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4-06-17 15:16:57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精品]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精品]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教案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习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习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习 彰显自性(根据学习目标自我学习)

  初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习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习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草船借箭》教案5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 . 课内外联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懂得一些为处人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 “ 知天文 ”、“ 懂地利 ”、“ 识人心 ” 。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文影像片段 主题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涉及到几个人物?你能用上这些人物的名字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吗?

  从起因这部分中你感觉到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交流:

  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自有妙用)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教师引入: “ 请同学们自由读 ‘ 雾中借箭 ’ 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学生体会: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 1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一起读一读。

  (2 )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 “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 诸葛亮笑着说: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 11 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 -- 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 - ( - 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

  (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弩手朝我们射箭,这 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没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观看课件演示借箭经过 然后学生演示借箭经过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 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学生谈体会)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四、学习第四大段

  齐读后 思考:

  ( 1 )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

  ( 2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理解“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2、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 “ 骤雨飞蝗 ” 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3、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

  生:我想对周瑜说:

  生:我想对曹操说: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 结论 )

  六、作业

  推荐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草船借箭》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9

  导入: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 《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最有才能,智谋最高?

  板书:诸葛亮

  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简介。生自读。

  出示学习内容:课本《草船借箭》;丛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课外阅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轻声读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初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

  1.读《草船借箭》,找到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填写学习单。

  方法提示: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从 课文第()段()可以看出来,这是()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等)。

  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大家共同补充纠错。

  学习《诸葛亮舌战群儒》,方法同上。

  学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方法同上。

  二、畅所欲言,交流收获

  小组讨论总结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抽生到黑板上板书这些词语。

  3、读写结合,完成练笔。

  用今天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说你描写的同学是怎样的人,用到了什么描写。

  四、学习总结:1.我会通过……感受人物性格。2.我会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10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

  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

  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

  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

  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 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 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

  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

  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

  (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

  汇报:

  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

  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

  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

  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

  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

  总结:

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 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人心 知地理 晓天气) 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

  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 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三国,导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究性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生默读课文把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

  2.小组互动,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引导品读感悟。

  ——算天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②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齐读)”

  ——算人。

  (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抓住“笑”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如: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周瑜的自不量力,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根据诸葛亮不同的笑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笑着说,但他并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会说什么(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的话。如: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因为他太谨慎、太多疑啦!周瑜想害我,太自不量力了吧......)

  (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算准了借箭的位置

  师:诸葛亮不仅能算天、算人而且还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引读:“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因为诸葛亮考虑周密,非常清楚借箭的地理位置,是他的巧妙安排。你们觉得诸葛亮怎么样?(神)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通过与诸葛亮对比,感受周瑜形象:心胸狭窄,自不量力......)

  {设计意图:以文眼“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植根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

  四、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民族的化身,智慧的化身。

  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课后再去好好地读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

  {设计意图:由三国开课,又由三国结束,使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读《三国演义》从而激发学生好读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案13

  草船借箭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内 容 结 束 ]

《草船借箭》教案14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草船借箭》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

  2. 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

  章基本内容。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 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 设计学生学案。

  2. 学生可以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

  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3. 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尝试自学。

  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学案内容如下

  1.读:我把课文读了____遍。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起因是: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

  2.写:我会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由妙用 神机妙算

  3.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查阅,我了解了“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将重要信息进行提炼) 4.思: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标注。

  二、 自学反馈

  1.检查朗读。

  (1)【出示】朗读词语。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

  (3)接力指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字指导。

  (1)听写词语。

  妒忌 迟延 幔子 擂鼓 支援 丞相 神机妙算

  (2)规范书写。

  【出示】 “忌”“延”“援”三字书写范字,强调:“忌”字上面是“己”,不是“已”;“延”字要与“廷”字区分,第四笔的竖折是一笔;“援”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爱”。

  【出示】“丞”字的`笔顺,强调先中间,后两边。

  3. 练习反馈。

  随机反馈“幔子、调度、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4.资料交流。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国时期的相关资料。

  三、重点探究

  1.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出示】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箭十万。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到十万支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叹服。

  2.串联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箭十万,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请鲁肃帮忙,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

  四、达标检测

  你能借助提示完成填空吗?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有关清洁改写的。故事发生在( )末年,( )( )( )各据一方。故事的主要人物有( )。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你觉得全文最值得研究的一个词是什么?(神机妙算)

  二、重点探究,感悟“神妙”

  1. 【出示】自学提示:你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做简单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指读。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相关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心情、神态。(读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心定气闲的感觉)

  ②比较表达:讨论文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是否啰嗦。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出示】周瑜的话。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读出感觉。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读出感觉。

  三笑鲁肃: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追问: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周瑜的话。

  ③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④问: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出示】周瑜的话。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六、课堂检测:

  1.将学过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时

  诸葛亮——神机妙算 晓地利

  识人心

  周瑜——妒忌心强

  曹操——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八、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9-06

草船借箭教案07-09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教案12-10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2-08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03-10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6

草船借箭的最新教案02-26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9-18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四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