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6-20 09:41:14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5.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使学生体会到动植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该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地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课前准备]: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多媒件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各种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故事激趣

  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件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明确是“谁”被“谁”吃、“谁”吃“谁”。

  ③谁知道蝉吃什么?课件相机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

  ④过渡:像叶子、蝉、螳螂、黄雀这种食物联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多,请大家仔细看下面的图:出示书上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

  2、收集事实材料,认识食物链

  A、材料一:

  ①看图,你发现几种动物和植物?介绍稻螟虫。

  ②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③整理:按“谁”被“谁”吃的关系,课件出示相应的箭头“→”。

  ④学生根据图填空: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教师板书。

  B、材料二:

  ①课件出示有关青草、非洲水牛、狮子的影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练习并汇报,教师板书:青草→(非洲)水牛→狮子。

  C、材料三:

  ①再次出示树叶、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想想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

  ③汇报、教师板书:树叶→螳螂→蝉→黄雀→老鹰。

  D、研究

  ①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教师板书:食物链

  ②提问:什么是食物链?

  ③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

  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食物)

  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讨论、汇报,教师板书:绿色植物凶猛的肉食动物

  3、指导学习“食物网”,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A、自行探究:

  ①出示书上第页的图,观察: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看图你能写出几条食物链吗?注意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②学生练习,汇报。

  ③讨论交流:

  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

  B、小结:不同的动物可能有相同的食物,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几种食物。

  看书:第12页关于食物网的内容。

  C、思考:如果把“人”加入食物链、食物网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①教师示范画一条食物链。学生试画。

  ②学生试画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③交流。

  4、生态平衡教育

  A、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讨论、交流。

  B、教师讲述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C、人在所画的食物网中处在最顶层,作为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三、巩固小结

  1、提问:什么叫食物链?学了有关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2、质疑。

  四、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食物链”部分,教学这部分时注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抽象,这部分理解透彻了,“食物网”等部分的教学就水道渠成了,由于学生通过故事、动画电影等积累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较为成功,像这样的`动画电影如能再多一点就更好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4、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能力目标:

  1、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3、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4、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5、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三种生物:今天,有三位大自然中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请大家来会一会它们!

  2.学生指认动植物:猫头鹰、田鼠、玉米

  3.说一说:这三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关系?(能说到“吃”或“被吃”的关系即可)(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食物链:

  (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这你能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吗?

  (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并说出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蝉→螳螂→黄雀)

  (4)讲述:生物之间以“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

  (5)分组游戏体验食物链:

  ①小组每人写一种动物或植物(至少有一种植物)

  ②请小组同学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根绳子将所写出的生物连起来。(要求:从最弱的传给最强的)

  ③请学生谈对食物链的看法或想法。

  (6)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7)练习:两个食物链的画法。

  ①稻谷蝗虫鸟老鹰蛇

  ②老鼠猫鬣狗坚果

  (8)比较:食物链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再说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结合视频、图片,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3)学生判断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分解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呢?

  (2)看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请大家比一比,试一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学生之间相互判断与评价:画出的每条食物链是否完整与正确)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从图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像什么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6)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7)讲解食物网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问题:如今,一些饭店很流行将青蛙作为一道美味佳肴进行食用,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交流。

初中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三)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对比,增强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菌、真菌与人类有着紧密联系,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观点,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的对比。

  教法与学法

  通过设计模拟法庭环节,让几个学生从细菌、真菌的角度出发,阐述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加深对两种生物的理解。在自我小结环节中,让全体学生自我总结,老师到台下个别辅导,保证了全体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以小试身手环节对以总结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和联系,通过抢答题和必答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即照顾到班级的活跃分子,也考虑到了其他的同学。

  老师的准备

  制作PPT、准备白纸、跟踪模拟法庭的进展

  学生的准备

  进行模拟法庭演练

  教学过程

  1.教具导入:

  老师:用酸奶和腐乳当教具,问学生知道纯牛奶是怎么变成酸酸甜甜的酸牛奶,白豆腐是怎么变成这么美味的腐乳的吗?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在起着重要作用吗?

  学生:细菌、真菌。

  老师:对啦,就是它们。可这些日子,微生物界可不太平了。这些细菌、真菌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它们选择了在法庭上解决这些矛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高生物圈法院又是如何裁决的?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

  2.模拟法院

  学生:几个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阐述这些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官司:

  原告:细菌(一名)被告:真菌(一名)审判长:一名陪审团:4人观众:若干事件:细菌和真菌由于在

  3.自我小结

  课前老师在每个学生桌面上放好白纸。在自我小结中,让学生根据模拟法庭中细菌和真菌的自我介绍,并结合已学知识,对这两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

  (1)细菌和真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菌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些细菌还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个体微小,但是有很多的形态,比如杆状的杆菌、螺旋状的螺旋菌以及球状的.球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

  (2)真菌: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只有少量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孢子进行生殖,营养方式是异养。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还能与动植物共生;在人类社会,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比如利用酵母菌制酒和发酵面包、利用乳酸菌制酸奶等。另外,细菌和真菌年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会引起食物腐败。

  4.小试身手:抢答题和必答题

  老师在公布抢答题和必答题规矩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关题目,让学生作答。老师要对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采用新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入学生的表演。这次教学有新的突破,即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

  首先,在新授课中加入模拟法庭的学生表演活动,让学生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进行自我阐述,在阐述中落实重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模拟法庭结束后,我又全体安排学生对相关重点,进行自我总结,并且发表自己的总结,再由老师做点评,从而突破课的难点,并且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

  最后,我设计小试身手环节,让学生通过抢答和必答的方式,对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在整堂课中,环环相扣,基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表演环节中,由于表演者比较紧张,有些知识点讲得不顺畅,结束之后,我没有做出相关的点评。

  第二,对学生各种表现的评语比较单一。针对以上不足,我会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通过耳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的方式完成对各知识环节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养成爱眼爱耳的良好习惯。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听觉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听觉形成过程,咽鼓管功能。

  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进入课堂后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采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一些道具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课本中四个场景如果没有听觉,将会如何?

  二、讲授新课

  1、耳的结构

  师出示幻灯,生尝试描述他们能看到的耳的'外部结构

  学生: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教师:那么我们就跟随医生爷爷的放大镜一起去探寻耳的内部结构

  生仔细观察书中84页的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记忆各结构的形状和位置,之后以抢答的方式将师提供的耳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2、耳中结构的进一步分类

  教师:同学们看,我们的耳由这么多的结构组成,不好记忆,老师有一个办

  我们给这些结构再分分类,外中内。

  生讲述师板书

  教师:同学们看,我们耳的结构是由外中内逐级深入的,而声音也是经过外中内这样的途径到达耳内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声波。

  3、声波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声波概念并指出当他回答老师问题时:什么是发声体(学生),声音如何产生(声带—发声体振动,生自己感知),声波如何传播(借助介质空气想四周扩散,形如水波)播放声波视频

  4、耳中各部分的功能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那么老师现在对你们说话产生的声波,是由耳的那一部分收集的?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这一部分内容生能直接答出,之后引起鼓膜和听小骨振动联想之前学习的声波传递方式生也不难得到答案。

  讲授鼓室时引入咽鼓管功能及中耳炎防治。

  由听觉感受器所在位置引入耳蜗功能,前庭及半规管功能。

  5、听觉形成过程

  师出示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由生总结听觉形成过程,师板书。这里需强调听觉的感知部位(耳蜗),形成部位(大脑听觉中枢)。

  6、竞赛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听觉形成过程。

  7、我来当医生,医治小病患。

  学生分组会诊,得处诊断结果及导致耳聋原因。

  8、噪声及危害和听觉保护常识

  师播放噪声音频,生讲述感受。一起总结噪声危害,生理心理两个方面。

  9、全国爱耳日

  10、失聪及尊重关爱帮助聋哑人

  讲授失聪概念并播放千手观音视频。

  三、课堂小结

  生谈本节课所得收获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

  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学习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

  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学习

  活动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讨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

  结论: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xx时捕食:狮捕与班马

  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壁虎、北极熊

  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

  活动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讨论: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

  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7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章第一节的第1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2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遗传定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de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设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wai,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

  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

  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2n......n......n......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连续动画过程。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完整印象。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练习与巩固: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Fansi: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采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简述分裂过程中也同样复习了有丝分裂的过程,避免出现两个知识点的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克服了知识抽象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4)通过对传粉和受精的概念描述,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1)花的哪些结构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是最重要的、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2)从学习过程来看,如何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方法

  而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思辨和实证。

  (1)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根据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掌握知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2)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因此我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以“花与果的关系”为主要线索。为此,我对课堂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1、情景引入:

  创设情景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伴随美妙的音乐,旨在起到三个作用:

  (1)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

  (2)激发学生的兴趣。

  (3)通过设计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花是美丽的,但它仅仅是为了让你欣赏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相关问题,如:"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

  1)请学生画花,了解学情;

  2)以“当我们走近一朵花,会看到花的哪些结构呢?”问题,引出观察实验。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时至初冬,鲜花难找,我用提前浸泡好的白菜花做实验材料,并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鲜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分组解剖、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花的结构认识,有可能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花的结构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花有香味而有花没有?……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做了两个准备:1)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完整结构,引导学生一起归纳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2)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介绍有关的花的分类知识,拓展其知识面,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3、知识过渡:

  在学生已经认识花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开花后一定能结果吗?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4、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用fiash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双受精”过程,最后请学生概括描述传粉和受精的概念,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

  引问: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花开后,果实和种子又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5、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突破本课难点并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同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6、课堂小结:

  7、课堂反馈:

  (1)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8、章节小结:

  (1)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3、解释食物网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食物链,我们做了个游戏 是有关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继续让学生将这些生物联系在一 起,让学生去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网

  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 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所形成的食物链往往不止一条,学生通过连接会自己去发现这一点,那么这节课结合上节课的'食物链,让学生接着连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出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

  复习光合作用的公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总之,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 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 ,在流向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阅读课文,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网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物。另外,我们看到了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影响,这告诉人类,只有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阅读分析课本102页,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课本103页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再总结出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果食物链(网)受到人为的破坏,提出下面问题:

  生态系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 社会问题,具有社会 责任感。

初中生物教案10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

  ;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

  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

  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

  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3.培养爱护动植物,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爱国大熊猫暖暖的短视频,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珍稀生物呢?

  (金丝猴、藏羚羊、华南虎、水杉、广西火桐、对开蕨等。)

  设疑: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它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建立自然保护区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提问: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可以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通过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生物。)

  教师讲解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课前查阅的自然保护区相关内容。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教师补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展示资料卡:把濒危物种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提问: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

  (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叫做迁地保护,能够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种质库

  展示中国国家种质库内景,提问:我国建立了哪些种质库?他们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作用: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颁布法律

  出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提问:这些法律和文件资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交流。

  (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三)巩固提升

  有人养殖鳄和大鲵,并在市场上出售,这种行为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抵触吗?

  (人工养殖可以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掌握相关养殖技术,为野生动物的繁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养殖、出售野生动物也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比如养殖一级国家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业局审批。)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制作保护珍稀生物宣传画报。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引课:1、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说话没力气、走也走不动,这说明什么?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 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A和B都对 D、A和B都不对

  4、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些氧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液泡 D.细胞核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分别呈现不同的动物或植物,请学生说说这些生物生活的地区,如大熊猫,华南虎,北极熊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生物的分布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学生疑惑生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引出新课。

  (二)新授

  环节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教师呈现不同的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详细阐述分类。

  环节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初步知道非生物因素的分类后,指导学生从植物和动物两个角度思考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对于植物部分可请学生自己举例阐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教师归纳说明,对于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先请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研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提示学生设置某一单因变量,之后请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鼠妇实验,结合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思考,提出假设,教师对实验中的材料选择和实验计划进行强调和说明,学生对实验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初次引入和强调对照实验,请学生尝试设计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

  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尝试举例说出其他的例子,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生物因素对于生物的影响

  通过呈现图片,学生阅读课本等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环节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资料分析中三种不同生物是如何来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并组织学生结合图例举出实例,邀请学生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结合前面知识的学习,通过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请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升华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达到巩固新学知识的目的,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完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交流学习所获、分享学习心得。

  (五)作业

  完成这一节的课后习题。

  搜集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动物:光照影响鼠妇分布的探究实验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9-08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12-23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人的生殖和发育02-18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植物的光合作用02-18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03-06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01-21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6-15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02-08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