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6 13:40: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教学反思: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认识除法练习课,教材第9、10页

  教学目标:

  根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正确写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时候该用除法。

  教学重、难点:

  应用乘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除法,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18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18÷3=6答:可以分成6份。

  2、有12个苹果,每4个一盘,可以放几盘?

  12÷4=()

  二、动手摆一摆,再填空:

  1、15个☆,每5个摆一堆,可以摆几堆?

  15÷()=()

  2、24个△,每6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24÷()=()

  3、18个□,平均分成3堆,每堆有多少个?

  ()÷()=()

  三、练习题:

  1、有10块砖,每人搬2块,()人能搬完?

  10÷()=()

  2、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个?

  9÷()=()

  3、读除法算式,再说出被除数、除数、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4、先用○摆一摆,再写算式。

  (1)10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份?

  ()÷()=()

  (2)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

  ()÷()=()

  作业:第10页第5、6、7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612-261=

  2、提问:怎样列竖式?

  3、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5、8题。

小学数学教案6

  观察物体

  郑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幻灯)

  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

  3、这幅呢?这幅呢?

  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

  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

  1、出示大药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

  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

  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

  五、总结

  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看到过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教训过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掌握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算理,正确运用算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中秋节来临了,熊大一家团聚在一起正准备中秋节目呢!我们一起来凑个热闹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请你。哦,熊大的奶奶在编中国结,已经编织了好多,挂满了整个屋子,充满了中秋的气氛。

  师:哦,你说编一个中国结需要0.85m的丝绳,奶奶手里还有7.65m的丝绳。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同学们,根据他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7.65米的丝绳还可以编多少个这样的中国结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来解答一下怎样列式呢?

  师:7.65÷0.85,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回答的非常好,之前学的除数是整数,而这个式子的除数是小数!

  师:那想一想,除数是小数的怎么计算?能不能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探讨并完成学习单。

  师:穿红衣服女生,你利用了单位转换的方法,0.85m单位转换后是85cm,7.65m单位转换后是765cm,765除以85商是9。

  师:你可真是学习小能手,有同学用不同方法吗?

  师:穿蓝衣服男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把除数乘100,0.85转化为85,就可以计算了。

  师:那这个转化过程,除数除以100,商就会变成原来的1/100了,如何使商不变呢?

  师:你说也把被除数乘100,7.65转化为765,用765÷85商是9。

  师:你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来转化为整数计算,那同学们在转化过程中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呢?你有什么发现?

  师:第三排男生,请你来说,哦,除数0.85转化为85,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7.65转化为765,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

  师:是的同学们,也就是说:当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时,可以把他们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那如果除数和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同呢?

  师:过中秋节时,除了奶奶编得中国结外,熊大想用12.6m的灯绳装饰他们的房屋,每0.28m挂一个彩灯,可以挂多少个彩灯呢?你能帮帮他吗?

  师:你举手最快请你来说,12.6÷0.28。

  师:非常棒,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式子,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该怎样转化为整数计算呢?大家可以参照我们刚刚那道题的转化过程,下面我们四人小组一起来讨论,完成后小组组长举手示意老师,开始吧!

  师:看同学们都完成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呢?

  师:第二组请你来说,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乘100,0.28转化为28。

  师:如果使商不变,被除数如何转化呢?

  师:你说被除数也要乘100,12.6乘100得数是1260,是1260÷28商是45。

  师:那列竖式时小数点该怎样移动呢?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该怎么办呢?

  师:探索王国的小精灵给我们送锦囊来了,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如果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在进行转化时,可以先看除数有几位小数,当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如果被除数的末尾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师:同学们根据提示,请把竖式写在自己的`学习单上吧,老师挑一位同学来黑板上板演。

  师:看到同学们都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板演同学写的,0.28的小数位数有两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12.6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但它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我们可以在后面填0补足,就转化成了1260.按照整数除法,商是45,所以12.6÷0.28商是45。

  师:你们都做对了吗?看来大家都学会了计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吧。

  师: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强化练习

  师:经过交流合作我们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掌握了吗?嗯,那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看大屏幕中提,请同学写在自己作业本上,开始吧!

  师: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停笔了,哪位同学来展示下自己的结果呢?穿蓝衣服男生,请把你的结果放到展示台上,同学们他和你做的一样吗?

  师:都一样啊!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今天所学内容,老师为你们点赞!

  四、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快要结束了,知识的学习在于内化,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学习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为整数计算,在移动小数点时,还要注意在被除数位数不够时要在末尾用0不足。

  五、作业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呢!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个开放性的数学作业,课后跟爸爸妈妈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所学内容,同时寻找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小数除法问题,相信你们会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铺地砖一类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并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教学重点:

  学习应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在装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在建材市场一眼就看中了一块50cm×50cm规格的地板砖,我跟卖地砖的老板说,想用这样的地砖铺卧室,老板问:你们家卧室多大,我说大约20平方米,老板想了片刻,马上就报出了需要多少块地砖,大约需要多少钱,我很惊讶,问老板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老板说,他是这么想的同学们你们想想,老板是如何计算的?

  我们就一起来给老师家的卧室铺地砖(板书课题)———————铺地砖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情景图:老师家的卧室的长是5米,宽是4米。

  现有两种规格的地砖:第一种:40cm×40cm,每块5元;第二种:50cm×50cm,每块8元

  在铺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来估算一下,这两种地砖各需要多少块?

  师:谁能来估算一下呢?

  生:(125块)你是怎么估出来的?(一平方米大约能铺5块,客厅20平方米,所以能铺100块)那第二种地砖呢?(大约80块)

  说的很好,那大家估的准不准呢?我们就来实际计算一下,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一下书中93页的内容。

  生1、(可以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面积,可以看长能铺多少块,宽能铺多少块再乘起来,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生2、看1平方米能能铺多少块,再看有多少米。

  生3、用方程解,设,能铺x块这样的地砖。

  师:在计算前,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就带着注意事项,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解答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一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多少?(教师板书)主要看看学生都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把学生做的拿来投影。比较三种做法,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那就让我们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二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

  在交流方形砖时,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的结果不是整数,让学生明确这时要利用进一法来取近似值,而这道题用另一种方法的结果还不同,让学生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时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情况,用客厅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来计算比较节约,而利用长铺几块,宽铺几块再乘起来的方法计算比较美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铺地砖的时候是以美观为主的,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不会出现一些切得太碎的地砖拼凑在一起的情况。

  现在我们把两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和金额都计算出来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选哪种地砖比较合适?(第一种,既便宜又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为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5块够吗?

  2、李林家准备给客厅铺地砖,如果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300块;如果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给老师家的客厅铺地砖(用手指着课题)老师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已经想好了该买哪一种地砖,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那同学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铺地砖

  客厅的面积÷一块砖的面积

  方程:一块地砖的面积×块数=客厅的面积

  长铺的块数×宽铺的块数

  (解题过程,三种方法的算式)

  5×4÷(0.5×0.5)

  0.5×0.5×X=5×4

  (5÷0.5)×(4÷0.5)

  六、作业安排

  完成书P93“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1)  独立完成 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 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2)  合作交流 统一认识

  (3)  归纳总结 明确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原图1∶21∶4

  长(cm)∶88÷2=48÷4=2

  宽(cm)∶55÷2=2.5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数学小故事》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到数学知识,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数学小故事》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

  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数学速算技巧;

  3、通过学习掌握时间的一些知识;

  4、掌握生活中的等量代换趣味问题;

  5、通过学习了解转化的相关知识;

  6、通过学习了解逻辑推理的知识,提高推理能力;

  7、通过学习了解数学中一些有趣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课程框架

  第1讲倒过来推算

  第2讲反过来想问题

  第3讲找出无形的砝码

  第4讲画图分析找重叠

  第5讲镜子里的时间

  第6讲计算经过时间

  第7讲合理安排时间

  第8讲找准“一周”是关键

  第9讲巧转化求周长

  第10讲找规律数图形

  第11讲分清类型解植树问题

  第12讲抓住题眼一点突破

  第13讲骰子中的数学

  第14讲逻辑推理

  第15讲游戏中的取胜策略

  五、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等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学生收获

  通过活动,让孩子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七、学习评价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