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师: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为什么?
2、师:今天王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课件出示:去数学广角得买门票,儿童票5角钱一张,请大家将准备好的'5角钱拿出来。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币说出5角钱的一种付法,就可免费到数学广角去玩。多媒体出示1角、2角、5角三种面值的人民币)。
3、学生小组合作后,展示学生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张5角的纸币。
生2:我是这样拿的,2张2角1张1角。
生3:也可以这样拿,1张2角3张1角。
生4:还可以这样拿,5张1角。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真棒!现在咱们就进数学广角。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字宫,我们先做个摆数游戏!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请孩子们先独自摆摆,可以边摆边记,看谁摆最完整?
生1:我可以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
生2:我也是。
(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那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生1:我们摆了13、32、21
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
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3: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个位,分别组成21和31,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个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又分别组成了12和32,最后把数字3放在个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分别组成了13和23,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
(生汇报,师板书)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来了免费游玩数学广角的门票,老师祝贺你们
(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提到握手,老师又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愿意吗?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小组汇报结果并表演)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师:到底几次,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请2组小朋友汇报) (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搭配衣服(应用练习)
师:现在我们去那里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欢迎到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书上连一连,画一画。(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生2:我是1号和3号,1号和4号,2号和3号,2号和4号。
师:书上没序号你也学会给它们编号了,真了不起!刚才这位小朋友从衣服入手,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从裤子连,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师:如果你是模特,你最喜欢穿那套衣服,为什么?
生1:我喜欢1号和3号搭配,红色的好看。
生2:我喜欢1号和4号搭配,这样的衣服穿起来很漂亮。 ,,,,
2、从数学广角出发经过学校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
3、(拓展练习)终极大挑战—— 电话号码:3 3 0 8 4 ( )( )( )
最后三个数字是由1、3、9组成
的,猜一猜,明明家的电话号码
可能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该回家了!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得真高兴啊,我学到了怎样排列数字。
生2:我也很高兴,我学到了排列时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既不漏掉也不重复。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 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感悟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及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25个小圆片、练习纸、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口算:
7×8= 14÷2= 3×7+5= 25+( )=71 ( )×6=48
5×5= 25÷5= 6+4×8= ( )-62=19 9×( )=54
2、( )里最大能填几
( )×8<25 ( )×6<55 82>( )×8 63>( )×7
( )×9<35 ( )×3<29 41>( )×7 57>( )×6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提高
(一)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课题:今天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2、思考:25÷8=?
(1)同桌讨论,并试一试
(2)交流汇报
(3)教师板书方法,明确书写格式
(4)说说:做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板书:
①乘(用除数的乘法口诀)
②减(从被减数里减去)
③比(余数<除数)
3、看书:小熊是怎样计算:21÷5=?说给同桌听
4、计算:书本P57/42÷8= 30÷7= 21÷6=
①独立计算 (3人板演)
②师生讲评
③小结方法
(二)探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1、计算:
2、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想一想:( )÷6=7 ( )÷6=7……2
4、小结(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5、练习:练习册P42/2
( )÷6=7……2 ( )÷9=4……6 ( )÷7=5……4
( )÷2=8……1 ( )÷10=3……4 ( )÷5=8……4
(三)探究计算与运用的关系
1、出示:有36朵红花,每7朵扎一束,可以扎几束,还多几朵?
2、出示:36÷7=?
要求:
(1)编一编生活数学题
(2)说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模仿练习:书P61/2
3、练一练:练习册P42/3
三、总结归纳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作业布置:练习册P42
检测练习:
1、最大能填几?
( )÷5=6……(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 )÷4=7……(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2、文字题。
(1)70除以9,商几?余几?
(2)除数是8,被除数是5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①乘(用除数的乘法口诀)
②减(从被减数里减去)
③比(余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透光直尺、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同学们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
2、估测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3、实际测量
刚才同学们用手比划了课桌的长,想想看,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用东西测量)
学生选用身边的东西测量课桌。
4、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你们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课桌,它有多长?
(用数学书,它有3本数学书这么长;用铅笔有4个铅笔盒这么长……)
5、设疑启思
真奇怪了,同样长的桌子,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6、小结
原来每个人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所以测量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要想有一个统一的测量结果,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最好用什么来测量呢?
(尺子)
二、认识直尺。
1、观察尺子,尺子上有什么?
2、交流汇报:认识刻度线
(1)尺子上有许多小道道,这些小道道叫刻度线。
(2)读数字。
问:这些数中,哪个是最小的?
“0”可以表示什么?
(3)尺子上还有什么?
“cm”表示什么?(厘米)
用手写一写。
(4)找一找自己的尺子上,有没有“cm”
三、认识1厘米。
1、看屏幕,从0到几是1厘米?
判断:只有从0到1是1厘米?
2、说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在尺子上找不同的一厘米。
3、找到刻度3,说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
4、拿出自己的尺子,找一找,从几到几是1厘米。
5、闭眼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哪些物体有1厘米长?(指甲宽约1厘米)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四、认识几厘米。
1、看课件,说说红条长度是几厘米?
2、指名回答。
1个厘米,2个1厘米……
3、练习
4厘米里面有()个1厘米。 7 cm里面有()个1厘米。 5个1厘米是()厘米。 6cm里面6个()。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厘米cm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5、例6,第7页“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习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加减混合计算。
做练习二中的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前两题,另一部分做后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
2.应用题。
(1)小华有2张红纸和3张黄纸,她一共有多少张彩色纸?
(2)小华有5张彩色纸,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教师出示题目后,指名让学生口述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解答。然后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关系?”使学生看到第(1)题求出的结果恰好可以作为第(2)题的第一个条件。
(3)填条件练习。
①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②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两道题现在能不能做?少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给每道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张;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只兔。然后让学生口头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解答。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先出示例5的前半部分题目: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能够解答题里要求的问题。
指名让学生口述如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15+7=22(只)
答:一共有22只兔。
教师接着出示例5的后半部分题目: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现在能解答吗?”(不能,因为缺少条件,还必须知道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的两问连起来看,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免在第一问中已经求出来了。如果把两问连起来看,后一问就可以解答了。
指名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2+8=30(只)
答:学校现在有30只兔。
小结:指着例5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答第二问时,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要求的结果。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一起看题,这道题是不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求什么?第二问求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第一问能不能解答?怎样列式?”“第二问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6,自己在教科书上解答。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知道“又上来9人”,要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由第一步计算求得车上还剩23人,所以要用23加上9,就得到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先解答第一问,然后把算出的结果作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另一个已知条件合在一起,解答第二问。
最后,教师强调:做题时要把整个题读完再做,不要把第二个问题漏掉。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指名让一学生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并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做完以后,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要求还剩多少辆,需要知道什么?
2.做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教科书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在前面做题时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还可以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四、独立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题和第3题,教师巡视检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分一分与除法”是学生初次学习除法,而且除法部分的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除法的学习应该像学习加减乘一样,需要加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教材从简单到复杂,安排了四次分物活动,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除法概念,每一次的分物活动重点不同,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通过四次分物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第1节分物游戏
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尝试利用图示方法或语言表述法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能看懂平均分的不同的表示方法。
课件(教材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既然喜欢,那么你们了解它们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吗?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了,敢不敢接受挑战?熊猫喜欢吃什么?(竹子)猴子呢?(桃子)同学们,现在猴子兄弟俩遇到了难题,大家能帮助它们解决一下吗?(能)(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1.分桃子。
师: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教材主题图),谁看出了猴子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预设:
生1:分桃子的问题。
生2:我看到图上有2只猴子,还有4个桃子,它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桃子了。
师:那么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现在让我们来帮助它们分一分吧!可以借助学具盒里的小圆片来代替猴子,用小棒代替桃子,动手试一试!
预设:
生1:2只猴子都分到2个桃子。
生2:分给左边的猴子3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1个桃子。
生3:分给左边的猴子1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3个桃子。
师:你们说了三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能让2只猴子都满意?(第1种)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分得的桃子一样多。
师小结:是呀,2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样多,这样分桃子才公平。瞧,分完之后2只猴子笑得多开心啊。所以,我们在分东西的时候,可记得要公平哦。
设计意图:通过分桃子的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分到的东西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很公平。
2.分萝卜。
师:分桃子的问题解决了,小兔们听说后很开心,因为小兔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正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呢!我们快去帮帮它们吧!观察大屏幕(出示兔子、萝卜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看到了3只小兔和12根胡萝卜。
生2:我知道它们的问题是: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师:真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的问题,同学们就来动手解决一下吧!
师:我们要用圆片代替小兔子,要用到几个圆片?代替萝卜的小棒需要多少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生动手操作)
预设:
生1:我用三个圆片来代表小兔,用12根小棒代表萝卜,每只小兔先分1根萝卜,然后再分一次,这样1根1根地分,直到把手里的12根萝卜分完,得知最后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生2:我是先让每只小兔分2根萝卜,然后再分2根萝卜,这样分2次就分完了,也能知道最后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生3:我是先让每只小兔分3根萝卜,然后再分1根萝卜,这样分了2次也分完了,同样也能知道最后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生4:我是让每只小兔分4根萝卜,结果分1次就分完了。因此最后也能知道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刚才我们给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他们分得的食物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桃子和分萝卜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物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分法,具体感受平均分。
3.分骨头。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一定也很乐于助人吧!瞧,那边有3只为了分骨头吵得不可开交的狗,你能不能当当小法官帮3只狗分骨头呢?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只狗的骨头一样多)快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师:“平均分给3只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每只狗分得的.骨头一样多),我们在小组里分一分,用15根小棒代替15根骨头,用3个圆片代替3只狗,小组合作分骨头,分的时候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小组里面每个人分的方法最好不一样哦。
生1:第一次每只狗分1根,第二次也分1根,……总共分了5次。每只狗能分到5根骨头。
生2:第一次每只狗分2根,第二次分1根,第三次也分1根,……总共分4次。每只狗能分到5根骨头。
生3:第一次每只狗分3根,第二次分1根,第三次也分1根,总共分了3次。每只狗能分到5根骨头。
生4:第一次每只狗分4根,第二次分1根,总共分了2次。每只狗能分到5根骨头。
生5:我把15根小棒5根5根分成一份,总共分出了3份,每只狗能分到1份,也就是能分到5根骨头。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想把你们说的方法记录下来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把这些方法画出来。(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录方法。)
教师出示圈一圈和连线的记录图,让学生观察后,分析、描述记录图的意思。(他是怎么分的?他分了几次?)
(自己介绍自己画的过程;叙述别人画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仅能够说出自己画的过程,也能够看懂别人画的过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好了食物,虽然同学们分的次数有多有少,但最后小动物们对分的结果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他们得到的食物数量都怎样?(一样多)
设计意图:结合为狗分骨头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化。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能够通过动手动脑解决很多问题,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有许多难关要闯,同学们愿意帮助别人闯过难关吗?(愿意)
1.第一关——送花入瓶(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1题)。
9枝花,3个花瓶,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瓶插(??)枝花。
2.第二关——让笔归家(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2题)。
14支铅笔,2个笔盒,平均每个笔盒放(??)支铅笔。
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明确平均分的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用平均分来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分物游戏,一样多(平均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可能分一次就分完了,可能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分完,但不管分几次,到最后每一份都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分一分,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经历比较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异同的过程,加深对笔算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练习
(课件出示) 口算:30+20 50+26 92+4 61+25
35+32 3+45 13+72 44+53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把小组内同学的题分分类,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加法、算理都一样。
不同点:有的需要进位,有的不需要进位。
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计算 (课件出示)
4 3 2 9 4 0 6 2
+ 3 4 +4 4 +3 8 +2 9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分蘑菇
课件出示第8题: 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呀?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算式的.结果与篮子里的数相同才能吃到它。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3.第三关: 在○里填上“>”、“<”、或“=”
4+38○40+38 76+21○99-5 67+9○69+7
83-3○83-8 57-5○38+17 25+47○35+35
提示: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有的题可以依据算理不计算直接比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4.第四关:实际应用
书柜里上层有38本书,中层有26本书,下层有34本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提示:学生能够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了练习,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其实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呢。(板书课题)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题以及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正确辨认从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等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换位观察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给学生分组、多媒体课件(附图片)、玩具猴一个、玩具企鹅一个、紫砂壶每组一把、学生各自带来的茶杯、洒水壶和玩具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看图竞猜,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动物照片,你们要仔细观察,猜一猜拍照的人是站在动物的哪一面拍摄的?前面?后面?左侧面?还是右侧面?一起大声说出来!
2、教师放映课件中的照片,学生齐说(说左右侧面时可能会说错)。
3、引出课题:小朋友,刚才啊有些照片你们说对了拍照人的位置,有些呢没说对。想要全部说对呢,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一下观察的方法呢?有兴趣吗?等到认真学完了新课,你就可以又对又快地说出拍照人的位置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而可爱的动物照片能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欲望,当然更有强烈的求证欲望。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接下来的教学组织起了引出课题和激发学习欲望的作用]
二、细心观察,分组探究。
过渡:有些小朋友也许对动物不太熟悉,所以说不准,那么老师先带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周围比较熟悉的环境吧!
1、教室环境,分辨前后。
(1)师:小朋友,我们的教室真漂亮,老师很喜欢。(放教室的两幅照片)
提问:这两张照片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呀?(同桌交流后指名说说)哪一张照片是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指名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另一张照片是老师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后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2)小结: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这两张照片,一张是站在前面拍的(板书:前),另一张是站在后面拍的(板书: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2、校园门口,分辨里外。
(1)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从校门口进进出出,仔细观察过那里吗?老师也拍了两张照片(放两张照片),这两张,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说)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板书:里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小结:看来大家都是细心观察的高手啊,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做个细心观察的有心人!
3、观察玩具,分辨左右。
(1)介绍企鹅
师:从小到大,老师相信你们家里一定有很多玩具吧?肯定比老师多!你有没有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过这些陪伴你长大的好朋友呢?(出示玩具货架图片)今天老师从陆文娟小朋友家请来了一位玩具朋友——企鹅妹妹。(出示玩具)瞧!谁想上来轻轻地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告诉大家企鹅妹妹长什么样啊?
指名代表上台完成刚才的要求,教师给予肯定,适当引导。
提问:为什么老师称她为“企鹅妹妹”呢?(扎了蝴蝶结)
追问:你能介绍一下她可爱的样子吗?
师:现在她觉得累了,让她坐下来,好吗?你们欢迎吗?(挑选中间一组,让企鹅“坐”在桌子中央,注意朝向)
(2)观察企鹅
师:先请坐在企鹅妹妹这四个方位的小朋友帮她拍几张照片(教师做出拍照的样子喊“1、2、3,喀嚓”指导方法,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拍照),闭上眼睛想一想拍到的样子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并且记在脑子里。老师也拍好了(出示四张照片)。
[设计意图: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提问:你们有没有拍到这些照片呢?谁拍到了1号照片?你坐在她的哪一面?(板书:前)
追问:2号照片呢?3号呢?4号呢?(依次板书:后、左、右)
提问:你们发现哪几张照片比较好认啊?3号和4号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一样?(对面的学生进行交流)
追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分辨出哪张是左侧面拍的,哪张是右侧面拍的呢?(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并肯定观察方法)
小结:你们说的都是好办法!如果是站在她的左侧拍照,拍到的是左边的脸,嘴巴朝着左边;而站在右边拍照的话,拍到的是右脸,嘴巴朝着右边。现在请你们换一下位置,再观察一下,坐在新的位置上拍的照片还和刚才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位置换了,观察的.角度也变了,所以照片不一样。)
(3)分组观察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玩具、茶杯、洒水壶等等,放在桌子中间,互相说一说,你从自己坐的位置看到了什么?坐在对面的小朋友互相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观察情况。
选取其中一组进行全班性的观察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三、观察比赛,火眼金睛。
1、观察小猴。
(1)出示观察小猴的画面,提问:你看到四位小朋友在给谁拍照?(小
猴)他们分别站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它拍照?(同桌交流后指名说说,用玩具猴子辅助,重点引导说出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
(2)师:不过,他们拍的四张照片不小心打乱了,你能帮小红、小芳、小云和小玉找一找吗?怎么连线?(学生P94书上连线)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到四位小朋友的照片的?和小伙伴说说判断的理由。怎么连线呢?
(4)集体校对,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以上问题的想法。
(5)小结:正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一样,所以观察到的样子和拍到的照片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给企鹅“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2、观察汽车
(1)(出示图片)师:小兰、小亮和小刚正在观察这辆汽车呢,他们站的位置一样吗?(不一样)那他们看到的会一样吗?(不一样)请大家先想一想再打开书本P95连一连。
(2)教师巡视,指导练习。
(3)提问:你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看到哪幅图吗?你的判断方法是什么呢?
(4)总结:在我们观察的时候,要看清楚物品的一些特点,才能判断正确。
3、观察茶壶
(1)师:接着瞧,这组小朋友又在看什么呢?(紫砂壶)老师这里也有一把,这是壶嘴,这是壶把!这幅图上,四位小朋友分别能看到右边的哪幅图呢?先和你的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2)师巡视指点,再指名回答,作出选择。
(3)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小结:从不同的位置看茶壶,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4、小结。
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和孙悟空一样明亮的火眼金睛,都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学得非常棒!那么,现在再来欣赏那几张动物照片,你能说出拍照人的位置了吗?(放照片,齐说位置)
四、反思总结,联系生活。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并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找身边别的东西观察一下,换个角度看,你发现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后
里外
左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摘桃子,P12—13。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区别加法和乘法的含义,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看图列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
看图列式,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对口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的乘法口诀的对口令练习。
2、 请同学背5的乘法口诀。
3、 介绍乘法口诀
我国应用乘法口诀的历史已经很久,首次发现的汉代刻有“乘法口诀”的铭文砖证明,早在1700多年前,“乘法口诀”就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应用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的乘法口诀的.对口令练习。
听一听乘法口诀的介绍。
这块在深圳出土的汉墓铭文砖,长37厘米,宽17厘米,厚4厘米,在砖右侧约三分之一处的砖面上,分两行刻有“乘法口诀”,字迹清晰可辨。
这块铭文砖同学们可以在深圳博物馆内看到。
二、摘桃子
1、 计算教材中摘桃子图示中的式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 反馈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
(1)3×5=15 5×3=15
写成加法算式也对。
(2)生只要写出结果是8的算式都是对的。如
3+5=8(人)
前排人数加后排人数或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
4×2=8(人)或2×4=8(人)
把4人分成一组。
2、 第2题在○里填上“>”或“<”。
计算,集体订正。
4×5>9 30=5×6 9×5=5×9 15=5+5+5 7×5<36
3、 第3题,请学生先理解情景。
女孩买5张学生票
3×5=15(元)或5×3=15(元)
叔叔买2张成人票
2×5=10(元)或5×2=10(元)
4、 第4题
情景:每个帐篷最多住4个人,5个帐篷能住下19人吗?
4×5=20(人) 20>19,可以住下;
4+4+4+4+3=19(人) 加了5次,5个帐篷可以住下;
5×4=20 20-19=1 可以住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区别加法和乘法的含义,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能积极动脑筋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摘桃子
买5张学生票需要多少元?5×3=15(元)3×5=15(元)
买2张成人票需要多少元?2×5=15(元) 5×2=15(元)
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需要多少元?
2×5=15(元) 1×3=3(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1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三维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 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6. 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1.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根据以上理念,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适当引导,充分交流。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基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有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要求、引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全班进行汇报。整节课都是在交流讨论后由学生自主列式解答,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知道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相关知识,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直接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例2。
2.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获取数学信息。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
生2:可以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3:根据前两名同学的回答,可以归纳为: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提问:综合获取的数学信息,你想怎样列式?
(1)小组讨论。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5+5+5。
生2:可以用乘法计算:5×3或3×5。
(3)提问:你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吗?
预设
生1:我根据加法算式能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因为5+5+5=15,所以5×3=15、3×5=15。
生2:我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
4.提问: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有3束气球,每束都有5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求3个5是多少)
5.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教师说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将数据整理后记录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视频、课件
学生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这是二(1)班的20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他们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20人依次站起来说想参加的运动项目)
2、师:每个年级中只能设置2个比赛项目,你们认为应该选哪两个项目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学习单,准备记录。
3、反馈交流
师:记录好了吗?
展示学生各种记录的'方法:图形、写数、划正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那么多的记录方法。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一下划正字的记录方法好吗?
4、师:再听一次,这次我们都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吗?
反馈核对
师: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数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5、师:数据都记录好了,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记录的情况做成一张表格。
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记录的是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记录的项目有跑步、跳绳、拔河
师:这就是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觉得做成统计表后有什么好处吗?
师:看着这张统计表,想想二(1)班小朋友会选择哪两个项目进行比赛。
参加运动会项目的人数
项目跑步跳绳拔河人数1154
6、师:总人数和我们记录的数据总和是一样的,说明我们在记录时没有漏数或多数。
7、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师:看着这张统计表,想想二(1)班小朋友会选择哪两个项目进行比赛。
8、看书。
二、创设情境,深化问题
1、师: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可以怎样来统计?
按照动物的种类分别统计。师出示分类表
师:还可以按照其他的方法来统计吗?
按照运动项目分别统计人数。师出示分类表
2、小组合作,选一种方法进行统计,解决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的问题。
3.、选两组不同的统计表让学生上台汇报。
小结:不管是按照运动项目还是按照动物的种类来统计,统计的项目不一样,统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4、推荐统计表。
师:在比赛现场来了两位工作人员,它们是(厨师小猪和裁判长长颈鹿)
这两张统计表哪一张统计表给小猪厨师长呢比较合适呢?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的需求不一样,统计的项目也不一样。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师:运动会后二年级的老师想根据同学们喜爱水果的情况,为他们准备一种水果。
二年级小朋友喜欢的水果
种类香蕉苹果葡萄芒果人数27142712
反馈:数据正确性
师:你们认为,老师会准备哪种水果给二年级的小朋友呢?
小结:在整理数据时,我们要仔细,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2、观察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们能获取那些信息呢?
出示
二年级女孩喜欢的比赛项目
项目踢球梳辫子踢毽子唱歌舞蹈人数6110912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与评价
1、作业延伸:做一项统计表,统计内容自定。
生活中的统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表初步”,请用学过的本领和()合作,完成()统计表。
2、独立作业:书P40/练一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教具:
特殊长方形、房子模型、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电脑。
教学学具:
课桌、多个正方体、水彩笔和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好吗?师出示课题。
二、建立模型。
1、认一认。电脑出示房子模型,你们看前面是小白兔家,你们说出所看到的面的名称。师贴上正面、上面和侧面。
2、看一看。(实践活动)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个位置来观察特殊长方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它的哪面;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后汇报并在讲台上贴出所看到的位置。师出示两面和三面的图片。)
生1:我站在前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侧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这里(角儿)看,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生4:我蹲着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后面。
生5:我拿起长方体就能看到它的下面。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1: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这张课桌,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师:太好了,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请你们再观察每个位置能看到课桌的几个面。(学生活动)
生1:有的位置能看到一个面,有的位置能看到两个面。
生2:有的位置能看到三个面。
生3: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用电脑出示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
3、师出示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与应用。
我们一起看看淘气和笑笑在干什么,电脑出示书中练习题。
学生打开教科书第26和27页独立完成下面的3题。
1、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同学们在书上连线。
2、观察长方体,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О。
3、连一连,说一说。
电脑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以上3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操作活动。
1、拼积木游戏。(4人小组活动)
这里是一个拼好的积木模型正面的形状,请你们用学具按照下面的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对。拼好后,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的形状。(电脑出示答案)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更加理解观察物体的'含义。画图可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2、画房子。
师:小白兔想请大家帮忙重新粉刷房子的外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同学们可自由上台把自己想粉刷的面画下来,可以画几个面。画得好的,老师就放给大家看。
学生下位观察,先画完的,师选部分有创意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来给学生看,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有些学生给屋顶的烟冲加了炊烟,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前面画了花,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后面画了瓜果。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看实物画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布置作业:生活运用:画一幅《美丽的学校》。要求画学校最美丽的两面或三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精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实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8
上册数学练习二教案05-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2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11-02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12