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教案

时间:2024-06-17 13:48:02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新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新教案

数学新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数学新教案2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数学新教案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运算,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混合运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内容:

  捐书活动(1课时)→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运白菜(1课时)→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加与减:

  节余多少钱(2课时)→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里程表(一)(1课时)→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解决起点为0的里程问题

  里程表(二)(1课时)→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解决起点非0的里程问题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运算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新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习题中,针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等知识点进行巩固。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巩固。

  3.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教学难点: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我们先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在小兔请客一节里学习了算式30+20=50和50-10=40,还知道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2.在采松果一节里,我们能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用到了算式25+4=29。

  3.在青蛙吃害虫一节里,我们会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在计算56+30=?时,我们知道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

  4.在拔萝卜一节里,学了用竖式计算百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5.这一单元我们学得很有趣,小兔、松鼠、青蛙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二、习题巩固:

  第1题,用计数器拨一拨动手操作后再进行计算,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第3题,直接写出得数,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10题,提醒学生注意数位对齐,教师可以再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第6题,给出了结果,请学生写出算式,如:27+10=37 49-12=37等。教学时可以多出几个得数请学生做。

  第11题,引导学生有条理思考。如:

  先取4,看53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只要3;再取5,看41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有2和3。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第10题,男孩: 22+6=28(元)女孩:买一个游泳圈还差3元。23-20=3(元)或20+3=23(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如: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需要多少钱?足球比游泳圈便宜多少钱?……

  第11题,(选作)其中后两题答案不唯一。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想出更多的算式。第13题,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11+11=22 22-11=11 12+21=33 33-21=12 13+31=44 44-31=13 14+41=55 55-41=14 15+51=66 66-51=15 16+61=77 77-61=16 17+71=88 88-71=17 18+81=99 99-81=18 鼓励学生发现算式更多的特点。如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板书设计:

  练习三

  神奇的算式所蕴含的规律:

  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7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7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

  2、第一组第一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第二个加数,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多10,因此,后一个算式比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多11。

  3、第二组算式与第一组算式有密切的联系,是逆运算。

数学新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知加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4的加法。

  2.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提高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4的加法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4的组成。

  (1)出示ppt画面,提问

  4条小金鱼怎么放进两个鱼缸?

  2.学习4的加法,出示课件

  (1)小兔约好一起去摘花朵,先来了一只小兔(出示一只小兔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三只小兔(出示三只小兔图片),提问1只小兔再添上三只小兔是几只小兔呢?

  列出算式1+3=4,请幼儿说出1、3、4的含义。

  (2)依次出示小乌龟、小猫、表示加法算式2+2=4、3+1=4,让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

  (3)引导幼儿观察1+3=4和3+1=4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3.看图摆算式。

  (1)小猴子去摘玉米,先来了一只猴子(出示一只猴子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三只猴子(出示三只猴子图片)问:1只小猴子再添上三只小猴是几只小猴呢

  (2)幼儿列算式1?+3=4请幼儿,请幼儿说出1、3、4的含义

  (4)依次出示小兔、小鸡、表示加法算式2+2=4、3+1=4(方法同上)

  (4)引导幼儿观察1+3=4和3+1=4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域投放4以内的加法应用题,供幼儿操作用。

  2.完成幼儿用书p14“地上的影子”任务。

数学新教案6

  ●课程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数学新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的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二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3.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142857×4=571428

  (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数学新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2、钟有什么用处?

  3、出示图,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钟面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三、认识时分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2、分针走路看小格,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1分钟做些什么?(1)从1开始数数,看能书到几?(2)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3)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4)1分钟能做几道补评:

  口算题(5)1分钟能写几个字?(6)1分钟能跳几下绳?

  4、时针走路看大格,一大格是1小时,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6、体验一小时:(1)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2)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四、联系实际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时间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板书设计: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数学新教案9

  第六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3~14练习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ppt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第6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第7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数学新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动笔画一画、算一算,通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从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题卡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直尺 彩笔 题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结果和方法。

  师: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请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数学新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19,12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略

数学新教案12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数学新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数学新教案14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的“凑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问你们答。9的好朋友是几?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还记得春姑娘来了,万物都睁开了眼睛,冰雪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动物们乐了,这种景色美吗?

  师:为了让天更蓝,水更绿,人们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种很多很多的树绿化我们的环境,学校也为了保护环境,使小朋友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淘气他们在校园里开展了植树活动,这是他们一年级两个班的植树情况:[出示课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数一数一班种了几棵树?

  师:我们再来看看二班种了几棵树?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 、探索新知

  1、师:我们来一起解决“两个班一共植了多少棵?”

  想一想,你是如何列式呢?

  生:8+6或6+8

  2、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可以把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找来帮忙,用它来帮一帮。

  师:把你认为好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们听听吧!

  3、 全班交流8+6你是怎样算的?

  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寻找最优计算方法。

  4、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个计算更简便呢?

  5、试一试8+8=7+8=8+4=5+8=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8+几的加法,在计算时,我们往往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在计算,这样计算起来更简便。

  四、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读图,动手圈一圈,如: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计算出结果。

  2、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通过摆一摆,结合数学模型来巩固“凑十”法。

  第2题: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体会“凑十”的过程,巩固“凑十”的计算方法。

  第3题:结合图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

  第5题:通过连一连来巩固进位加法。

  第6题目的: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运用进位加法来解决问题。

  五、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有几棵树(8加几)

  8 + 6 = 14 8 + 6 = 14

  作业设计 练一练 P82 第4题。

  课后反思

数学新教案15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有2颗棋子。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

  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

  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

  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可以列式算出来:6

【数学新教案】相关文章:

新湘教版教案02-14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教案04-08

歌曲《新世纪的新―代》教案03-25

数学公开教案02-03

数学欣赏教案11-18

关于数学的教案10-11

中班教案数学01-18

大班主题教案《我们的新班级》01-09

新五年级下册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