。

  7、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学生讲教师调整板书)

  二、尝试探究,获得新知

  (一)和倍问题

  1、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问题“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几盏?”(媒体出示)

  2、你们每个人先试着做做看好吗?要求:列式计算,省略答句。

  3、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大组汇报:

  1)学生说想法。(教师可提示:要求什么?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你?)

  2)谁来列式?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板书:

  3)你能把这两个式子和并写成一个式子吗?

  板书:25×3+25或25+25×3

  = 75+25

  = 100(盏)

  5、第二种解法

  1)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是:

  A. 4×25问:可不可以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

  B. 1+3×25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听。

  C.(1+3)×25

  2)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就由老师提示。

  我们刚才说了“把兔子灯看成是1份,那么莲花灯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3=4份。”我们还知道“每份是25盏”,那么4份有几盏呢?

  边说边媒体演示:

  逐步形成以下板书。

  6、比较:这两种方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练习:

  黑板上所有求和的题目中任选两题。

  汇报时,媒体出示线段图

  统计哪些同学用了第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用了第二种方法?

  (二)差倍问题

  1、尝试练习:球形灯比兔子灯多多少盏?

  2、学生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练习:黑板上另外的有学生提出的减法问题中任选一题

  4、 小结:今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都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选择题:

  1)松树有38棵,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A. 38×3+3

  B. 38×3+38

  C. 38×3+1

  2)第一层书架上有51本书,第二层书架上的数是第一层书架的3倍,两层书架上的书相差多少本?()

  A. 51×3-51

  B. 51×(3-1)

  C. 51×(3+1)

  3)学校买了足球15只,买的篮球比足球多6只。足球和篮球一共买了多少只?()

  A. 15×6+15

  B. 15×(6+1)

  C. 15+6+15

  2、兔子灯有25盏,________________,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多少盏?

  学生自由补充条件,其他学生随机回答。

  四、小结

  五、板书:灯市

  六、作业

  1体育室有排球14只,足球的只数是排球的3倍,足球有多少只?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

  2超市里有24箱酸奶,橙汁是酸奶的5倍还多9箱,橙汁有多少箱?两种饮料一共有多少箱?

  3有甲乙两个粮库,甲库存粮123吨,乙仓存粮比甲仓的3倍少20吨,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0

(合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01-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8-0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06-03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分数条"》数学教案06-04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06-08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除法的应用》数学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