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

时间:2024-06-14 17:08: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由于疫情的影响,同学们不能出门,这段时间都憋坏了吧?这节课,李老师带大家去个好地方,现在请你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我们一起出发!

  叮咚,到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别小看这个小乡村,它可不是普通的村子,在这里,留下了一位大诗人的足迹,他就是南宋诗人雷震。雷震是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的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博士经过这里,当然不会走马观花两手空空,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村晚》,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读古诗

  1. 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

  2. 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有读错的字吗?请帮他指出来。教师相机提醒“陂”“漪”“背”的读音。

  3.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正确。

  4.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节奏。

  5. 分析本诗的朗读节奏:

  七言古诗的节奏很灵活,有的是2/2/1/2的节奏,有的是2/2/3的节奏,还有的是4/3的节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选择。《村晚》这首诗可以采用2/2/3的节奏,也可以采用4/3的节奏。这节课,马老师推荐大家使用2/2/3的节奏进行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正确。

  四.理解诗意

  (一)题解,了解大意

  1.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请看题目——《村晚》。村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2. 乡村的傍晚,一看就是写景的诗。写景离不开写物,大家找一找,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作者还遇到了一个人物,是谁呢?请用笔把他们圈起来。

  (二)学习第一句古诗

  1. 村子的这个池塘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一来就抓住了诗人的目光?让我们来学习第一句诗:草满池塘水满陂

  2. 从这句诗中,你能说说这个池塘大概是什么样子吗?

  3. 诗中的草怎么样?“满”字你看出了什么?哪个季节的草会这么茂盛?

  4. 池塘的水怎么样?“满”字你看出了什么?你猜哪个季节池塘的水会这么多?

  中国由于所处的位置,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春、秋、冬季雨水较少。所以,排除人为的因素只有夏季池塘的水才会这么多。

  5. 综上所述,从两个“满”字,你能推断出当时是什么季节吗?

  夏季,对!一年四个季节,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每个季节又均有你的分作三个时段。夏季又分为季夏仲夏孟夏三段。仲夏是夏季的中间时段,最具夏天的特点,万物生长,极其茂盛。所以结合两个满字,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是仲夏时节。

  6.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多得快要溢出池岸了。

  (三)学习第二句古诗

  1. “衔”是用嘴咬住的意思,在诗中是什么衔着什么?山真的用它的嘴巴咬住了落日吗?实际上,这指的是什么景象?

  太阳快要落山,但还没有完全落下去,太阳的一部分挂在山顶,远远望去,就像山咬住了落日。

  山没有嘴巴,作者却说它咬住了落日,将人的动作赋予山,将山写活了,这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 远处的出,天边的落日,遇上这一汪清澈的池水,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美景?谁想到了?

  3. 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样的美景,作者用来三个字来概括,是哪三个字?

  4. 现在,你能说说浸寒漪的意思吗?

  由于当时是傍晚,太阳快要落山,气温开始下降,这时的水在作者看来,带有一丝寒意,所以,“浸寒漪”的意思指的是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带着寒意的水中,水面上波光粼粼。

  5.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 小结:

  “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两句写景,将池塘,远山,落日的融合起来,绘制了一幅幽雅壮丽的背景。大幕拉开,主角登场,他是谁呢?

  (四)学习第三四句诗

  1. 对,主角就是牧童,我们来看这两句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 关于牧童,从这两句诗中你了解了什么?

  牧童骑牛的方式不规矩,吹短笛的方式不一样,吹短笛的结果与众不同。

  3. 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的用短笛吹奏着不成曲调的乐曲。

  五.总结升华

  1. 同学们,太阳已经落山,旅程即将,你能说说你在这个乡村的见闻吗?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2. 总结全文,完成板书。

  是的,好的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短短的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悠然恬静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现在让我们心怀喜悦之情,看着大屏幕的关键词语一起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疫情不解除,坚决不出门。我们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多读古诗词,多了解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十五首古诗词,欢迎大家下课找各自的班主任下载学习!

  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2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想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笛弄晚风三四声“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相关文章:

《村晚》教案11-16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15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05-25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2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4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案11-22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4-27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案03-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